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餐桌上獨特的風景——筷子

餐桌上獨特的風景——筷子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餐桌上缺少了筷子,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大多數人可能會不太適應,因為沒了筷子的幫助,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沒辦法方便的夾菜,也沒辦法騰出左手來端碗或者做其他的事情,更會讓涮火鍋、吃麵條沒辦法下手。筷子作為中國人餐桌上獨特的餐具,已經陪伴我們數千年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圖一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案、漆盤、耳杯、漆卮及竹箸

筷子並不是古人的常用稱呼,至少在明代之前,「箸」才是筷子的常用名稱。「筷子」一詞會出現,與人們的避諱習慣有關。明代陸容在其《菽園雜記·卷一》說,「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因為「箸」「住」同音,所以改稱箸為「快(筷)兒」,顯然是反其意而名之,希望有好兆頭。明代李豫亨在《推篷寤語·卷七·訂疑篇》中也有相關記載:「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之久,至有士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傳播,「筷子」一詞逐漸被大眾接受,取代了「箸」,一直沿用至今。

人們使用筷子這麼久,或許會有疑問:筷子是誰發明創造的呢?傳說筷子是大禹發明的。大禹為了治水在外奔波,有次飢餓難忍,就架了陶釜煮肉。煮沸的肉湯難以食用,大禹又不願意浪費時間等肉冷卻,於是找了兩截樹枝把肉撈出吃了起來。大禹覺得這方法不錯,後來便一直這樣進食,周圍的人覺得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讓手沾上湯汁,紛紛效仿,筷子就這樣流行起來。

圖二 大禹像,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東漢畫像石拓片

傳說畢竟是傳說,缺乏證據,不一定就是事實,反映的是人們在認識箸的歷史時的一種原始記憶。從側面反映出,筷子產生的時間可能比禹還要久遠,因為一個新事物的出現,或者一個新發明的完成,是有其發展過程的,尤其是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比較低下的情況下,要經過較長時間生活經驗的積累。筷子究竟是誰發明的尚無定論,但從大禹發明筷子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推測,筷子之所以會被創造,與古人在進食方式選擇上密切相關。

古人自從開始使用火和發明陶器之後,就逐漸改變了茹毛飲血的進食方式,開始進食熟食。古人加工食物的方式有烤、蒸、煮等,面對燙手的食物,古人發現用竹木枝條,能夠幫助人從火中或湯汁里,夾拿或撈取食物。經過經驗的積累,以及生產工具的逐漸改進,古人慢慢有意識的將竹木枝條加以修整、改進,使得筷子的形制固定下來,從而讓筷子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進食工具。

圖三 東漢銅箸,長沙仰天湖八號漢墓出土,

長35.2厘米,直徑為0.6-0.5厘米①

圖四 東漢銅箸,長沙東屯渡東漢墓出土,

長22.2厘米,直徑0.45厘米②

圖五 唐代箸,長沙赤崗沖二號唐墓出土,

長18.5厘米,足徑0.2厘米③

在古代,箸和匕是一起在餐桌上使用的,合稱為「匕箸」,但二者的分工不同。《禮記·曲禮上》記載:「飯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梜」即筷子)說明當時箸不能用來吃飯喝粥,只能用來夾菜。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註明:「『飯黍毋以箸』者,飯黍無用箸,當用匕。」即吃飯喝粥時要用匕。筷子夾菜的功能決定了筷子不用過於粗壯,不用承受過多的重量,所以筷子自被使用開始,就一直保持著纖細的狀態。

考古發掘證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筷子已經在使用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發掘的江蘇高郵龍虯庄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骨箸,有42件之多,時間為距今6600-5500年。其形狀一端平或鈍平,另一端尖圓,亦有個別的兩端尖圓。④數量如此多的骨箸集中出土,充分說明了古人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使用筷子了。此外,在各朝各代的遺物中都能發現筷子的身影,可見筷子一直在被人們使用。

圖六 龍虯庄遺址出土的骨器,其中編號4—13皆為骨箸⑤

圖七 東漢宴飲畫像磚,案上置杯、碗、雙箸⑥

一九七八年四川省新都馬家鄉出土,四川省博物院藏

圖八 嘉峪關魏晉1號墓彩繪磚——進食⑦

左側侍女持有箸

圖九 宴飲圖

中唐前期,1987年陝西省西安市南里王村韋氏家族墓墓室東壁北側出土⑧

可以清楚看到擺放整齊的筷子,以及置於盆中的曲柄勺

筷子儘管材質多樣,但形制基本沒變。作為中國古代沿用至今的獨具特色的進食方式,依存於我們獨特的烹飪方式,一直活躍於我們的餐桌之上和飲食文化之中。一雙筷子足以勝任我們在進食時的大部分需求,不僅影響了我們的食俗,創造了如涮羊肉、吃麵條、吃米粉等吃法,還影響了我們的餐桌禮儀、飲食文化。筷子,不愧為餐桌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參考資料

①劉雲主編:《中國箸文化大觀》,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68頁,圖4-6。

②劉雲主編:《中國箸文化大觀》,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68頁,圖4-7。

③劉雲主編:《中國箸文化大觀》,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80頁,圖4-14。

④龍虯庄遺址考古隊:《龍虯庄:江淮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47頁。

⑤龍虯庄遺址考古隊:《龍虯庄:江淮東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46頁,圖四三五。

⑥《中國畫像磚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磚全集:四川漢畫像磚》,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圖版說明,第33頁,圖八〇。

⑦胡之主編:《甘肅嘉峪關魏晉一號墓彩繪磚》,重慶出版社,2000年,第9頁。

⑧《中國墓室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墓室壁畫全集2:隋唐五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圖版說明,第57頁,圖一四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考古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鑒寶專家」——攜帶型X射線熒光分析儀自述

TAG:湖南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