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九大瘋狂的人體實驗,有點古怪、有點瘋狂……如果你的心臟不夠強大,那麼慎入!

九大瘋狂的人體實驗,有點古怪、有點瘋狂……如果你的心臟不夠強大,那麼慎入!




全球各地真實靈異事件、驚悚懸疑奇聞、恐怖鬼故事......人生這麼枯燥,何不來點刺激?! 關注我,你怕了嗎!?


自人類誕生之後,科學家就從未停止對這個世界探索的腳步。向上,已經登上了月球,飛到了火星;向下,已經潛入萬米海底。




與此同時,人類也在不斷探索人體自身內部的秘密。這其中不乏有些實驗,有點古怪、有點瘋狂……

如果你的心臟不夠強大,那麼慎入!




  

1


行屍走肉WALKING DEAD


關鍵詞:起死回生
執行者:羅伯特· 康尼希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生物學家)
瘋狂指數:★★★★★

 


 


《權利的遊戲》里,囧雪諾被刺身亡後,紅袍女巫梅姨摸摸他全裸的身體,過了一會兒,見證奇蹟的時刻就來了,囧諾緩緩睜開雙眼,「亡者歸來」了。在現實世界裡,也有這樣一位教授想要成為梅姨。


 


20 世紀30 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羅伯特· 康尼希認為自己找到了一種起死回生的方法。



他覺得把屍體放在蹺蹺板上( 為什麼不是滑梯或鞦韆? ),讓血液保持流動,並注射腎上腺素和抗凝血劑的混合液,就可以實現

起死回生


 

羅伯特· 康尼希


 


最初他用小獵犬實驗自己的理論,並給它們命名為拉撒路(《聖經》中死後被基督救活的人)。康尼希先讓狗狗窒息而亡,10 分鐘後,開始施救。




實驗到第3 次的時候,只聽得已經窒息而亡的狗狗忽然哀嚎一聲,又活了過來,但完全失明,且出現腦部損傷,最終這條狗狗還是堅強地活了幾個月才再次死去。

 


 


康尼希的實驗引起巨大爭議,加州大學將他趕出校園。回到家裡,康尼西仍然繼續實驗,並不斷改進藥物配方。




1947 年,康尼希宣布已經準備好實施人體實驗,並用吸塵器和吹風機改裝了一台自製心肺機。彼時的死囚犯托馬斯· 邁克莫尼格自願成為實驗品,畢竟對一個必死無疑的人來說,這個事兒穩賺不賠。


 


康尼希要求加州政府准許他進行實驗,但被果斷拒絕。一是有違道德倫常,二是萬一邁克莫尼格死過一次又活過來,會成為一顆燙手山芋。




  

2


35 倍重力加速度




關鍵詞:坐在時速超過1000 公里的火箭車上



執行者:約翰· 斯坦普


(美國空軍飛行外科醫生)
駭人指數:★★★★

 


 





眾所周知,人類是最擅長長距離奔跑的物種之一。因為脫光了體毛,解決了散熱問題,相當一部分地球人都可以連續跑42.195 公里後還能活蹦亂跳(當然也有跑一半就翹辮子的)。




但這種擅於長跑的屬性卻沒能阻止人類對速度的追求,賽車、超音速飛機、翼裝飛行等都是地球人在速度領域的作死嘗試。

 


 


上世紀50 年代,美國人民在實現太空夢的過程中,搞出一個叫做火箭車的副產品,此物原本用於火箭試射前,在地面進行相關數據的收集和調試工作,最高時速達到632 英里( 約合1010 公里),能讓駕駛者體驗35 倍於地球引力(35 個G)的加速度。




要知道現在的F1 方程式賽車手最多也就體驗4 個G 的加速度,而宇航員在升空時承受向下的加速度也不過6 個G 以上。


 

 




但這些與60年前,美國空軍外科醫生約翰·斯坦普上校所體驗的火箭車比起來,都不算什麼了。


 


