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9大瀕危的爬行動物,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盤點中國的瀕臨滅絕爬行動物
大壁虎(學名:Gekko gecko):俗稱蛤蚧、又稱仙蟾,台灣稱為大守宮。體型較大,體長可達30厘米以上,頭長大於尾長。背腹面略扁,頭呈扁平三角形;皮膚粗糙,全身密生粒狀細鱗;體色有深灰色、灰藍色、青黑色等,頭、背部有深灰、藍褐等顏色橫條紋,全身散布灰白色、磚紅色、紫灰色、橘黃色斑點,尾有白色環紋。吻鱗不接鼻孔。背部粒鱗間散布的疣鱗約12-14縱列。指、趾間微蹼。尾基每側肛疣1個或2-3個,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個。
棲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生活於樹林、開闊地、山區、荒漠及房屋內。多夜間活動,主食昆蟲。多為卵生,每次產2枚。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和南部,在印度東北部到澳大利亞群島也有發現。
中國大壁虎的數量已急劇減少,幾近枯竭。因為用於傳統中藥材,大壁虎被大量捕捉,產量劇減,價格大幅度上漲,從而刺激群眾捕獵,以至陷於枯竭狀況。此外,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大壁虎的棲息地逐漸縮小,也是影響它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開始人工馴養及繁殖的研究,但規模甚小,且在飼料及繁殖問題上未能很好解決,很難說已經成功,更談不上大規模增產滿足市場需要。
玳瑁俗稱海龜(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屬爬行綱,海龜科的海洋動物。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吻部側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前額鱗2對;背甲盾片呈覆瓦狀排列;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主要的生活區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還生活著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綿。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龜。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水母、海葵、蝦蟹和貝類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和海藻。玳瑁的角質板可制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入葯。分布在廣大的海域中。但過度的捕撈使玳瑁已經成為瀕危物種,在中國近海也幾乎絕跡。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大家應該抵制玳瑁及其他海龜製品。
中國沿海城市仍有人不顧法律私下製作銷售玳瑁製品,不少海南省漁民看到此類活體龜會送回大海。尤其是此類龜背上刻有繁體字或者不認識的文字的海龜科動物都會放生,這是基於海南的特殊海域情況以及風俗。 有人走訪海南沿海多地,聽到不少漁民談論過此事,儘管有些迷信色彩,但是也有不少漁民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思想意識。後來,聽到相關人士的說法這樣的玳瑁是基於當時的地方所發生的事及政治、軍事、文化、祭祀、許願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記錄。此類玳瑁還沒有相關的圖片影像記錄。
鱷蜥(學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體長15-30厘米,尾長23厘米左右,體重50-100克,身體可以分為頭部、頸部、軀幹部、四肢、尾5個部分。頭部較高,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頸部以下的部分,特別是側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狀的鱗片,又有許多黑色的寬橫紋,則又很像揚子鱷,所以被稱為鱷蜥。
生活在山間溪流的積水坑中,晨昏活動,白天在細枝上熟睡,受驚後立即躍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蟲為主,也吃蝌蚪、蛙、小魚、蠕蟲。產於廣西大瑤山。瑤山鱷蜥為中國特產。
鱷蜥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但種群數量在迅速減少,已經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造成鱷蜥瀕臨滅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僅產於廣西大瑤山的少數溝沖之內,分布範圍十分狹窄,而生長條件如對海拔高度、氣溫、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較苛刻。這種生境一旦遭到破壞,它的繁衍生存也就受到影響。
第二,鱷蜥1年只產1次,每次產仔2一8隻左右,有些雌性還有不孕現象,所以自然繁殖率不高。幼體出生以後,還經常遭到成體的吞食、傷害,死亡率往往占出生率的80%左右。
第三,鱷蜥的生境受到嚴重破壞,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由於開荒造林,開墾農田以及開山採礦等人類活動,山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砍伐或焚燒,有些地方的山林,幾乎都被砍光燒凈,造成山溪斷流,使鱷蜥失去了生存之地。第四,亂捕濫殺現象十分嚴重,有人進山大量捕捉外運倒賣,還有人成立收購站,將鱷蜥成箱外運,每次約幾百隻。現在瑤山鱷蜥的野外總數僅有2500條左右,其中金秀的羅香鄉有500條,昭平的北陀鄉和九龍鄉有1500條,賀縣的里松鄉有500條。如不及時採取得力措施,則這一世界珍稀動物會有迅速滅絕的危險。
巨蜥是巨蜥科巨蜥屬的一種動物,包括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龍及最長的薩氏巨蜥。巨蜥體長一般為60~90厘米,最大的可達2~3米,體重一般20~30千克,尾長70~100厘米,最長的可達150厘米。通常約佔身體長度的五分之三。它是現存蜥蜴類中體形最大的種類,也是世界上較大的蜥蜴類之一。尾部則為黑黃相間的環紋,同時黑色環紋上常有小黃斑;四肢強壯,趾上有銳爪;其背面有小黃斑,故稱「五爪金龍」。因巨蜥原有數量不多,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導致當地群眾對其隨意捕捉,使原本數量較少的巨蜥已到滅絕邊緣。1989年已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定為I級保護動物,同時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區,同時還鼓勵人工飼養繁殖,以此來拯救數目稀少的巨蜥。
