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南伊溝,喜馬拉雅山脈無數溝谷中的一條。
論人氣,它比不上聶拉木縣的樟木溝,樟木溝有中尼樟木口岸,那是國道318線的終點。
論名氣,它比不上吉隆縣的吉隆溝,吉隆溝裝下了半部西藏史,未被開發的世外桃源。
論景緻,它比不上定日縣的嘎瑪溝,嘎瑪溝有珠峰東坡大本營,可看到世界最高峰珠峰及其東坡。
然而,帶有一層神秘色彩的南伊溝,卻成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南伊溝位於西藏林芝地區米林縣南伊鄉境內,喜瑪拉雅山脈北麓,藏語意為「仙境、聖地」,南伊鄉距米林縣城約5公里,距林芝機場 20公里。
南伊溝平均海拔2500米,縱深40多公里,有著古老的歷史傳說、獨特的珞巴風情、茂密的原始森林,被譽為「中國綠色峰級的森林浴場」,「地球上最高的綠色秘境」。
然而,知道這條溝的人寥寥無幾,走進這條溝的外界人屈指可數。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站在南伊溝景區最深處的天邊牧場,遠處群山綿綿,翠色慾流。
朋友告訴我,嚴格地說來,南伊溝位於中印實際控制線的附近,是距離麥克馬洪線最近的地方。
翻過前面的山樑即是麥克馬洪線,麥克馬洪線以南就是中國的藏南地區,現被印度控制,這是中國人半個世紀的痛。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南伊溝緊臨麥克馬洪線,過去一直作為邊境軍事管理區,不能隨便進入,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直至2009年8月15日,南伊溝的一部分才作為景區對外開放,但管理仍然很嚴,進入景區需事先聯繫備案,目前只對大陸公民開放,港澳台及外籍人士禁止入內。
遊客必須先將身份證件交邊防部隊暫管,然後才被允許進溝。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南伊溝有一條南伊河,從印度控制的一側流入中國境內,在南伊溝轉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彎,然後又流回印度境內,河道並不寬,但水流奔涌,浪花翻騰。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走在南伊溝,你會發現,這裡的松蘿特別地多。
原始森林裡古木參天,青苔布滿,淡黃色的松蘿從高大的樹杈間垂下,在微風的吹拂下,飄飄搖搖。
據說,松蘿是一種對環境非常挑剔的寄生物,空氣中只要有一點點污染就不能存活,目前全世界都不能人工培植。
因此是最好的空氣質量檢測器,有松蘿的地方,就表明這裡有極好的生態環境。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在南伊溝,生活著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溝內有珞巴族民俗村。
我國境內的珞巴族族,人口不到三千人,而在印度,有著六十萬的珞巴族。
民俗村位於一片斜斜的山坡上,整個村莊的建築都是木頭蓋的。
村民的房屋較低矮,屋中有一火塘,火塘上懸掛著牛肉或者羊肉等牛羊製品。
珞巴人房屋的周圍種有桃樹,還有菜園,豬和牛羊都放在山坡上。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通用藏文。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人都居住在南伊溝遠處的山林中,信奉原始巫教,過著刀耕火種、結繩記事、集體狩獵的原始部落生活,住的是樹皮屋,屋裡除了一個火塘和幾張獸皮外,什麼都沒有。
當時,整個珞巴族幾乎無人識字,生病只能靠巫術,從來得不到醫治。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1965年,國務院正式批准珞巴族為我國第55個少數民族,並由政府出資修建房屋,將散居在南伊溝的珞巴族群眾從高山上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並將南伊、瓊林、才召三個行政村合併設立南伊人民公社。1988年在南伊人民公社的基礎上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鄉。
從此,珞巴人開始了自己嶄新的生活,完成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的兩千年跨越。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退耕還林、保護野生動物等政策,歷代以狩獵為生的珞巴族人也放下手中的弓箭,從事農牧業,通過生態旅遊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依靠旅遊富起來來的村民,也增強了保護生態的觀念和意識。
如今在南伊溝景區內,每日都有村民輪流值守,負責保護景區的樹木和草坪,一旦發現有人踩踏花草或砍伐樹木,就會及時出來制止。

從刀耕火種到家富村美 西藏最後的秘境南伊溝是怎麼做到的?

如今,珞巴族人建起了珞巴族博物館,遊客在這裡可以欣賞到珞巴族傳統服飾、工具以及祭祀用品等,還能品嘗到珞巴族的菜品。
遊客眾多的時候,珞巴廣場的舞台上也會跳起民族舞蹈,引來歡歌笑語。

文/圖 納蘭小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