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及人文常識匯總(二)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及人文常識匯總(二)

原標題:【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及人文常識匯總(二)


學長提示國考倒計時:96天,預計11月25日筆試


【常識積累】中國朝代歷史及人文常識匯總(一)



1.時間:公元前221年—207年

2.第一任君王:嬴政


3.其他重要君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


4.建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


5.重大歷史事件:


(1)秦滅六國之戰: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帝國的建立標誌著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


(2)秦攻匈奴之戰又稱北擊匈奴,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大軍攻佔了河南地(今內蒙古境內位於黃河幹流以南的河套地區)、佔據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孟家灣),並將秦、燕、趙三國原築的長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使之成為了中原漢民族二千年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3)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4)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6.政治:

(1)皇帝制度: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皇位世襲。


(2)三公九卿制: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下設諸卿負責具體事務,三者相互配合牽制,便於皇帝集權。


(3)郡縣制: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基礎。


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2000年基本政治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4)選官制度:軍功爵制度。


7.經濟:


(1)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2)統一度量衡、貨幣,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3)嚴格限制商業的發展。


8.交通:

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陸上交通由馳道、直道等各種規格不同的道路組成,修築靈渠以溝通自然江河。


9.文化:


(1)統一文字,以秦小篆為準。


(2)秦始皇對思想文化嚴加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10.農業/手工業: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政權,為魯公項羽(姬姓項國後裔)所建(今江蘇宿遷)。公元前206年四月,名義上統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國祚四年。秦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身為楚國貴族的項梁、項羽趁勢崛起。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項羽率軍五萬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大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威震天下,名聞諸侯,被拜為諸侯上將軍,擁兵雄厚,達四十餘萬。次年,項羽在咸陽分封十八路諸侯就國,自立為西楚霸王。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率軍出蜀伐楚,爆發楚漢相爭。公元前202年劉邦合韓信、彭越,英布五十萬兵馬將項羽合圍於垓下,項羽戰敗,自刎於烏江,呂馬童、楊武、呂勝、楊喜、王翳五人分割,西楚滅亡。


西漢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史稱前漢,與東漢統稱為漢朝。

1.時間:前202—公元25年


2.第一任君王:劉邦


3.其他重要君王:漢昭帝劉弗陵、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劉詢


4.建都: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


5.重大歷史事件:


(1)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2)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文景時期,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為西漢王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這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


(3)漢武盛世: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在經濟繁榮、府庫充溢的基礎上,漢武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圖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

(4)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6.政治:


(1)推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


(2)西漢建立後採取「休養生息」的國策。休養生息政策自劉邦開始,歷經幾代統治者,執行了六七十年。取得「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的成就。


(3)中朝:漢武帝時重用身邊的侍從建立中朝,與原來的三公九卿合稱中外朝,削弱相權。


(4)郡國並行制:漢初為維護劉家天下,實行郡國並行制,同姓王侯在地方逐漸形成割據勢力,尾大不掉。漢武帝頒「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問題。


(5)推恩令:漢武帝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使得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6)察舉制:西漢主要實行的選官制度。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內進行考察,發現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薦給中央政府,經過一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


(7)徵辟制:由地方向中央以孝廉為標準推薦人才。


(8)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漢代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所實行的一種較為完備、系統的監察制度。

7.經濟:漢初,雖然曾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作官為吏,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山澤禁令的放弛,給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當時的富商大賈「周流天下」,非常活躍,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響的勢力。


漢代長安、洛陽、臨淄、宛、成都等大城市,發展為著名商業中心;長安商業區和住宅區嚴格分開,設令、長管理;絲路開通,外貿發展。


8.文化: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思想統一。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學培養貴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2)漢武帝創建中央太學和地方郡學,確立中國封建官學制度。


(3)《史記》:司馬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9.農業/手工業:


(1)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


(2)西漢時,煤成為冶鐵燃料,還發明了淬火技術。

(3)西漢時期絲織業發達,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是全國絲織業的中心。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


10.科技:


(1)《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是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


(2)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


(3)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4)《氾勝之書》記載無性雜交技術。


(5)《黃帝內經》編定,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新朝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并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後,劉玄建立玄漢政權。

東漢


1.時間:25年—220年


2.第一任君王:劉秀


3.其他重要君王:劉庄、劉怛、劉肇、劉隆等


4.建都:洛陽


5.重大歷史事件:


(1)光武中興(公元25年--公元57年):又稱建武盛世,是東漢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由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親自開創。漢光武帝劉秀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漢光武帝作為一代明君,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以上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劉秀謚號為光武,所以稱此時期為光武中興。


(2)明章之治是指東漢繼光武中興之後,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出現的"大治"景象,此間把東漢推向了鼎盛,同時明章二帝時期的一些作法,對整個東漢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政治:


(1)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官制,以三公九卿為基本架構。但是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台。東漢在遵循西漢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更加適合於自身的政治制度。與西漢相比,東漢官制的最大特點就是:「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權利的削弱,代之而來的是「尚書台」和六曹機構權利的大大加強,這就是後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

(2)劉秀即位,置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


大司徒,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與太尉、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大司空,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大司馬,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


(3)地方官制:東漢的地方官制與西漢相比較,在郡、縣兩級是基本相同的,不過郡的重要性和權力較西漢下降很多。在州一級,則有根本性的差異,東漢的州已經演變成為一級地方,凌駕於郡之上。至此,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一直延續到隋朝「廢郡」為止。


7.經濟:東漢時期,豪強地主都佔有大量土地,通常又採取田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在當時的田莊中,有農、林、牧、漁各業,還從事某些手工業的生產,或進行一定的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


8.文化:


(1)儒學盛極而衰。


(2)東漢時期詩歌等文學體裁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五言詩出現、成熟(古詩十九首),七言詩在東漢末年開始出現(曹丕的燕歌行是歷史上第一首七言詩),詩歌開始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


(3)佛教傳入中國。


(4)東漢時期是中國文化開始接受吸收外來文化(主要是佛教)的開始。


(5)許慎寫成《說文解字》。


9.農業/手工業:


(1)東漢時,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它操作靈活,便於在小塊農田上耕作。牛耕技術受到了普遍的重視。當時,一些地方官吏注意推廣牛耕技術,鐵犁牛耕技術已從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帶推廣。


(2)由於東漢鐵制農具的普及,鋼鐵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從而推動了冶鐵技術的改進。東漢時期河南南陽為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其中南陽官員、發明家杜詩發明了水排,水排的極大提高了冶鐵質量和效率,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大創新,也是世界冶鐵史和機械史上的偉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


(3)東漢初年已能用織花機織成色彩繽紛、花紋複雜的織錦。當時,蜀錦已馳名全國,襄邑(河南睢縣)和齊(山東臨淄)的絲織業特別發達。


(4)漆器業、陶瓷業等手工業部門,在東漢時也都有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漆器以蜀郡、廣漢出產最為有名。


10.科技:


(1)蔡倫改進造紙術。


(2)張仲景「醫聖」,《傷寒雜病論》。


(3)華佗:麻沸散。


(4)張衡對月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地動儀和渾天儀。


- THE END -


★★★★★


開課時間:


第一階段:28天暑假集訓營,夯實基礎


第二階段:15天刷題提升班,提高效率


協議班,通過筆試後,可上一期面試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考頭條 的精彩文章:

【每日打卡】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高頻考點!
常識積累丨中國古代歷史著名戰爭匯總!

TAG:公考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