要知道,在二戰剛剛結束的那個年代,可沒有現代化的防護措施。作為這項極限速度實驗的負責人,約翰· 斯坦普上校也是首當其衝、親力親為。




駕駛火箭車的他,直接承受著35 個G 加速度帶來的衝擊,結果也不出意料,

腦震蕩、肋骨骨折、腕關節斷裂、牙齒填充物脫落、眼部血管爆裂等等

。所幸上校身板好,在極端加速度的條件下撿回一條命。


 




雖然現在的火箭車時速已經達到了1050英里,但畢竟駕駛員和駕駛艙都已經武裝到了牙齒。相比起來,更值得敬佩的還是約翰· 斯坦普這個人類極限速度探索的先驅——不喜歡追求速度刺激的空軍上校不是好外科大夫。


 


3
真實世界的超級英雄


關鍵詞:體內嵌盔甲,上天入地,刀槍不入
執行者:邁克爾· 卡拉漢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


瘋狂指數:★★★★


 




當穿著各種高科技裝備的超級英雄們在漫畫世界裡懲惡揚善時,真實世界的科學達人們也在試圖找到一種方法,讓普通人也能體驗Super Hero 的感覺。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的「內部盔甲」計劃就立志要在真實世界裡打造超級英雄。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漫威的獵鷹(Falcon)的啟發,「內部盔甲」計劃的領導者邁克爾·卡拉漢博士希望藉助科技的力量,讓人類可以像動物一樣魚翔淺底、鷹擊長空。




更不可思議的是,卡拉漢還設想在士兵體內嵌入自動伸縮的武器和盔甲,能讓士兵在惡劣環境下具備自我的保護能力,既能阻止傳染性疾病的侵襲,




又能忍耐極端溫度和高度的考驗,甚至能對抗核生化武器的攻擊,簡直和科幻電影里的未來世界孤膽英雄別無二致。


 




如果說「內部盔甲」太過異想天開,那和它幾乎同時進行測試的「納米液態甲」就更實際一點。這款外穿的盔甲與普通衣物沒有區別,但卻能夠抵禦子彈和榴霰彈的攻擊,可以說它就是新一代防彈衣的原型產品。


 

邁克爾·卡拉漢博士


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前發明家埃里克· 韋策爾說,「目前我們不能保證這項技術能夠阻擋所有類型的子彈,但是我們已著眼於如何提高對低能量子彈的抵禦能力。」




液態盔甲中所注入的液態硅就像一種液體在衣服中流動,但是它卻可以抵禦長時間的衝擊碰撞。目前,這款盔甲現已通過測試,能夠抵禦刀刺、粉碎性爆炸、低速子彈和皮下注射器針頭。




下一階段研究將主要充分加強盔甲抵擋高速子彈、榴散彈和路邊炸彈的攻擊。


 


4
庸眾的迫害


關鍵詞:順從的大眾成為殘酷的殺手
執行者:斯坦利· 米爾格拉姆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
駭人指數:★★★


 




人類之初是善是惡,是思想家、哲學家爭論千年的話題。其實善惡並無絕對,總會有特殊的驅動因素和特定的場景讓一個老實人開始作惡。




20 世紀60 年代,斯坦利· 米爾格拉姆在耶魯大學實施的「服從實驗」就證明,如果以恰當方式提出要求或命令,幾乎所有人都會順從地變成殺手。


 


斯坦利· 米爾格拉姆



 


實驗前,米爾格拉姆告訴自願參與者,實驗的目的是判定懲罰與學習的效果。




作為學習者的參與者(其實是米爾格蘭安排的演員)將嘗試記憶一系列片語,另一名參與者(不明真相的實驗對象)擔任考官。




學習者每次答錯將受到電擊懲罰,而且每錯一次,電壓增加15 伏特。每個開關還會有一行文字提示,從「輕度電擊」一直到「危險- 強烈電擊」。




當然,學習者並不會真的受到電擊,他們會根據數字顯示的電壓來進行相應的表演。


 




