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這個人做到了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這個人做到了

主播 | 蘭琛 作者 | 英恩

梁啟超說:「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

他愛讀傳記,也愛寫傳記。他寫的經典傳記《李鴻章傳》被稱為20世紀中國四大傳記之一,於此齊名的還有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前三者的共同點是,史料詳實,辯證客觀,以皇帝、大臣的角度寫歷史的潮流。而《蘇東坡傳》則另闢蹊徑,用「蘇東坡式」的瀟洒文風,寫生活、寫人生。

不將俗物礙天真,北斗以南能幾人?

如果讓現代人評最喜歡的古代文人,蘇東坡雖然不見得會高居榜首,但無疑會佔據一席之地。蘇東坡似乎有一種奇怪的魅力,讓人很難不喜歡他。

正如林語堂所言,「我想李白更為崇高,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更為偉大。但是不必表示什麼歉意,恕我直言,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

蘇東坡的才氣是天生的,他是「以文為詩」的大文豪,是「我書意造,無意於佳「的書法家,是「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文人畫派畫家。林語堂在傳記中寫道,「他的文採為其他文人學者所望塵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著嫉妒別人,他的偉大,已達到溫柔敦厚的地步。」

他年少得志,與弟弟蘇轍一起中進士,雖然異地為官,參商相隔,但一生詞詩唱答,相互扶持,說是兄弟不如說是知音人;

他喜歡熱鬧,喜歡交友,朋友上至高官名士、下至市井小廝,郎中、名妓、道士、農婦,無一不被他「真心相待」,且「真心換真情」;

他至情至性,因為第一任妻子王弗的早逝,寫下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情意纏綿,字字血淚,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

他多次遭貶,但他仍舊隨遇而安,及時行樂,被貶杭州就清西湖淤泥、建蘇堤,與友泛舟、流連忘返;被貶黃州就夜遊長江寫下《赤壁賦》,研究食物、研究釀酒,做東坡肉、東坡湯。

蘇東坡這一生,可謂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而我在看完這本傳記後,覺得他更應該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他的風流、洒脫、風趣、磊落不是無視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的結果,而是面對人生的巨變、時代的無奈所升華的境界,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的,可謂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還依然熱愛它」了。

他高居廟堂,就直言進諫,寫詩戲謔朝廷無能;

他身處江湖,就體恤疾苦,寫詞讚頌日月山河。

在林語堂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也有政治抱負,在遭遇貶謫時也會苦悶,面對愛情也有痛苦,但是他的偉大之處在於,無論遇到何種情況,總能用豁達和豁然來「以不變應萬變」。

他對世間萬物的熱愛是建立在體味痛苦的基礎之上的。

這種不為外界所動,堅持自我的態度,將「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佛家的救世融合貫穿」,也難怪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對他倍加推崇,「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所謂的偶像,是自己窮極一生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讀完《蘇東坡傳》,深感即使再好的書評,也比不上林語堂自己寫的《自序》,一言以蔽之,林語堂哪是在寫蘇東坡,分別是寫出了「中國知識階層傳承千年的理想人格」。

所以,與其說林語堂在寫蘇東坡的生平,倒不如說是一個狂熱粉絲在抒發自己對偶像的愛。當年他前往美國的時候,隨身攜帶的,只有蘇東坡的詩文和信札,因為「一段時間不讀東坡詩詞,就惶恐不安」。

這種喜愛,已經超越同為文人的惺惺相惜了,而頗有些將其當作自己畢生為之努力的完美人格的意味。因為從林語堂的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或多或少有著蘇東坡的影子。

相對於同時代「橫眉冷對」的鬥士魯迅,林語堂則更像是一個笑看人生、歌頌藝術的智者。究其原因,則是因為他骨子裡依舊是「文人」,是姚漢源先生所說的「體文而用史」,文人的畢生追求是發展個人生命格調,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中國文人對「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蘇東坡的喜愛了。

什麼是好的傳記?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對於喜歡讀傳記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有多少誇讚,就有多少批評。林語堂就像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喜愛他的一切,批判與他相反的一切。因為這種充滿溢美的態度,導致很多人認為他寫的傳記摻雜太多的主觀感情,有失偏頗,具有一定的可商榷性。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他在此傳記中將王安石作為一個反派人物,幾乎進行了「人格謀殺」。

人們總會陷入到「非此即彼」的慣性中,認為既然蘇東坡是好人,那麼與他作對的便是壞人,因此總忍不住對意見向左者惡語相加。

那麼,是否就能說,不客觀的傳記就不是一本好的傳記呢?傳記一定要儘可能地還原歷史嗎?

和《蘇東坡傳》一樣,著名的傳記作家茨威格寫的《異端的權利》,也常常被人批評,雖然文筆大氣磅礴,但觀點卻是極具偏見的。他將卡斯特里奧塑造成一個聖人,相反地,又將加爾文塑造成一個魔鬼。

雖然如此,我卻仍認為這些不那麼「客觀」的傳記是十分有價值的。在法西斯主義籠罩歐洲時,茨威格承擔起了樹立信仰的責任,與其說他在寫人物傳記,不如說他在傳達「我們不應用火燒別人來證明我們自己的信仰,只因為了我們的信仰隨時被燒死」的信念。而在內憂外患的動蕩社會中,林語堂也正是藉助了蘇東坡之手,鑒古知今,傳達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哲學。

有的傳記回顧歷史,有的傳記傳達信念。對歷史的解讀,只是指引未來的工具, 這種充滿情感張力、極具人文意識的作品,反而更容易在讀者內心中找到一個突破口去延展其強大力量,振聾發聵,鼓舞人心。

-END-

· 本期主播 ·

蘭琛,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學生,校電視台、廣播站成員。愛好朗誦、書法、寫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失戀了不會死,我們真正值得追求的是真愛和自由

TAG:讀者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