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鍛煉了怎樣的一代人?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鍛煉了怎樣的一代人?

2018.08.15 / 書 千 小 課 堂

聽書千百,所知非虛

GIF

為縮小城鄉差距,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於1955年

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楊華、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區荒,11月份獲得北京市團委的批准與鼓勵,隨後引起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

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國政府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群眾路線運動。

1966年中國掀起「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城鎮中學生先「鬧革命」當紅衛兵,後被下放到農村去。上山下鄉的人口達到一個高潮,據統計,1968至1980年間的下鄉人數,大約有1700萬。這場有組織的大規模人口遷移,是一場徹底的政治運動,名為「上山下鄉運動」,在世界或在中國來看,都是史無前例的。這場運動對整整這一代城鎮青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打亂了他們的生活秩序,使他們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影響他們的家庭,以及整個城市社會,甚至農村社會。

這整一代人可以被稱作「失落的一代」。

— 主人 —

潘鳴嘯

潘鳴嘯作為主攻中國當代史的著名漢學家,他對知青問題的研究可謂入微,有人因此親切地稱他為「法國老三屆」。對一個「法國老三屆」而言,要寫出一部關於知青問題的嚴肅學術性著作,資料方面的困難無疑最大。

為此他運用社會學考察方法和原始資料,做了大量的訪談、疏證工作。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收集關於中國上山下鄉知青的資料。通過接觸在香港的「知青」訪談,他決定放棄原來關於當代儒學再評價的研究,而將上山下鄉運動列為論文課題。他開始安排進行各種可能的訪談,大量閱讀文字資料,從中國的報章雜誌到知青文學,從官方的政令文件到西方學者的報道評論,全面鋪開。

10多年的研究才有了一本內容詳盡、資料豐富、對中國上山下鄉運動做了全方位研究的《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小萌說:「潘明嘯是第一位用中文在中國發表知青問題論文的西方學者,是第一位深入到知青中並且從事知青研究的西方學者,同時還是唯一一位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以研究知青問題為己任的西方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徐友漁評價說:「本書對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作了全方位研究,指出其動因不僅在經濟人口方面,也在政治方面,論述之廣泛,分析之深入,構成了當代中國史研究重要的一章。」

「我自己不喜歡宣傳,也不喜歡反宣傳,我只能盡量客觀地講,但客觀地講需要很多資料,而且你要將這些資料拼起來,才能比較接近真相。』』 潘先生這樣講。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樓南書房 的精彩文章:

TAG:二樓南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