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壯烈殉國的「最高國軍將領」何人?
在腥風血雨的抗日戰爭史上,曾經有這樣一段記載:將軍的最後一刻已經被數彈洞穿。但他仍然站著,在距離日均幾十米的地方揮舞著早已空膛的槍,圍護著他的衛兵此前已全部陣亡。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彈,命中頭部,他臉上現出了痛苦的表情;接著一等兵藤岡之用刺刀插進了他的左肋。連鬼子都承認,倒下的是一座山。這座山,喚作「張自忠」——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出生宦官·勤學忠義」
光緒十七年(即1891年),張自忠出生於山東臨清唐元村的一個官宦家庭。他6歲入私塾就讀,3年後,父親張樹桂前往江蘇贛榆就任巡檢,把張自忠也帶了去。14歲時,張樹桂因政績不錯,署理贛榆知縣,官晉五品。
此時的張自忠,已長成一個英姿勃發且充滿正義感的少年。張樹桂見兒子長大了,又生性剛烈,就把他送回了臨清老家。他回臨清不久,就從贛榆傳來噩耗:父親因病卒於任上。
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張自忠父親張樹桂病逝,其母親馮夫人成為一家之主。舉家遷至臨清。兩年後,十六歲的張自忠由母親做主,與臨清縣咨議局議員李化南之女、十七歲的李敏慧結了婚。
三年後,17歲的他考入了臨清高等小學堂。強調忠、孝、仁、義的傳統道德從小便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學習之餘,張自忠常借一些小說來閱讀消遣。最讓他喜愛的是《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精忠傳》。
這些古典名著對傳統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釋,關雲長、岳武穆和秦叔寶的忠義俠行和浩然之氣對他影響頗深。宣統二年(1910年)夏,19歲的張自忠從高等小學堂畢業。
「投奔馮軍·軍閥混戰」
20歲那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冬,張自忠考入了當時中國北方有名的法律學校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在這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
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頭腦中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至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中國同盟會,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民主革命運動。
五年後,同鄉好友車震偕張自忠到了廊坊,將他推薦給了馮玉祥。馮將其打量一番,見他高大英武,頗有「沉毅之氣」,便滿意收下。投奔馮玉祥之初,他被委為中尉差遣。不久,他由見習官升任排長,所在連連長就是後來頗有名氣的「倒戈將軍」石友三。
27歲那年,馮玉祥在常德設立了軍官教導團,以炮兵團團長鹿鍾麟任團長。張自忠奉派進入教導團軍官隊深造。主要學習戰術、率兵術、地形、兵器、兵史、築城、簡易測繪及典、范、令等。
六年後的春天,張自忠被馮玉祥任命為學兵團團長。是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令其出古北口進擊開魯,但馮玉祥暗中班師回京,與駐防北京的孫岳部裡應外合,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直系首領曹錕,並將溥儀皇帝驅逐出宮。
在此過程中,張自忠部受命由古北口直趨長辛店,截擊吳佩孚的交通兵團,迫其繳械投降。不久,張自忠奉命移駐丰台。他率部到達丰台後,驅逐英軍,重獲主權。
「中原大戰·投靠蔣部」
39歲這年,中國近代史規模空前的軍閥混戰-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130萬人。此時,他任第6師師長,編入張維璽統領的南路軍。5月初,南路軍首先在平漢線向蔣軍開戰。5月中旬,他指揮第6師一夜之間從蔣軍徐源泉部手中奪回許昌十五里店。
6月中旬,張自忠等部由平漢線轉用於隴海線,支援東路軍。在高賢集打敗蔣軍精銳張治中之教導第2師。他的參謀長張克俠評價說:「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夷然。」
至1930年9月18日,一直坐山觀虎鬥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宣布放棄中立立場,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佔領華北。張自忠的第六師除了配屬粱冠英的第十七旅隨梁投蔣外,尚有第十五、十六旅一部和手槍團大部,約5000人,是西北軍殘部中最完整的部隊之一。
次年1月16日,西北軍殘部正式編成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南京政府開始整編全國陸軍,第三軍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
「抗戰爆發·初勝日軍」
42歲時,即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待命。這是張自忠有生以來第一次同日軍交戰。
同年3月4日承德失陷後,二十九軍奉命赴喜峰口阻敵,冷口防務交商震部接替。3月7日,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日,日軍無法獲勝,轉而將主攻方向轉到羅文峪方面。
張自忠、馮治安將三十七師劉景山二一九團和三十八師祁光遠二二八團調往羅文峪方面,歸劉汝明師長指揮。戰鬥結果,日軍再遭敗績,狼狽撤退。這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之一。
「誤為漢奸·逃離北平」
但由於蔣介石此時的主要注意力仍放在「攘外必先安內」,長城防線兵力薄弱,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佔領遷安,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放棄喜峰口、羅文峪陣地,向西南方向退卻。
國民政府加緊向日軍謀求停戰,最終被迫同日方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
至1937年2月國共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隨後,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事變發生時,他在北平卧床治病,高級官員中惟有北平市長秦德純主持工作。10日夜裡,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與日本駐平陸軍助理武官今井武夫會見他,無功而返。
蔣介石議和,平津輿論界一度認為張自忠為「漢奸」。8月6日,張自忠偕副官廖保貞、周寶衡躲進了東交民巷德國醫院;同時通過《北平晨報》等媒體發表聲明,宣布辭去所有代理職務。8日,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逃離北平。
「全軍覆沒·壯烈殉國」
次年,張自忠將軍所部第77軍179師師長何基灃駐防洋坪時,對蔣介石消極抗戰極為不滿,導致其手下多名將領被陷害致死。
49歲(即1940年)這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
5月15日,他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
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次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他亦戰死,享年49歲。
TAG:舊照回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