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人口生育的經濟學

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人口生育的經濟學

導讀

你關於人口生育的所有困惑,如什麼是低生育率陷阱、什麼阻礙了生育、什麼是正確的人口理論和政策,本文會全面地一一予以解答。

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

文/禪心雲起

誰「又蠢」、「又壞」?

最近有學者呼籲採取措施提高生育率,其中有一項政策建議是:

這個建議立即遭到了絕大多數人的痛斥,在一個多生還要罰交「社會撫養費」的國度里,人們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我們把這個政策建議稍微改頭換面一下。不再只是強制個人自掏腰包,而是國家和個人一起負擔、(比如)按50%比例共同分攤。情況會怎麼樣呢?反對聲浪會立即減弱一半。

或者,我們再把政策建議修正成,基金完全由國家負擔,個人不掏一分錢,換言之,國家無償對二孩及以上家庭進行大力補貼,甚至主動承擔大部分撫養費用。情況會怎麼樣呢?不用說什麼了,開始鼓掌吧。

但是,且慢。

頭腦清醒的經濟學家會立即站出來指出,這完全是一個類似於「朝三暮四」的戲猴遊戲。國家補貼來自哪裡呢?國家本身不事生產,它的任何補貼只能來自於每個人繳納的稅收啊。那麼第三種和第一種方式之間到底區別有多大呢?在頭一種方式下,你被迫為自己不想要的生育掏錢;在第三種方式下,你被迫為別人的生育掏錢。

為第三種還有其他荒謬政策建議鼓吹的,包括時下風頭正勁、充滿正義能量的馬光遠。那麼,頂著「經濟學家」頭銜的此君加給別人的「又蠢」、「又壞」的貶斥,為什麼不也應該反彈到自己身上?

(摘自馬光遠熱文)

什麼阻礙了生育?

從第一種到第三種藥方,都打著增加人口出生率的旗號。但為什麼我們要增加人口出生率呢?據說現在生育率水平太低了,以下是《新浪財經》今年8月2日科普的內容及數據:

文章中沒有科普的是:不僅我國生育率低,世界許多國家包括美歐、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面臨著生育率低的困境,甚至連印度生育率也在大幅降低。

各國至2015年生育率走勢(數據來源:維基百科)

生育率一旦達不到世代更替水平,人口規模就會隨著世代更替而萎縮,然而,許多國家包括我國的財稅、社會及福利制度,都是建立在人口成長才能維持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維持人口增長是擴大稅源、實現財政收支可持續的需要,否則的話,日益減少的勞動力將無法支持日益老齡化的人口。這被稱為「低生育率陷阱」。

那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阻礙各國人口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過去存在著不少歸因錯誤的荒謬學說,比如說一個社會越富人們越不想生。實際 ,人口增長取決於個人生養孩子的意願及能力(尤其在節育技術發達的當代社會),這註定包含他對孩子收益成本的經濟計算。

一是兒童的社會化政策。現在大部分國家,由於受歐美進步主義(俗稱的「白左」)政策的影響,孩子必須接受長期的國家義務教育及非職業化(非傳統學徒制)教育,且沒有工作權,造成他們直到大學畢業後,都不會有多少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勞動賺錢技能。這摧毀了傳統倫理中孩子作為父母工作幫手和減輕家庭負擔的價值,從而把生養孩子在很漫長的時期內,幾乎都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奢侈消費,且成本越來越高。(如果沒有這樣的社會化政策,由於現代社會工作更輕鬆效率更高,富裕社會孩子的生產力將大幅高於貧困社會孩子的生產力,人們會願意維持多生。)

二是高稅收實現轉移支付的福利政策。一方面,國有資助的養老機制,弱化了孩子在自己父母年老時照顧他們的倫理義務(即自家老人自家養),導致潛在的孩子對於父母長期來說更沒有價值。另一方面,高稅收造成了個人投資和消費能力不足。除了個人所得稅,還包括工薪稅這種養老金的代際支付機制,當代年輕人實際承擔著上代退休老人的養老開支(即別家老人也要你幫著養),這導致年輕人負擔過重,生養孩子意願進一步減弱。如果把通脹稅考慮進去,情況就更加嚴重。

三是人口就業崗位不足。對企業任何管制和稅收政策,都會影響到就業崗位的增加。當企業負擔沉重到一定水平,社會中就會缺少容納足夠多新勞動人口的就業崗位,從而使孩子的投資價值進一步降低。因為這代表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會有一段時期找不到什麼好工作(也有非職業化教育導致工作經驗不足的因素),意味著即使你的孩子工作後,你還必須為他們繼續貼錢。這樣的年輕人,在中國叫「啃老族」,在美國叫作「彼得潘一代」。

當然,個人其他任何消費和投資考慮,都會和生養孩子的慾望展開競爭,但這些因素,往往是維持體面生活和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強行打斷這些因素,對生育的負面作用都會壓過正面作用。即使像羅馬尼亞過去那樣,國家違背個人意願,動用各種手段強制把孩子生下來,也會造成孩子養不起的窘境,結局是孤兒院擠爆,兒童受虐待且成為財政負擔。物質匱乏及情感缺失環境下長大的一代孤兒,至今仍然是困擾該國的嚴重社會問題。

這些政策能實現目的嗎?

