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志》說漢中-劉備取漢中,諸葛亮問計楊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進兵漢中,想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這時漢中由曹操的征西將軍夏侯淵和蕩寇將軍張郃留守,兩位都是三國時期久經沙場、驍勇善戰的名將。劉備發送緊急軍書給諸葛亮,要他儘快調派援軍。當時諸葛亮為軍師將軍,接到劉備從漢中送達的緊急軍情書,諸葛亮看後就拿這件事問楊洪。《三國志·楊洪傳》載:
先主爭漢中,急發兵書,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楊洪回答諸葛亮之問,無疑是從戰略高度精闢且精鍊地概括了漢中與蜀唇齒相依的關係,奠定了漢中在歷史長河裡的戰略地位,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這裡不僅僅只是地緣關係,還有更深一層的含意,當年曹操克張魯取漢中,沒有揮師南下取益州而還軍長安。如果這次先主劉備不能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或敗而退,曹操就不是上次「既得隴,復望蜀乎」了,而是既有漢中,又要取蜀。曹操就不會犯上次的失誤,可能就揮師南下直搗益州。如果先主劉備能從直操手中奪得漢中,蜀就固若金湯。此後曹操若想取蜀,一要翻越艱險的秦嶺,軍隊行軍、軍需供給等等,難度加大,將士的戰鬥力會下降;二則劉備可在漢中設防駐守形成緩衝,蜀地的援軍可迅速增援,曹操取勝的可能性極小。所以,楊洪說劉備爭漢中是「存亡之機會」,更是「家門之禍」。這一點楊洪看得很准,很有遠見。此後諸葛亮駐漢中沔縣北伐,儘管沒有取勝,但確保了蜀漢政權的穩定。但當姜維主持北伐時,將大本營從漢中移至沓中,很快就讓鍾會蕩平漢中,而直接取蜀,亡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聽了楊洪這番話後,即刻派軍增援漢中,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了漢中。諸葛亮就上表推薦楊洪兼領蜀郡太守,一切事都辦小得很好,不久,轉任為益州治中從事.建興元年(223年) 楊洪賜爵關內侯,再度任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後轉任為越騎校尉,依舊兼領蜀郡。
楊洪,字季休,四川鍵為武陽人。他少年時不喜歡研究學問,但他忠破清廉,坦率耿直,「憂公如家」侍奉繼母極為孝順,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北駐漢中,想擢用張裔為留府長問楊洪意見怎樣?楊洪回答說:「張裔天賦明察,擅長治理繁瑣的事,才幹足以擔任,但他為人很不公平,恐怕不可完全委任他,不如留下向朗,讓張裔隨從在你身邊,發揮他的才能,這樣兩全其美」但諸葛亮沒有走後丞相府的事務。當楊洪對諸葛亮的這一建議說完後,就到張裔那裡去了,將自己在丞相面前說過的話原原本本告訴張裔,張裔聽後說:「丞相留用我了,你是不能阻止的。」當時有人懷疑楊洪想做長史,也有人懷疑楊洪自知被張裔所嫌惡,不願張裔身處要職。後來張裔與司鹽校尉岑述不和,互相忿恨。諸葛亮在給張裔的信中,歷述了張裔兵敗德陽之後的流散的經歷,說:「及其來還,委付大任,同獎王室,自以為與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舉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猶不相謝也,況吾但委意於元儉,而君不能忍邪?」說閑說的人才明白地知道楊洪是公正無私的。
楊洪的公正無私,「憂公如家」是一切從政者應該思而效仿的 。
田孟禮:文化學者,當代作家。著有:《陸遊天漢魂》《讀史記說漢中》《讀三國志說漢中》《天漢集史》等,電視紀錄片:《漢水漢中》(與他人合作),十二集紀錄片《漢魂漢脈》,以及論文入選1997年中央文獻出版社《詩雄與雄詩》,2005年論文入選人民出版社《陸遊與越中山水》等,此外發表小說散文若干篇,主編出版《略陽縣誌》。新著《古褒國與褒姒一兼說褒姒與秦國的誕生》由國家文物出版社即將出版。現為中國陸遊研究會會員,陝西理工大學漢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漢中市文化名市建設顧問,省作協會員。
下期預告:《廖立評劉備取漢中之得失》
TAG:漢中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