實驗中,學習者不斷答錯,電擊很快達到120伏特。學習者開始喊:「嘿,這真的很痛。」




電壓達到150 伏特時,學習者痛苦尖叫,要求退出。不知所措的「考官」轉身問米爾格蘭該當如何,得到的回答總是米爾格蘭平靜卻堅定的幾個字:「實驗要求你繼續。」


 


其實,米爾格蘭對懲罰與學習的效果完全沒有興趣。他真正想知道的是,人們到底到什麼程度才會反抗和拒絕。如果電壓上升到可以殺人的地步,他們還會繼續嗎?


 




讓米爾格蘭驚訝的是,雖然「考官」清楚地聽到學習者的慘叫,但三分之二的人仍然繼續按電擊按鈕,直到450 伏特,學習者已經「死亡」,而此時的「考官」有的大汗淋漓、有的不停搖擺,有的歇斯底里地狂笑,但卻繼續按著按鈕。




讓人不安的是,當學習者已經毫無反應時,作為「考官」的實驗對象依然順從地執行「殺人」命令。


 


米爾格蘭後來評論說,「根據實驗中對上千人的觀察,如果在美國設立納粹德國式的死亡集中營,在任何一個中型城市,都不愁找不到足夠的劊子手。」


 


5
雙胞胎的秘密


關鍵詞:通過藥物注入研究雙胞胎的遺傳基因和優生上的異同
執行者:約瑟夫· 門格爾


(奧斯維辛集中營常駐醫生)
瘋狂指數:★★★★


 




二戰時期的奧斯維辛是死亡的象徵,納粹狂人們打著醫學實驗的旗號,在集中營里犯下了大量的反人類罪行,其中就包括以雙胞胎為實驗對象的罪惡實驗。




主持雙胞胎實驗的是約瑟夫· 門格爾醫生,他是希特勒的忠誠信徒,綽號「死亡天使」。


 

約瑟夫· 門格爾醫生


 


自1943 年5 月,他一直是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的常駐醫生,據稱約有40 萬猶太人的死亡是由他造成的。




門格爾的目的是研究雙胞胎在遺傳基因和優生上的異同,用以改善和提高雅利安人種,同時也探尋人類身體是否能夠通過非自主方式受到操控的可能性。




他和其他納粹軍醫的任務一樣,就是為元首希特勒改良出一個更優秀的雅利安種族。


 




因此他在超過1500 對雙胞胎身上實施了實驗,最終只有200 多個人存活下來。他將雙胞胎按性別和年齡進行編號,以便研究各種藥物對雙胞胎的影響;




他還將各種化學藥劑注入雙胞胎的眼中,觀察雙胞胎眼睛顏色的改變;他甚至嘗試將雙胞胎縫在一起,試圖創造連體嬰。


 




但好景不長,第三帝國崩潰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醫師們紛紛畏罪潛逃,門格爾逃到了巴西,在那裡他仍然繼續著實驗。


 


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一個叫Candido Godói的小鎮居民說,在20 世紀60 年代,門格爾曾多次到訪,冒充過獸醫,偽裝過「赤腳大夫」,並為鎮上的婦女提供醫療服務。


 

雙胞胎鎮


 


遺留下的影響是,這個小鎮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孕婦懷上雙胞胎或多胞胎,且該鎮的孿生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10 倍還要高,因此Candido Godói 鎮也稱為「雙胞胎鎮」。


 


6
不眠戰士


關鍵詞:連續7 天不休息作戰
執行者: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
駭人指數:★★★


 




在時刻要保持高度警覺的戰場上,睏倦是士兵的最大敵人,但餓了吃飯、困了睡覺是誰也抵抗不了的生物規律。




於是如何讓士兵能不眠不休的連續戰鬥,並時刻在槍林彈雨下保持高度敏捷性和極高行動力,成為美軍機密科研機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從上世紀中後期就一直試圖解決的問題。




