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農民為何不怕夷怕官?梁山好漢和義和團都毀於這種心理

中國農民為何不怕夷怕官?梁山好漢和義和團都毀於這種心理

中國古代,君臣怕「夷」是一種傳統。政府官員在「恐夷症」方面,也是世界聞名的。然而,民間對「夷」卻往往恨大於怕,尤其是民間武裝,他們並不恐夷,甚至最喜歡與夷敵叫陣。

歷史上內憂外患時期,民間武裝不時跳出來向「夷」挑戰,前仆後繼,不怕犧牲。這些中國農民起義中有這樣一個令人唏噓的現象:義軍一旦有政府撐腰,就什麼都敢幹,什麼敵人都敢打。義和團大戰八國聯軍,「拳匪信槍彈不傷之妄,遇有戰事,竟衝頭陣, 聯軍御以洋槍,死者如風驅草。乃後隊存區區之數,尚不畏死,倏忽間亦中彈而倒」。義和團之英勇,與他們的濫殺無辜一樣,令西方軍隊驚駭。然而,如此英勇的義和團,卻怕政府官員。

那些不怕死的義和團首領,到了清政府官員面前,立刻就矮了半截。義和團山西首領在山西巡撫毓賢面前畢恭畢敬,贊其是「大清官」。義和團河北首領李來中向清朝大員剛毅表忠心—義和團只反洋人,不反朝廷。

當慈禧太后肯定了義和團的「愛國行為」,獎勵了攻打使館的義和團幾車瓜果梨桃後,這些義和團成員們奮勇前進,不惜以生命代價報答慈禧太后的「天恩」。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之際,義和團首領范雲恭還痴心不改,帶領著上千拳民,在平遙縣城要求朝見慈禧,信誓旦旦、誓死保衛「太后」。但可嘆,熱臉貼了冷屁股,換來的結果卻是「就地抓捕」。

義軍的勇敢,為什麼在本國君主面前就蕩然無存了呢?

義和團這類義軍的「膽量」,有些匪夷所思,但這恰恰就是中國內憂外患時期民間武裝愛犯的通病—典型的羊群造反。

宋江造反,犯於一個「義」字,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暗藏一個「忠」字,之後「聚義廳」改成「忠義堂」明擺出來—忠義是他們的膽,而忠是頭等大事,這是他們最大的膽—要「替皇帝做事」。義和團與宋江大同小異。他們以「裝神弄鬼」起家,但是最大的膽子卻不是虛擬的「蓮花聖母」給予的,而是現實中的「老佛爺」給予的。他們的第一願望和動力,均是獲得太后的認可、清政府的承認。

在警告《國聞報》的揭帖中,義和團明確宣告「我皇即日復大柄,義和神團是忠臣」。可見,義和團的最初自我定位是做大清國君主的好奴才,義和團的死敵不是政府,而是外國軍隊。「扶清滅洋」與「替天行道」的中心思想差不多。後來因為太后不買賬了,對他們動了手,「扶清滅洋」猶如熱臉貼了冷屁股,才恨恨地變為「掃清滅洋」。

翻看義和團歷史的後一頁,即便與政府翻臉、打出「掃清」旗號,主要矛盾也不是對著政府,二次起義之後的「新義和團」幹了些什麼呢?不進攻官府,而依然走「老義和團」老路—逢洋便燒。他們最輝煌的戰果還是瞄準教堂—焚燒威縣張家莊教堂,殺死法國天主教神父。他們這樣做,不排除抱有這樣的幻想—希望自己「良好的反帝表現」再次獲得政府的「承認」。

「狼與羊—官吏與農民的國家」形態隨著歲月的推移及傳統文化的養成,變得越來越「適合國情」,成為固態生存方式,所以周而復始,往複循環,千年不變。在這種傳統與慣性下,對於這種狀態,狼甚至羊都是迷戀的,當外來狼群打破這種生態圈時,羊群還要為保住圈中狼的利益拚命。骨子裡刻入「忠臣」字樣的義和團運動就是這樣一群不可救藥的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大官為國辦一實事兒,雍正樂得合不攏嘴,不久痛罵:你個敗類
功高蓋世的張居正為何身後一敗塗地?海瑞說了八個字,字字戳心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