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照這麼做,北上廣的房租只要300元

照這麼做,北上廣的房租只要300元

原標題:照這麼做,北上廣的房租只要300元


本文3096個字,閱讀需7分鐘


建議蜷縮在自己10㎡的出租屋裡閱讀


城區地段,30平米酒店標間配置,設施齊全環境好,每月房租300元,每月需陪老人20小時


這是杭州推出的「陪伴是最長情告白」項目,年輕人以低價房租住在養老院中陪伴老人。這樣物美價極廉的房子,對住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來講,怕是任誰看了都要心動。

今年夏天,北京的房租又瘋長了一波,而大家的工資,好像掉了隊。租房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千千萬,合租的時候可能遇到合不來的室友,被氣得吐血;整租又礙於少得可憐的工資只能租到位置偏遠或者交通不大便利的地方,每天上下班的通勤就已經讓人疲憊不已。就算好不容易租到了合適的房子,很可能在住了一個月後,房東突然要賣房,宣告你租住權利的終結。


所以我們不停地找房、搬家,合租、整租,只為尋找合適的居所。


全世界的人們也都在為理想的居所努力著,從改善居住環境,到將精神信仰融入居住規劃,再到從整個地球的角度去考量居住空間。


為什麼我們不惜這麼「折騰」?


因為,我們想要住得更好呀。



▲電影《永無結局的故事》


共居實驗:重構對家的想像


一般的認知中,「家」應當是與親朋共同生活的場所,裡面摻雜著歡笑與爭吵,回蕩著各式各樣的記憶。如果在同一屋檐下,居住著此前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家」的概念還會存在於這一空間內嗎?


西班牙做了一個有趣的嘗試,與杭州相似,他們發起了一個叫「共住與互助」(Vive y Convive)的項目,讓大學生與年長者共同居住。

在這一項目中,大學生的角色更像是照顧老人的晚輩,而不只是住客。他們在經濟上只需分擔一部分水電煤費用,但同時要承擔一部分家務,每天需撥出2小時的空餘時間陪伴老人,每周在家的時間不少於六天,而且每天晚上回家的時間不超過十點。


實際上,十點這個時間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西班牙是一個晚上八九點才吃晚飯的國家,年輕人又非常喜歡徹夜泡吧,所以早上五點的地鐵里常常能夠看到許多才踏上回家路程的年輕身影。因而老人對大學生幾點到家並不大計較,他們知道很多學生在圖書館學習到晚上十一點也都是常有的事。



年輕人為老人燒菜


(圖片來自加泰羅尼亞基金會網站)


年輕人給予關心,年長者授予經驗,雙方互相尊重和理解。從1996年,這一項目從一個住宅區試點開始,到如今已有超過31座城市加入,參與人數也從最初的50人增加到800人


這個項目的規模或許不算太大,可它在能力範圍內讓大多參與的人都感受到了幸福。200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2%的老人認為,因為與年輕人合住,減少了孤獨感;92%的參與者表示,會推薦其他人一起加入這個項目。年長者和大學生對這一共住項目的整體滿意度也分別打出8.76和8.95(滿分為10分)的高分。


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這種「青銀共居」的方式已經推廣至加拿大、德國、法國等地。而現在,又出現了基於共享理念的青年人共居實驗。台灣的「玖樓」團隊執著地在擁擠的台北市開拓「共同居住空間」,他們尋找老舊的公寓並進行改造,除了每個租客單獨的居住空間外,還提供足夠的公共活動空間,鼓勵租客們相互合作、共同生活。



租客聚會(圖片來自「玖樓」主頁)

從德國來旅遊的手風琴老師和他的團隊在頂樓舉辦了音樂會,一位旅遊書作家的租客在客廳舉辦了新書發表會,還有的租客利用頂樓平台舉辦了泳池派對。


這一新的居住方式出現後,吸引了大批年輕人,每次釋放出新床位,都會有大量申請者。而現在,越來越多與「玖樓」一樣著眼於「共居」概念的台灣團隊正在不斷湧現,衝擊著傳統的租住理念。


「小眾」社區:三觀不同就別一起住啦


我們總是懷念曾經的四合院、衚衕、弄堂,這些相對開放的居所能讓居民很容易有交集,院里的小孩總有玩伴,鄰里之間的關係也十分親近。而曾經令人無限神往的摩登大樓,現在卻成為了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障礙,鄰里之間的關係被分割,社區內的聯絡也被封閉的樓體所阻隔。


