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薏苡仁如何搭配才能更好的祛濕

薏苡仁如何搭配才能更好的祛濕

當令長夏之季,加之久居像成都這樣低洼多雨潮濕之地,倍受濕邪是少不了的。

比如,頭身沉重,頭髮油膩,皮膚油膩,面部反覆青春痘、反覆口腔潰瘍,多汗,大便粘滯不爽甚或便秘,胃脘脹滿不適難消化,口中粘膩,或口乾口苦,手足心發熱或同時汗多,冬季手足涼……等等,(好惱火)。再看舌象,舌體胖、舌邊有齒痕、舌體顏色淡白或淡紅,舌苔偏於厚膩,舌苔顏色或偏白或白黃相間。

於是乎大量的養生祛濕方法湧現。尤其以薏苡仁、紅豆、冬瓜等葯食同源的各種薏仁綠豆、薏仁紅豆、薏仁蓮子百合、薏仁冬瓜粥等祛濕粥、湯、茶來了。

但是當你吃了幾周甚至幾個月這樣的養生保健粥後,可能你的寒濕、濕熱的癥狀、舌象依舊沒有多大變化,你的皮膚、消化、腸胃等問題也依據沒有多大變化。

那麼這些「濕氣」是從哪裡來的?

濕邪致病,有外濕、內濕。外濕,常因多雨之季陰雨濕蒸、居住濕地、冒霧涉水淋雨、汗出浸衣,久之,濕邪郁於肌表、阻滯經氣,見到肢體困重、酸痛,或皮膚濕癢,或惡寒微熱等;內濕因多食生冷、肥膩、嗜酒,傷及脾胃運化水濕、水谷之力,阻滯中焦氣機升降,而內生濕濁,可見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大便稀溏、大便不暢等表現。

濕邪又常相兼風、寒、暑、熱之邪侵襲人體,加之受邪的具體內、外因素不同,受邪的具體表裡、上下、內外、臟腑經絡部位不同,結合人體體質的不同,濕邪病症表現複雜多樣。從八綱辨證之病性分析,濕邪之病總體上有寒化、熱化之寒濕、濕熱兩種證候表現。

從寒化的寒濕可以由外感而來,外感寒濕邪氣,氣血運行受阻,致關節、筋骨疼痛、冷痛;也可由久食生冷,傷損臟腑(脾腎)陽氣,或素體陽虛,而內生寒濕,常見稍有飲食不適或受寒則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夜尿頻,下肢水腫,常畏風寒,手足涼,脈沉遲或細,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水滑或白厚膩等。素體陽虛寒濕體質,亦會內外寒濕相引,遇特定環境氣候,則加重四肢肌肉關節冷痛、酸痛,肩頸酸痛、腰背冷痛,咳喘、過敏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複發。

從熱化的濕熱,可由感受暑濕熱邪,或偏嗜肥甘厚味,嗜酒、過飽,傷及脾胃,引起中焦食滯、濕阻、氣滯等,久而釀生濕熱。在內常見發熱或自感發熱、午後身熱不揚,頭身重痛,口乾口苦,胸痞悶,脘悶腹滿,納差,尿黃而少,大便溏稀或粘滯,大便不暢甚或里急後重,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在外常見濕疹、瘡皰,關節筋脈局部紅腫熱痛等。

也會常見到寒濕、濕熱並見的,例如,冬季或常年下肢腰腹部涼,但很容易反覆面部、皮膚痘疹、口腔潰瘍、咽干痛,飲食偏涼則大便溏泄或脘腹冷痛不適。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黃厚膩。

從上述對濕邪致病的分析來看,從外從內息息相關人們的飲食、起居、生活方式,稍有不注意,就會形成上述寒濕或濕熱的種種狀況。

中醫學裡,濕邪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無論寒濕還是濕熱,在治療時都需兼顧脾腎之陽,及人體內外、臟腑間升降氣機之通暢。因脾運化水濕,腎主水,為體內水濕輸布運行排泄的中心,水濕的運化、輸布、排泄離不開脾腎陽氣之動力。上中下三焦肺、脾胃、腎之氣機升降相應也同時對水濕的運化、輸布、排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進脾腎之陽及內外、表裡、臟腑間氣機通暢就需要中藥里具有辛溫、苦溫芳香溫化、行氣燥濕的藥物,也就是說,在祛濕的方葯配伍里,除了利水滲濕的藥物,這類中藥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水濕的內外壅滯就會加重上述寒濕、濕熱的各種內外表現。