那麼最近各種「專家」提出的政策,是否可以實現增加生養孩子意願及能力的這個目的呢?

一、強制生育儲蓄。強制顯然違背個人生或不生的意願,且從根本上沒有提高生養能力,而且強制儲蓄基金還可能受到通貨膨脹的侵蝕。

二、收稅來補貼生育。無論具體採取什麼的轉移支付形式,姑且不計中間的行政成本和浪費,向一部分人收稅,去補貼別一部分人,在最好情況下,對於生育意願和能力的作用也是互相抵消的。實際上在實行這種政策的國家,推動了人口結構轉變,即不願從事勞動生產者多生,願從事勞動生產者少生,結局是走向「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倒金字塔」結構(即太多人享受福利,太少人創造收入),從長期摧毀一國財政。

三、立法延長產假和提高婦女工作待遇等。這隻會提高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用工成本,造成婦女更難以找到工作,家庭經濟收入普遍下降。

其他還有什麼按生育人口分配住房指標等等奇葩主張,就不一一分析。這裡基本上有一個規律:但凡充滿了計劃經濟干預色彩的刺激生育措施,都不會帶來什麼好的結果。

正確的人口理論和政策

應該是什麼樣?

低生育率已成為這個時代困擾許多國家的重大難題。

但為什麼我國過去要用強制手段控制生育呢?和接受了西方錯誤的馬爾薩斯人口理論有關。這個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有其極限,而人口增長沒有極限,所以不控制人口增長,就會造成資源枯竭,最終是世界末日。

馬爾薩斯的人口觀,在公有制計劃經濟的背景下,反倒是成立的。因為這種經濟根本不會有什麼像樣的增長,物資財富少得可憐,在有限存量中只能採用配給制,「過多」或增長過快的人口,確實往往容易成為一種「負擔」。

八十年代,我國剛逐步擺脫計劃經濟,人多是負擔的印象仍然根深蒂固,加上現代馬爾薩斯理論60-80年代全世界範圍內的盛行,控制生育政策於是在內外多方力量的推動下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在市場經濟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張的今天,大家漸漸意識到:人多的地方生意就是好做。這和市場經濟是分工合作經濟有關,一個地域人口越多,只要不受計劃干預政策阻礙,勞動和知識分工細化的程度也就越高,人際之間的交易和合作以指數級增長,社會富裕起來的速度也就越快。原來在計劃經濟下當負擔受輕賤的人口,在市場經濟中被稱為「人力資本」,被認為具有「企業家才能」,本身成了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引進,更使不少人開始意識到,和知識相關的經濟資源本身是可以被無限創造出來的,經濟的增長可以是沒有極限的。

著名經濟學家德索托指出:「企業家過程產生一種連續的社會『大爆炸』,它使得知識的無限增長成為可能。」他還引用了數學家與物理學家提普勒的觀點,「地球上知識擴張的極限是10的64次方比特,這在數學上表明,人類的文明所處的是一個可以無限地擴張其知識、財富和人口的空間。」

如此看來,關注重點應該轉移到:如何實現這種知識、財富和人口的無限擴張?

首先要明確,沒有市場經濟體制,再多人口也是於事無補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發揮自己才能的餘地,增長停滯時財富要分給更多人,反而意味著社會更加貧窮和動蕩。

我們大致可以推出,知識、財富和人口無限擴張的前提,一定是更徹底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現有情況下,當然是推動更市場導向的改革,除了徹底把生育權交還給民眾以外,這裡僅簡略提三個重要方面:

一、低稅政策和福利制度改革。以低稅(而不只是低稅率)促進個人收入增長、就業崗位增多,這樣人們不僅消費能力增強,也有餘力長遠籌劃,提高儲蓄投資意願,這既讓生養孩子在當前變得可以負擔,放長眼光看,也成為給父母帶來巨大回報的投資。此外,真正的低稅,當然也意味著較低的轉移支付,這無疑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來推動縮減財政開支及降低財政供養人口。

二、教育改革,反思一個「模子」的義務教育,讓多元化、職業化和市場化成為新導向。在教育方面的創新將有助於激活人口存量,使年輕人更富有創造力和生產力。有了期待中更能創造財富的年輕一代,潛在的父母才會更有生養的意願。

三、消除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無疑是帶來房價上漲和生活成本提高的重要推手,是抑制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擺脫通脹需要金融領域朝著健全貨幣體系的更大膽變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產經濟學與倫理學 的精彩文章:

自由收養法如何幫助羅馬尼亞孤兒?

TAG:私產經濟學與倫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