他們希望打造能一周7 天、每天24 小時連續作戰的「不眠戰士」。


 


科研人員想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士兵嗑藥,他們研製並試用了很多種「興奮劑」,其中一種叫「莫達非尼」,這種神葯可以讓士兵保持連續40 小時清醒而不會致病。




雖然距離目標還很遠,但總比喝咖啡抽大麻要強很多。此外,計劃署還資助了更不同尋常的抗睡眠研究,例如,用電磁場對大腦進行刺激以消除倦意。


 




儘管英美軍方認為,研發「不眠葯」有利於提高士兵的作戰效率,然而,有醫學專家警告,「睡眠武器」的副作用同樣不能忽視。




比如,美軍最為青睞的心理興奮劑,約有10%的人服用後會起反作用,比如嗜睡、萎靡不振。而另一種藥物「安非他命」,極易使人上癮,出現異常興奮、沮喪、過度緊張等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莫達非尼於20 世紀90 年代走入尋常百姓家,在20 多個國家獲批上市(包括美國),廣泛用於治療自發性嗜睡症和發作性睡眠症,其實作用也就是讓人保持清醒。




而且應用當中,沒有像咖啡因或安非他明所產生的神經過敏、精神崩潰等副反應,真乃居家旅行、戰場廝殺必備良藥。




為了適應特定的工作環境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人類對自己睡眠結構的改變依然在繼續著。




倫敦帝國學院的節律生物學家拉塞爾· 福斯特說,「再過10 到20 年,我們就可以利用藥理學改變睡眠。」在福斯特設想的世界中,人們一天活動22 個小時,睡眠2 小時將變為可能,甚至是常規。


 


7
斯坦福監獄實驗


關鍵詞:權利之下,人性的惡暴露無遺
執行者:菲利普·津巴多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



瘋狂指數:★★★★


 




監獄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地方,這似乎是公認的事實,但偏偏有一個叫菲利普· 津巴多的心理學教授好奇人們為什麼不能在監獄裡和平共處。




於是,1971 年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教學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招募了一批大學生,試圖觀察這些模範公民在新環境和新角色中將如何互動,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實驗的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個群體,分別扮演監獄守衛和囚犯的角色。當時在他們看來,這只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但第一天晚上就出了事,囚犯迅速策划了暴亂,感到威脅的守衛們強硬鎮壓。平息暴亂後,守衛們設計出各種懲罰和馴服犯人的方法,比如脫衣檢查、禁止洗澡、口頭虐待、剝奪睡眠和食物等。


 


津巴多本想讓模擬監獄自由「進化」兩周時間,但在守衛的虐待之下,囚犯們迅速崩潰。




36 小時後,第一個人要求退出,隨後3 天又有4 名囚犯退出,其中一人因為壓力全身長起疹子。顯然,對每個參與者來說,新角色都迅速超越了遊戲的範疇。


 




實驗第6 天,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們已變成憤怒的囚犯和虐待成性的守衛。甚至津巴多本人也受到影響,開始妄想囚犯們在策劃越獄。




好在津巴多及時意識到場面已經失控,並於第7 天宣布終結實驗。囚犯們才如釋重負,看守們卻很不情願的脫下了制服。


 


實驗數據表明,三分之一的守衛被判定顯現出「真實的」暴虐傾向和反社會人格,這可比正常人群中的變態比例要高得多。




對監獄暴力環境的探究卻挖掘出權力之下人性的醜惡。這也是斯坦福監獄實驗之所以著名的原因。




如果想更直觀地了解實驗細節,請看2009 年的電影《死亡實驗》,幾乎完全以斯坦福監獄實驗為藍本,充滿黑暗、壓抑和暴力,絕對刺激。


 


8
同性戀炸彈


關鍵詞:不致命的化學武器
執行者:賴特· 帕特森實驗室
瘋狂指數:★★★


 


 


如果能讓軍隊不出動飛機坦克,不傷一兵一卒就能克敵制勝,那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美國賴特· 帕特森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就是這樣一群「有理想、有情懷」的人,他們想到的方法是研製一種「同性戀炸彈」。




