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紋飾製作——戰國時期
戰國是中國玉器發展的關鍵時期,上承春秋制玉之傳統,下啟兩漢玉器之輝煌,無論在工藝技法,還是造形紋飾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戰國時期的玉器紋飾普遍呈現整齊規律的風格,早期沿用春秋晚期由浮雕虺龍紋解體而形成的浮雕雲谷相雜紋,並衍生出簡化的陰刻形態。此後谷紋、蒲紋、蒲谷相疊紋、乳釘紋及雲紋等陸續出現。加之動物造形中採用的凹弧面處理及多角度取象的表現手法,使得這一時期的紋飾形態蔚為精彩。
一、雲谷相雜紋特徵及製作
春秋晚期,盛極一時的浮雕虺龍紋開始出現解體,虺龍的圓眼消失,浮雕雲紋、谷紋、S紋也不再按照苛定的側面龍首形象加以組合,而是以較隨意的形態分布,行成「浮雕雲谷相雜紋」。
圖1戰國早期 浮雕雲谷相雜紋龍形佩
戰國早期,浮雕雲谷相雜紋成為玉器的主要紋飾。這種紋飾的製作大致分為定位與去料兩步:首先,在已切割成形的玉料表面用細砣淺琢雲紋、谷紋等形狀;然後,再於定位線外側以砣具減地,使其相對凸起為陽紋。
圖2 戰國早期 浮雕雲谷相雜紋龍形佩
而隨著浮雕雲谷相雜紋的盛行,以單線陰刻的雲谷相雜紋也開始出現。這種線刻雲谷相雜紋需經砣具細線定位、深刻成紋及刻畫邊線等步驟完成,其製作較浮雕雲谷相雜紋較為簡單,出現時間亦比浮雕雲谷相雜紋晚。
圖3 戰國早期 線刻雲谷相雜紋龍形佩
二、谷紋特徵及製作
戰國中期,谷紋從雲谷相雜紋中獨立出來,以規律整齊的排布形態,成為戰國中晚期最流行的紋飾。
圖4 戰國中期 浮雕谷紋龍形佩
谷紋造形呈渦卷狀,因形似稻穀發芽而得名。戰國時期玉器的谷紋有浮雕和線刻兩種,浮雕谷紋的製作需經定位、減地、成紋三道工序:首先以砣具琢刻三對平行線,將玉料表面區划出多個六邊形格紋;其次在六邊形格紋周邊減地形成半球狀凸粒;最後將半球狀凸粒雕磨為圓卷狀谷紋。
圖5 戰國中期 浮雕谷紋龍形佩
線刻谷紋的製作比浮雕谷紋簡單,但也要經過格紋定位,再於六邊形格紋內以砣具直接陰刻谷芽狀線紋。同時,由於圓卷狀凹線會使圓心產生凸起的視覺錯覺,因此又有假陽紋的效果。
圖6 戰國中期 線刻谷紋龍形佩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浮雕谷紋還是線刻谷紋,單獨的谷紋旋轉方向可能並不一致,但由於格紋定位工序的加入,使得其彼此間的排列仍顯現出一定的秩序性。
三、蒲紋與蒲谷相疊紋特徵及製作
戰國晚期,原為製作谷紋而琢刻的定位線也成為一種獨立紋飾。由於其交錯的線條猶如編織的蒲席,因此被稱為「蒲紋」。蒲紋不僅可單獨使用,有時還會與谷紋同時出現,成為「蒲谷相疊紋」。這兩種紋飾皆盛行於戰國晚期至西漢,常見於璧、珩等器物之上。
圖7 戰國中期 蒲紋璧
圖8 戰國晚期 蒲谷相疊紋璧
戰國時期的玉器紋飾,從雲谷相雜紋、谷紋、蒲紋到蒲谷相疊紋的發展,紋飾趨於整齊、規律,但在整齊的風格之中,又漸次衍生出許多變化。這種變化在戰國晚期至西漢發展到巔峰,V字形連線乳釘紋、階梯式乳釘紋、丁字雲紋、獸形雲紋及如意雲紋等相繼興起,使整齊排列的形式演化為各式各樣的組合,讓單純的平面裝飾產生出交錯的立體美感。
版權聲明:
1.本公眾號所有原創內容圖文的著作權、版權,均歸微信公眾號「震旦博物館」所有。
2.其他方式轉載或引用本公眾號內容與觀點,請表明轉載及出處。
TAG:震旦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