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有行善,為什麼得不到任何利益?

我有行善,為什麼得不到任何利益?

佛法是實相

佛教的科學

因此,尊貴的導師創立了佛教。它可以被稱為佛教科學,它是一套優於其他知識的完整體系。我們所學的世間學問,即使讀到博士學位,依然未達究竟。這些學問都是有限的,存在於貪慾與執著的領域,會帶來痛苦。它們無法幫助我們解脫苦,這種知識名為科學,不過佛教科學卻迥然不同。在佛學裡,如果學得正確,我們會學到解脫、放下與止息。如果某件事有害,我們會學著去看那個害處。我們學習放鬆與放下,學習舍,這就是佛教的科學。

佛陀的教法從各方面來說,都是真實與正確的知識體系。它必須被教導,因為它不會自己來到我們跟前。這套知識無法被轉換為其他概念,不過它的有效性卻是毋庸置疑。例如,佛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不變的法則。它是確定的,是出自清凈的智慧,因此,可以稱它為實相。不過,還是有人認為行善不一定有善報,他們可能有修善法,但是卻沒有得到好處。「我有行善,為什麼得不到任何利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做壞事卻得到好的結果,而許多人做好事,卻一直在受苦。」

自觀自心

如實觀

這是真的,不過卻是邪見範圍內的錯誤理解,並不符合實相。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如實觀,就會了解佛陀的教導是不變的法則。佛陀覺悟的一切實相,都是不變與確定的。實相就是實相,只是因為人們的誤解,它才會變得不真實。

例如,A先生因為某項罪名被逮捕,他是完全無辜的,不過卻沒有任何有利於他的證據。警察舉出一連串不利於他的證據,而唯一有利於他的證據只有他自己的覺察與正直。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贏,因為他無法證明其他證據是錯誤的,最後只得去坐牢。雖然如此,他還是對的,只有他的身體被監禁,他的心並不會受到困擾。

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可能會覺得十分冤枉與沮喪;但是根據佛陀的觀點,根本沒有什麼好冤枉的。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明明沒有錯,卻必須付出痛苦的代價,那一定是過去的業(kamma)出了問題。雖然我們今天沒有犯錯,但是並無法保證昨天,或過去沒有錯。我們可以推論過去一定做錯了什麼,現在才必須承受苦果,因為事出必有因。所謂無風不起浪,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如果能夠如此思惟與處事,則生活必可悠然自得。

訓練自己的覺知

相信並實踐佛法

要找到真正像這樣相信佛法的人很少。例如,二十多年前,我與在家居士以及出家弟子共同創立這座寺廟,你們可能都聽過巴蓬寺(Wat Pah Pong)的歷史。這些年來,我們歷經萬難,建立這座寺廟,全仗人們對於實相的信念與無畏的勇氣。這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我們許多人身染瘧疾三年,無法獲得治療。我們經常缺少蠟燭、電池與燈油。過去這裡的蛇與毒蟲比現在更多,因此,我們晚上行走時,都會念誦慈悲偈與庇護偈。如果必須死,就死吧!如果還能活,就再活。我們就是抱持這樣的態度。因為我們遵循的是正道,並且我們相信自己的心。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深入觀察、覺知與訓練自己。不要急著訓練別人,應該先管好自己。如果別人說我們好,那不是我們衡量自己的標準;如果別人說我們不好,那也同樣不能作為標準。不要因為別人的說法而高興或沮喪,向內觀,並找出內在的實相。當他們說我們不好時,到底哪裡不好?是否真的有什麼缺點?如果有錯,趕緊更正。應該放下錯誤,而不是別人的說法難過。如果他們的說法不確實,別放在心上,是他們看錯了,你對自己的行為仍舊充滿信心。

你應該相信自己,而不是隨著外界的讚頌或批評起舞。無論別人的說法對或錯,都別在意。如果事情是對的,你有什麼好沮喪或爭辯的;如果它是錯的,你又怎麼能沾沾自喜呢?如此一來,你就不會患得患失,而心將會因為修行而得到喜悅與滿足。故經雲:「戒是喜悅之舟,戒是財與寶藏,戒是行舍之筏,願具清凈之戒。」

——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語》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小心輕按蝸牛殼即可關注公眾號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別把坐禪複雜化,它沒有要達到的目標和境地
快樂的生活哪裡來?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