正如我們居住的房間里如果停留了太久的陰暗潮濕的霉氣的話,我們除了能有陽光曬進房間里,還需要能有四面的窗戶打開通風,這就是陽氣的動力,祛除潮濕的霉氣。

所以我們體內的濕氣一樣需要足夠的陽氣的動力結合利濕的藥物才能真正達到祛濕的效果,沒有陽氣的動力,只用具有祛濕作用的藥物,可能只能是短暫的、微弱的作用,再加之偏寒或偏熱的本性,長期以往,反而會加重人體偏熱或偏寒的狀態,從而可能加重寒濕、濕熱的停蓄。

傳統方劑里,治療寒濕為主的病證,需辛溫、苦溫芳化溫散的藥物和利水滲濕的藥物配伍為主,例如: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真武湯(茯苓、芍藥、白朮、生薑、附子)、萆薢分清散、五皮散等。還有治療內寒不明顯突出的 「濕滯脾胃證」的平胃散(蒼朮、厚朴、陳橘皮、炙甘草)、藿香正氣散(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都內涵了相似的辛溫、苦溫芳化溫散的藥物配伍利水滲濕的藥物的組成結構。

治療濕熱為主病證的傳統方劑里,除外清熱利濕的藥物仍需少佐辛溫、苦溫之品,一是顧護脾腎之陽,二能促進氣行則水行,氣化則濕化。例如治療「濕溫初起、暑溫夾濕之濕重於熱」的三仁湯(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飛滑石、白通草、竹葉、厚朴、半夏)里滑石、白通草、竹葉、薏苡仁甘寒滲濕,配伍了白蔻仁、厚朴、半夏及杏仁以苦溫燥濕、宣暢氣機;治療濕熱並重「濕溫時疫」的甘露消毒丹(飛滑石、綿茵陳、淡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里,滑石、茵陳、黃芩、木通苦寒、甘寒清利濕熱、燥濕滲濕,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辛溫、苦溫芳香行氣運脾,燥濕化濕;治療濕熱下注的二妙散(黃柏、蒼朮)里,黃柏苦寒清熱燥濕,蒼朮辛溫苦燥健脾燥濕。

對照經典的祛濕方劑的配伍組成運用,我們先來看一下老百姓做的祛濕粥、湯、茶里用的最多的薏苡仁、赤小豆、冬瓜,他們各自的性味功效及以薏苡仁為例在經典傳統祛濕方劑里的運用,然後,再來考量針對不同的寒濕、濕熱,如何合理的進行食材搭配,才能起到更好的祛濕效果。

薏苡仁,甘淡,微寒。中藥理論里,味甘有補益的作用,味淡可滲濕利水,性微寒針對治療偏熱的病證。再結合薏苡仁歸肺脾腎經,功效的定位是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可主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癰,腸癰,扁平疣等諸類濕濁病證。

