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御史大夫韓安國:如果哭有用,男人哭哭又何妨!

御史大夫韓安國:如果哭有用,男人哭哭又何妨!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漢武大帝》中的韓安國

01

《史記·韓長孺列傳》對西漢一個人物有過很高的評價:

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

貪嗜於財。

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

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

大意是,安國(韓安國,字長孺)這個人有大韜略,他的聰明才智,足以讓他在這個世界上遊刃有餘,但他卻有一顆忠厚之心。

他本人有點貪財,但他推薦的人,都很廉潔,比他自己還賢明。

比如他在梁國時推薦的壺遂、臧固、郅他等人,皆天下名士,士人們因此都對他點贊,即使是漢武帝,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

這段話所指的韓安國,河南民權縣人,自幼博覽群書,學問和口才都遠近聞名,無數人豎大拇指。

雖然是法家門人出身,但卻全身洋溢著儒學的長者之風,智慧謀略和為人處世,都堪稱一流。

有意思的是,這樣一個牛人,最初卻要靠哭來辦事。

漢景帝時期,韓安國是諸侯國梁國的一個中大夫,是梁王劉武的謀士,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時立過大功——

梁王任命他和張羽為將軍,兩人配合默契,一個在前線奮力進攻(張羽),一個把後方防守得水泄不通(韓安國),使吳楚叛軍始終無法越過梁國的防線。

等於堵住了叛軍前往長安的路,為朝廷平叛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叛亂平息後,之前默默無聞的韓安國和張羽,從此聲名鵲起。

作為老闆,這些功勞,當然要「算」在梁王劉武頭上。

02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深受竇太后寵愛,朝廷還特別允許他有推舉梁國國相,以及二千石級別官員的權力。

這人卻有點忘乎所以,以為有太后寵愛就可以上天,出入的排場與天子不相上下。

人都好面子,這沒毛病,可是你得明白一點:

你的功勞再大,太后再怎麼寵信,你也不過是個諸侯國的老大,你的面子再大,也大不過天子,也不能大過天子,如今你卻想和天子「平起平坐」,天子能高興嗎?

漢景帝不爽,實際上是對竇太后過度寵信梁王的不滿。

竇太后當然明白,心裡那個氣呀,又不可能對皇帝發作,就遷怒於梁國派來的使者,下旨責問他們,令他們查問梁王。

《漢武大帝》中的竇太后

韓安國是使者成員之一,他意識到,太后的怒火和皇上的不爽,都必須消除,否則梁王和梁國都有麻煩。

可是他人微言輕,如果大義凜然地據理力爭,不但沒用,還會弄巧成拙,雪上加霜。

他去找館陶長公主,一見面就哭開了,哭得梨花帶雨,哭得如喪考妣,邊哭邊說——

太后為什麼只看到梁王的缺點,而看不到他的優點呢?

作為兒子,孝心是最大的優點,作為臣下,忠心是最大的優點,這兩個優點,梁王都有啊,太后怎麼看不到呢?

而梁王稍微做了點出格的事,為什麼對他耿耿於懷呢?

想當初七國叛亂,函谷關以東的諸侯國都反了,只有梁國忠心耿耿,若不是梁王奮力阻擋向西進軍的叛軍,後果不堪設想啊。

記得諸侯叛亂時,梁王一想到太后和皇上的安危,就急得流淚。

他跪送我等六人,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叛軍不越梁國一步。

在他的領導下,我們最終擋住了叛軍,這都是梁王的功勞啊。

平定七國之亂,梁王的功勞最大,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得到了公認的。

為什麼如今太后,要因為禮節方面的小小失誤,而苛責、抱怨梁王呢?

再說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從小見的都是大排場,受了點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上所賜,他想利用皇上的恩賜,在邊遠小縣炫耀一下,讓人們都知道太后和皇上對他的恩典,難道就犯了不可饒恕的罪嗎?

館陶長公主向竇太后一報告,竇太后高興得跳起來:「我要把他說的這些話,告訴皇帝!」

她為什麼這麼高興呢?