單一物種。蟒蛇(Python molurus),又稱琴蛇、蚺、梅花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較原始的蛇類。體長3~7米,重數十公斤。頭小,吻端扁平,通身被覆小鱗片,腹鱗窄,尾短。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雲南南部、福建、海南、香港、四川等地。屬於世界瀕危動物。1988年12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頒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定為一級保護動物。
山瑞鱉(英文名:Wattle-necked Softshell Turtle;拉丁學名:Palea steindachneri),又叫山瑞,龜鱉目、鱉科下動物,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棲小動物為食、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蝦等為食。外形呈圓形與俗稱「甲魚」的中華鱉十分相似;山瑞鱉較為肥厚,體積比一般的中華鱉大很多,頭較中華鱉而言更為尖細,且頭兩側背甲外緣有好些疣粒。體長30—40厘米,寬23厘米左右,體重20千克左右。在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定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 1989年3月1日施行。按保護條例規定,應屬禁捕之列,關鍵在於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山瑞鱉地區性措施,達到既保護動物資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
四爪陸龜(Testudo horsfieldii)又叫草原龜,以哈薩斯坦南部荒漠地區和天山山前地帶為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也有分布。在中國僅分布於新疆霍城縣境內,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據新疆四爪陸龜保護區統計(2006年),中國現存的陸龜不足2000隻,其中在野外生存的四爪陸龜約有295隻,人工飼養點內放養的陸龜約有1500隻,陸龜數量還在不斷減少。
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或稱作鼉(tuó), 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揚子鱷屬於爬行動物,卵生。
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揚子鱷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73年1981年中美科學工作者聯合調查結果為:野生揚子鱷僅存數300—500條。為了拯救揚子鱷,中國政府於1982年在安徽宣城投資興建了安徽省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同時一些學者圍繞著揚子鱷的種群分布和數量、棲息地、食性、繁殖、冬眠、洞穴、活動規律等廣泛開展研究。陳壁輝和他的同事們對揚子鱷種群數量和分布、揚子鱷的形態學和生態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於1985年出版了專著《揚子鱷》。雖然早在1976年人工孵化揚子鱷就獲得成功,但人工飼養幼鱷過程中出現卵黃硬結而導致大量幼鱷死亡的問題(仍未解決)。
陳壁輝等(1989)分析了幼鱷出生後的野外生態條件,測定了幼鱷的能量代謝,計算出幼鱷將體內卵黃全部消化完所需時間後發現,幼鱷孵出後餵食過早是幼鱷卵黃消化困難並形成硬結的原因。據此採取的措施為:一是將幼鱷孵化溫度升高至31—32℃,以加速幼鱷卵黃吸收速率;二是推遲餵食時間至幼鱷孵出後18—20天,以使卵黃完全被吸收。同時發現,孵化的前20天,濕度為95%以上,20天後降為90%左右,能提高孵化率,消滅孵化卵出現膨脹現象。
1987年揚子鱷的孵化率達95%以上,而幼鱷的死亡率僅為2.1%(1982年幼鱷死亡率為40%)。揚子鱷蛋殼外粘稠物質對防止卵脫水和外界水分過多地進入卵內,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若粘稠物質遭到破壞,就將降低孵化率。潘繼紅等(1988)發現,一些幼鱷的死亡是由變形桿菌引起的肝病致死或是由枸櫞酸桿菌、假單胞桿菌和變形桿菌合併感染肺而致死的。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的王仁平等在死亡幼鱷的胃腸中發現有大量的線蟲。因此,線蟲感染可能也是導致幼鱷死亡原因之一。
在美國布朗克斯動物園人工環境中出生和長大的揚子鱷,被引入崇明東灘野外棲息地後,首次成功繁育出下一代。
2009年7月14日,正在北京出席「第23屆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的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執行總裁John Robinson表示「這為拯救極度瀕危的揚子鱷提供了新的希望」。
黿(讀音:[yuán] 學名:Pelochelys ),是龜鱉科中的一屬,特點是體型大,體重可達100公斤。該屬共有3種,其中2種生活在新幾內亞島,另外一種生活在亞洲,被Theodore Edward Cantor在1864年發現並命名,故拉丁學名為Pelochelys cantorii,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以及印度東部和南部、孟加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寮國、柬埔寨、越南、菲律賓(呂宋島和棉蘭老島),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由於過度捕殺,已經極度瀕危,屬於世界瀕危保護動物(CITES附錄Ⅱ級)和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文又名沙鱉、藍團魚等、癩頭黿。
?
※盤點一些危險有毒的植物!有的就在生活中!
※白矮星附近可能是人類最後的避難所
TAG:懶人健身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