所以,現代人對房子和社區的期待,除了居住和生存,還有更多。


荷蘭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上世紀90年代,荷蘭提出了多樣性的住房方案(differentiated housing),住宅規劃不再以收入這些數據指標為目標,而是更重視個體的差異化和社區內的互動交流。如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雖然收入不高,但與退休教授或企業家有共同的價值觀,因而他們適合居住在一起。這一概念消解了傳統所謂的「大眾」,而是將人群分為「眾多的小眾」。


基於這一新潮的理念,阿姆斯特丹老舊的自來水廠搖身一變,成為了生態無車社區。社區內部並沒有配備私人停車場,而只提供共享的停車單元(5個住宅單元1個停車位),但同時配有很多的庭院和花園。



阿姆斯特丹GWL自來水廠的改造


(圖片來自網路)

你肯定會懷疑,這房子能賣掉嗎?當時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疑惑。可實際上,這個項目還沒有完工時就銷售一空了。因為這樣「小眾」理念的社區,吸引了認同這一理念的人,這就讓具有同樣生活價值的人住在了一起。


改造後的社區擁有600套住宅單元,分布在數十棟紅色建築中,其中17棟公寓按照單親家庭、撫養殘障兒童家庭、退休人員和老年居民等分成了不同房型,而曾經的白色水塔則被環繞在公寓樓之中。整片社區還配備了商業、文化、辦公設施,擁有規整的道路,以及茂密的植被。


匹配的理念,再加上完善的配套措施,讓曾經的老廠房變成了現今阿姆斯特丹最為理想的社區代表。


輕型住房:把暖氣費扔到太陽上


我們常常將自己、連同自己的居所,與大自然分離。我們修建的現代建築大多由毫無生氣的鋼筋水泥構成,厚厚的牆壁將陽光、新鮮的氧氣和植物隔離。可事實上,我們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這種建築帶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由此產生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終是會影響到人類自己。


雖然可用的化石能源不多了,可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而且可喜的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可再生的潔凈能源讓房子自己運轉起來。要知道,離我們1.5億公里遠的太陽向地球投放的能量,是人類消耗能源總量的1萬倍。



太陽能大棚,可供給515戶家庭


(圖片來自《人類的明天》)


瑞士的馬爾默市就在為零能源建築努力著。在2001年,波依生態街區的第一期樓房建成了,它們的能源消耗量為瑞典平均水平的60%,而最近,這個數字再降了一半。這些住宅的樓頂覆蓋著茂密的植物,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電力則由一台可為1000套公寓供電的風力發電機提供。房間內的水龍頭、沖水器都安裝了節水器,並配置了省電的插座,所有的垃圾都會被收集和處理。

這看起來已經很酷了,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實現房屋100%的能源自主。雖然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在進行「零能源」的嘗試,如英國的伯丁頓社區、實現碳排放平衡的哥本哈根和充滿可再生能源的冰島,但目前這種新型建築卻只佔全球建築的1%。


就像波依街區的建築師科德在《人類的明天》一書中所說的,「為什麼我們明明有其他方式,卻還要浪費能源呢?」是啊,或許我們需要一場廣泛而高效的建築革新。



波依街區建築師科德


(圖片來自《人類的明天》)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為了尋找到更好地生活的答案,法國導演、作家席里爾?迪翁做了件真的很酷的事。他和四位年輕父母,籌划了五年,走訪了十個國家,去探訪世界各個角落中那些正在通過自己的力量讓現在、讓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好的人,交出了一份關於生活方方面面的答卷。



走訪世界的五位年輕父母


(圖片來自《人類的明天》)


租房很難,生活也不易。和《人類的明天》中的行動者們相比,我們或許沒有同樣的行動條件,但他們的故事讓我們至少不會迷失在城市生活的疲憊和虛幻中。這些故事能給我們以力量和啟發,讓我們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中看到一些希望,而且這個希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是能夠隨著自己的一點點行動或改變而出現的。

這些看起來或許只是一個美好的故事,但正如席里爾?迪翁在《人類的明天》所說的,「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做夢的人,有一天,你也會加入」。


作者為新經典旗艦店送祝福啦!



小新的每日贈書


●你理想的居住空間是什麼樣的


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綜合留言質量和熱度選出1位書友,贈送新經典好書一本

點擊圖片可購買此書

《人類的明天

[法]席里爾·迪翁 著

蔣枋棲

一場全球的明日行動正在興起,一種更酷、更新的生活方式在眼前展開。我們的消費可以更輕量,食物可以更健康,居住方式可以更多樣,孩子可以更快樂成長。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網路/本期編輯:栗百萬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在後台回復「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經典 的精彩文章:

村上春樹:當談論冰島的時候,我談些什麼
按摩不是盲人唯一的出路

TAG:新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