因為她覺得,皇帝聽了這些話,就會消除對梁王的不滿,也就不會怨她寵愛這個兒子了。

果然,漢景帝聽了韓安國這番話,內心的疙瘩一下解開了,當即給太后認錯,對不起了啊媽媽,兒子錯怪了弟弟,給您老人家增添了憂愁。

然後重賞了所有梁國使者。

相信「韓安國」這個名字,刻在了皇帝大人的心上。

帝王家不同於普通家庭,帝王家的成員之間如果有矛盾,很可能是整個國家的災難。

反過來也是這樣,帝王家和諧了,那就是整個國家的幸事,韓安國明白這點,所以他才不惜放下男人的自尊,聲淚俱下地來了這番「表演」。

03

沒想到這種戰術,韓安國後來對他的老闆梁王,也用了一次。

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種戰術,怎麼會用在他的老闆身上。

因為他沒想到,聰明一世的梁王,為什麼會這麼糊塗!

《漢武大帝》中的梁王劉武

事情起因於一個名叫公孫詭的人,這傢伙是齊國人,借梁國缺內史招聘人才之機來到梁國,梁王很喜歡他,打算請求朝廷任命他為內史。

誰知竇太后不幹——

你們那個韓安國,不正是內史的最佳人選嗎?誰說自己的和尚念不好經!

公孫詭沒做成內史,心裡很不爽,便想搞點事情,和一個叫羊勝的,慫恿梁王向皇帝請求做皇位接班人。

他的如意算盤是:

梁王喜歡我,他今後當了皇帝,自然少不了我的好處。

但他沒想到,立梁王為儲君的「提議」,會遭到包括吳國國相袁盎在內的十多名議臣的反對,這兩人便吃了豹子膽,乾脆把他們全殺了。

漢景帝大怒,派使者來到梁國,叫他們務必將公孫詭、羊勝捉拿歸案。

大批使者來到梁國,大搜查一個多月,卻一無所獲。

梁王把他們藏起來了,藏在梁王宮裡。

別人不知道,但是韓安國知道。

他蒙了,這個梁王,怎麼如此糊塗?

這不是公然和皇上作對嗎?你這小命,還要不要了?梁國還要不要了?

藏得了一時,藏得了一世嗎?

馬上交出去,再誠懇地認個錯,也許什麼事都沒有,時間一長,那就很難說了,拖得越長,問題就越嚴重。

我的王啊,你趕緊醒醒吧!

他入宮見到梁王,未語淚先流,哭得梨花帶雨,哭得如喪考妣——

主上受辱,臣下該死,事情之所以弄到如此地步,是因為大王您沒有好的臣下的緣故。

殺人兇手公孫詭、羊勝沒抓到,是因為做臣下的無能啊,請大王允許我辭別,並賜我自殺。

「這與你無關,你何必這樣?」

劉武不敢看他的眼睛。

韓安國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

我的大王啊,您好好想想吧,太后和皇上之所以沒有用法令來處罰您,那是還把您當親人。

他們在等您自己把人交出去,給了您這麼大個台階,您怎麼不知道下呢?

非要逼得他們公事公辦嗎?

聽說出了這種事情後,太后日夜哭泣,茶飯不思。

她老人家年紀大了,假如受不了打擊突然去世,大王您依靠誰呢?

劉武也哭了,哭得比韓安國還厲害,一邊感謝韓安國的提醒,一邊表示馬上把人交出去。

公孫詭和羊勝還算自覺,自殺謝罪,使者回去報告後,皇帝沒有追究。

韓安國一把眼淚,使梁王和梁國避免了一場大禍,也給朝廷,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事情過去後,漢景帝和竇太后對韓安國,更是刮目相看。

04

建元初,漢武帝繼位後,韓安國被召入朝,先是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再後來擔任御史大夫。

入朝後,韓安國說話、做事的畫風,頓時大變。

此一時彼一時,這時候的他,再也不是那個人微言輕的韓安國了。

若還是之前的畫風,那就顯得太不搭,甚至迂腐可笑了,雖然同樣是運用三寸不爛之舌。

比如在對待匈奴這件大事上,他不但一改過去「可憐巴巴」的畫風,還敢與其他大臣展開激烈辯論。

《漢武大帝》中的王恢

據《史記·韓長孺列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人來請求和親,漢武帝讓大臣們討論。

大行令王恢主張廢除文、景兩朝實行了多年的和親政策,改為硬碰硬,或者乾脆主動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