赤小豆,甘,微寒,功效,利水消腫退黃,清熱解毒消癰。主治,水腫、腳氣、黃疸,淋病,便血,腫毒瘡瘍,癬疹。

冬瓜,甘,淡,微寒,功效,利尿、清熱、化痰、生津、解毒。主治,水腫脹滿,淋證,腳氣,痰喘等

從中藥的性味功效來看,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相近。

我們再以薏苡仁為例,看一下薏苡仁在傳統祛濕方劑里的運用。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用來治療風濕鬱熱痹阻肌表,或是風濕兼有濕熱的痹證,薏苡仁雖性微寒,味淡,可利濕清熱,但仍需麻黃、杏仁的配伍去辛溫宣降以助人體由內而外的陽氣動力去宣暢通降痹阻於機體內外的水濕。再看清·張璐《張氏醫通》里的薏苡仁湯,取法張仲景的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中風濕痹、關節煩痛,方中除了薏苡仁祛濕,還用了麻黃、桂枝、生薑、蒼朮,溫散內外陰寒,當歸、芍藥配合養血舒筋。後代的清熱祛濕劑—三仁湯、藿朴夏苓湯(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白蔻仁、通草、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朴)里,雖然亦都有我們今天討論的薏苡仁以及滑石、通草、豬苓、澤瀉利濕,但同時也配伍了白蔻仁、藿香、半夏、厚朴這些溫燥的藥物溫運宣暢三焦陽氣,共達溫通氣機以祛濕的效果。

所以,從上述傳統方劑里,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在飲食中,想用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發揮更好的祛濕效果,就必須根據身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濕證,包括寒濕、或濕熱的具體病因病機分析),進行必要的食材的搭配,來製作一些祛濕粥、湯、茶,才能真正改善原有的寒濕或濕熱的身體狀況。

這種搭配,我們仍然應該師承上述傳統祛濕方劑里的配伍組成方法或結構。寒濕或濕熱,除了用利水滲濕的食材,必要的搭配一些具有辛溫苦溫、芳香溫運、行氣燥濕化濕特性功效的食材,以兼顧脾腎之陽,及人體內外、臟腑間升降氣機之通暢。例如,藿香、紫蘇、陳皮、生薑、胡椒、花椒、肉桂(桂皮)、豆蔻(白蔻仁、草豆蔻)、草果等辛溫辛熱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濕行氣功效的葯食同源的常用的烹飪香料。

在寒濕為主的濕證中,薏苡仁類(包括赤小豆、冬瓜)利水滲濕的食物,與上述烹飪香料(依據具體食材選擇)的量的搭配比例,大致可以3-4:1的比例製作祛濕粥、湯、茶。

在濕熱為主的濕證中,薏苡仁類(包括赤小豆、冬瓜)利水滲濕的食物,與上述烹飪香料(依據具體食材選擇)的量的搭配比例,大致可以5-6:1的比例,此外熱重的話,還可以酌量加一些清熱作用的綠豆、苦瓜、荷葉等清熱祛濕。

例如針對寒濕的薏苡仁粥里可搭配陳皮、桂皮、或少許姜粉,煮好進食時再加少許紅糖(特殊人群不宜),能提粥的香甜,又能更好的溫散中焦寒氣同時祛濕。針對濕熱的薏苡仁粥里除了必要的搭配少許陳皮、桂皮、或少許姜粉外,可再加少許綠豆、荷葉以辛涼清熱,整體口感也更清香一些。

再如,常吃的冬瓜排骨湯里,除了常用的生薑、花椒、桂皮等香料,針對寒濕還可以再加些陳皮、豆蔻等以溫中行氣祛濕,針對濕熱再可配少許綠豆、苦瓜同煮燉湯以清熱行氣化濕祛濕。

回到開頭那些薏仁綠豆、薏仁紅豆、薏仁蓮子百合、薏仁冬瓜粥等裡面的紅豆、綠豆、蓮子、百合、冬瓜大都是性涼或寒或微寒的,而且沒有特殊的其他食材的搭配,這樣寒寒相配的粥,如何能有或能增強你體內的陽氣的動力去祛濕呢?(本身體內濕氣的產生,多少都會有陽氣的動力不足)。最後,提醒大家在準備或要吃這些薏苡仁(薏米)的保健粥之前,一定要注意搭配,看看這樣的粥里是否有陽熱的動力,到底怎樣做、怎樣吃才能祛得了濕。必要時還要中醫醫生來幫助或給你判斷你吃薏苡仁粥時需要搭配什麼或怎麼搭配著吃(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每個人的搭配吃法也應該不同)才能真正祛了濕又健了脾胃,而不會越吃越加重濕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祛濕 的精彩文章:

兩個艾葉妙方,一個調理頸肩腰腿痛,一個驅寒祛濕,比葯還好
要祛濕先得健脾補氣,濕氣重用一個好一個,兩三天濕氣就全不見!

TAG:祛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