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廈門—沙茶麵,憑什麼佔據了廈門小吃界的半壁江山?

廈門—沙茶麵,憑什麼佔據了廈門小吃界的半壁江山?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083個城市故事

人人都說廈門是一座小資的城市,

連海風裡都充滿了文藝調調。

但哪怕是最文藝的廈門女生,

都抵禦不了它的誘惑,

願意為它踏入濕漉漉的菜市場,

挽起長發,坐在低矮的板凳上。

廈門人吃沙茶麵的習慣,

從小養成,不分時段。

選料,燙麵,加料,

淋上一直沸騰的沙茶湯,

最後澆上一勺花生醬來升華香氣,

僅僅六十多秒之內,

一碗地道的沙茶麵就上線了。

很多外地人來廈門,

都不懂怎麼吃沙茶麵。

如果老闆問你:

要15塊的還是20塊的?

那你可以堅決地告訴他:

真正的沙茶麵,

加料完全是free style,

豬肝、豬心、大腸、小腸、瘦肉、米血……

除了肉,海鮮也逃不過被「沙茶」的命運。

大蝦、魷魚、花蛤、海蠣、老蟶、魚丸……

在這閩南版的麻辣燙里,

海里的一家人都要整整齊齊。

新鮮多樣的配料,

僅僅勾勒出沙茶麵的誘人外形,

用豬大骨和雞等熬成鮮美的高湯,

然後加一種重要原料——沙茶醬。

湯色紅亮,甜香爽口,味鮮濃郁,

抿上一口,便意猶未盡,還想再來一口。

油麵掛汁,和沙茶湯底是最佳CP。

吸飽了湯汁的豬腸、豆腐和鴨血,

更是能治癒一天的好心情。

兩百多年前,

閩南沿海耕地少、人口多。

為生存,求發達,

不少人下南洋,放手搏一把。

當他們活著抵達東南亞,

發現當地烤肉串齊刷刷一種辛辣味,

印尼話叫Sate,中文譯作沙嗲,

口感繁複,卻意外地治癒。

後來這種異域風味,

跟著南洋客一起衣錦還鄉,

被飲茶成風的閩南人叫做「沙茶」。

沙茶是沙嗲的中國本土版,

但兩者的口味有明顯不同。

沙茶醬多用比目魚、蝦米等原料,

砂糖調味,口感微辣重咸;

沙嗲醬普遍用椰糖調味,辛辣偏甜。

當年下南洋的華僑,

既有來自福建的,又有不少潮汕的。

現在我們吃到的沙茶醬,

分為福建和汕頭兩派。

這兩地的飲食精細,

口味上也有微妙差異。

潮汕火鍋店蘸牛肉用的沙茶醬里,

往往加入當地特色的蝦醬和豆瓣醬,

口味比福建沙茶更濃郁,

很多時候也略偏甜。

沙茶麵的背後有一個關於「家」的傳說。

相傳在18世紀,廈門普陀山腳,

住著一戶人家,以打漁為生。

父親早逝,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一兒子出海捕魚時被風暴捲走,

十年來杳無音訊,

老母親哭瞎了雙眼,失去了味覺。

幸運的是,

兒子被商船救起,流落到印尼。

幾經周折,兒子返回廈門,母子團聚。

有一天,兒子買來母親愛吃的花生,

細細研磨,撒在麵條上。

恰巧家裡的鹽用光了,

兒子翻出南洋帶回的沙嗲粉,

混合進麵湯里。

沒想到母親大讚麵條好吃,

甚至她的味覺也漸漸恢復了。

後來兒子把這款面拿到市面售賣,

漁家靠岸後總要吃一碗熱騰騰的沙茶麵。

一碗因孝心而誕生的面越來越出名,

也成為廈門小吃中的招牌。

許多老字號在十幾年前還是路邊小攤,

等到長大後,帶朋友回家鄉逛吃逛吃,

原來的小攤已開了分店。

唯有沙茶湯的味道未變改,

依舊濃郁,喝到底仍不覺口渴。

漂泊在外的遊子,到了寂寞夜深,

心和胃幾乎同步思鄉:

「四里的沙茶麵、公園西門的土筍凍、

勞松的扁食、1980的肉粽……」

蘭州有多少家牛肉麵館,

廈門就有多少家沙茶麵店。

在1997年底,

吳再添沙茶麵被評為首屆中華名小吃之一。

「烏糖」、「四里」、「大中」和「月華」

四家主營沙茶麵的小吃店,

更成了廈門沙茶麵的「四大金剛」。

哪家的沙茶麵最好吃,

每個廈門人都有自己的標準。

有的喜歡重口味,

麵湯上浮一層紅油最佳;

有的偏愛小清新,

點單時要一半沙茶一半清湯。

至於沙茶麵里的「標配」,

到底是鴨血豆腐,還是蝦仁豬腰,

更是一提就要battle的話題。

一碗沙茶麵,

外地人來吃的是名氣,

本地人來吃的是鄉土味。

普通人吃的是配料的滋味,

吃貨們品的卻是湯頭的美味。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推薦 | 告急,中華土味已入侵旅行界
三千年來,人類如何與屎相處?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