1994年,賴特· 帕特森實驗室向美國軍方呈交了一份僅三頁紙的建議書,主要設想是用內有春藥成份的炸彈轟炸敵軍陣地,令對方不能自已的發生「同性戀行為」,從而大破敵軍。




能想出這個點子的人,想必自己應該就是深諳其道的「同道中人」。


 




「同性戀炸彈」被定義為「極度惹人反感但並不致命」的新一代化學武器,而武器研製的關鍵環節就是找到一種特效「春藥」,為此科研人員煞費苦心,實驗了多種化學藥物,但始終沒有找到能把直男掰彎的強力春藥。


 


其實,這個略顯荒唐的主意只是賴特· 帕特森實驗室向五角大樓提出的一系列非致命性武器計劃中的一個,其他的奇思妙想還有讓臭蟲和嚙齒動物攻擊敵人,或讓敵人發出令人作嘔的呼吸。




總之,該實驗室是以在戰鬥中不傷及生命為己任去研發武器的。




不得不說,從將石塊扔向其他猿類的第一個猿人,到擁有激光和納米技術的未來武器,沒有任何一個武器能比「同性戀炸彈」更加尊重生命。


 




當然,最終賴特· 帕特森實驗室的「同性戀炸彈」並沒有研製成功,但五角大樓直到7年後才廢止了這一計劃,也是耐人尋味。


 


9
人體消化系統探秘


關鍵詞:第一個研究人類胃部運作機制的實驗
執行者:威廉· 貝蒙特


(美國密歇根軍醫)
瘋狂指數:★★★


 




在沒有X 光和B 超的年代,醫生想檢查病人的身體內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醫生要麼是以手術的方式打開胸腔和腹腔, 要麼就只能碰到嚴重軀幹外傷的病人才有機會一探究竟。19 世紀美國密歇根的一名軍醫就「幸運地」碰上了第二種情況。


 


1822 年的一天,一個名叫聖馬丁的加拿大男子腹部中槍前來急救。彼時還是學徒的貝蒙特經過努力挽救了聖馬丁的生命,但腹部的創口過大,未能癒合,形成一個瘺管。


 


由於當時麻醉技術不成熟,聖馬丁無法承受再次手術,他身上的槍傷瘺管也就保留了下來。




如果你在密歇根的一間冰冷小屋裡看到那名男子的胃部瘺管,你會想什麼呢?你會想:「我終於能夠知道這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如果你這樣想了,那麼說明你與貝蒙特之間有不少相似之處,他盯著那個瘺管,看到了機遇。


 


那個年代,醫學家對人體消化機制不甚了解,但提出了不少假設,比如人體利用肌肉的收縮來研磨食物,以及食物會在人體內腐爛等,但沒人知道真正的答案。


 


貝蒙特對這個領域同樣具有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僱傭了聖馬丁,以便隨時觀察記錄。


 


貝蒙特通過瘺管觀察並記錄聖馬丁胃部的工作情況,他會把食物從這個瘺管伸進去,過一會兒再拿出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他也會每天從瘺管取出胃酸樣本,送給化學家進行分析。


 




貝蒙特最終徹底了解了胃中發生的一切。兩年後,貝蒙特在《費城醫療記錄》中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研究《一個受傷的胃部案例》。


 


正如他在報告中解釋的那樣:這一案例給了我一個了解胃液和消化過程的絕佳機會。




隨後,貝蒙特的另外一篇研究,又描述了他的所有實驗,並總結認為消化過程需要鹽酸和肌肉運動的配合。他還發現消化速度和疾病之間有關係,給未來的實驗奠定了基礎。


 

聖馬丁


 


值得一提的是,腹腔一直開著「窗戶」的聖馬丁不止傷口沒有感染,而且還活到83 歲高齡,於1880 年才去世。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別忘了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您的舉手之勞,就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非常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