王恢的理由是,根據文、景兩朝的情況來看,和親雖然暫時管用,但過不了幾年,匈奴就會背棄盟約,所以「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韓安國立即表示反對:

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觽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大意是,派軍隊到千里之外去作戰,基本上沒有取勝的可能。

如今的匈奴,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又是騎兵,來去如飛。

他們是以逸待勞,咱們的軍隊即使能到達,也已是人疲馬乏。

彷彿強弩之末,連一匹魯地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

又好像從下往上刮的風,到最後連一根雁毛都飄不起來。

如果咱們主動找上門去,等於是讓匈奴人利用他們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

就像一個武藝高強的大漢,面對一個行將就木的重病老人,還沒動手就勝負已分了。

所以,發兵攻打實在是下下之策。

如果不考慮這些客觀因素強行用兵,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不如和親。

韓安國的意見,得到群臣附和。

原本不想繼續和親的漢武帝,仔細品味了韓安國的話之後,也同意和親。

05

然而,當漢武帝得到一個機會,決定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時,韓安國並未固執地抱著他的主張不放。

而是毫無怨言地服從命令聽指揮,並且「愉快」地接受了行動總指揮的任命。

他明白,人生在世,就像船行水中,該調頭就調頭,該見風使舵就見風使舵,否則就是不顧大局,就是成心搗亂,也是找死!

「馬邑之圍」示意圖

這次針對匈奴的軍事行動,也就是發生於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圍」。

「馬邑之圍」的設計者,是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豪強聶壹。

他通過大行令王恢向漢武帝建議:

匈奴人剛與咱們和親,對咱們不加防備,可將其誘至馬邑,以伏兵襲擊,定可將其殲滅。

早就想收拾匈奴的漢武帝採納了這個建議,出動30萬精兵,命護軍將軍韓安國(他也是此次行動的總指揮)、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各率一部,分頭埋伏於馬邑附近的山谷中。

又命將屯將軍王恢和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精兵出代郡,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人的輜重,並切斷匈奴人的退路。

安排妥當,聶壹便充當間諜,前往匈奴撒誘餌去了。

聶壹撒的誘餌,對匈奴的軍臣單于很有吸引力:

我手下有數百人,可以殺掉馬邑縣令並做內應,然後馬邑的一切財物,都是您的了。

馬邑是當時主要的產馬地,也是重要的馬匹交易市場,軍臣單于早就垂涎欲滴了。

也不知為什麼,他對聶壹的話居然深信不疑,高興地接受了聶壹的「安排」,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雲縣),只等聶壹得手,然後向馬邑開拔。

聶壹回到馬邑,和馬邑縣令商量,殺死一個死囚,把死囚的腦袋高高地掛在城門上,謊稱是縣令的腦袋。

見聶壹「得手」,軍臣單于立即率軍向馬邑進發。

眼看就要進入漢軍的埋伏圈,不料一個細節,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

怎麼一路上只見漫山遍野的牲畜,而放牧的一個也沒有呢?

抓來漢朝雁門尉史一問,這個怕死鬼把什麼都說了,匈奴人立即退兵。

得知消息,王恢大吃一驚,不敢追擊。

韓安國則不一樣,埋伏几天不見動靜後,改變原定作戰計劃,變守株待兔為主動出擊。

只不過那時候,匈奴人早就跑得沒影了,韓安國無功而返。

雖然精心設計的「馬邑之圍」,因為一個低級錯誤而功敗垂成,韓安國也沒薅到匈奴一根毛。

但與之前一直極力主張用兵的王恢的臨陣退縮相比,他敢於主動出擊的勇氣,也值得大大地點個贊。

這種既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又能毫無保留地執行領導決策(哪怕與他期望的正好相反)的格局,一些人估計一輩子也學不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清代的女人都長得丑?只是姿勢不對而已!
中年男人在想什麼?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