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悅賞│關山月梅花辯

悅賞│關山月梅花辯

點此處「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快速關注

GIF

作者 :李偉銘

三友圖(國畫) 151.5×332厘米 1992年

關山月 關山月基金會藏

關山月開始引人注目的畫梅作品,應該是1963年所畫的《報春圖》。在有些圖錄中,《報春圖》也題為《寫毛主席〈詠梅〉詞意》。這首詞寫於1961年12月,它還有一個小序:「讀陸遊詞,反其意而用之。」為了突出與陸遊完全不同的襟懷抱負,毛澤東在大作發表之時,還將同題陸遊詞綴錄其後。梅花還是梅花,但因時代不同,心境有別,從梅花中看到的詩意和獲得的認同感迥然有別。

毛澤東筆下的梅花,既是自然時序更替的親歷者,也是波詭雲譎的世界政治風雲的見證人。關山月《報春圖》所要讚美的,正是毛澤東那種富於挑戰性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作為讀者,與其說我們是在「賞梅」,倒不如說,我們正在「瞻仰」一個現代革命英雄主義者的精神歸宿。而從學理上來說,源自關氏山水畫風格的構圖及其霸氣的用筆力度,則是直接構成「關梅」趨近於「毛梅」的推動力。關氏一反古人畫梅遺意,其智慧的源泉不僅來自毛澤東革命哲學的啟發,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山水畫家,他充分地發揮了營造整體氛圍的藝術語言技巧。如《報春圖》所示,由於突出了冰封雪凍、峰岳崢嶸的特殊環境,「梅花」作為一個現代革命英雄的品格與風度,才獲得了卓有成效的強調。

奇險的構圖,雄健的筆力,並且,所有這一切都傾向於在整體上追求咄咄逼人的氣勢和疾速運動的節奏,是關氏畫梅的風格特徵。從構圖上來看,強調倒掛的梅枝與拔地而起的冰峰雪岳逆向的力度衝突,是關氏別出心裁的匠心所在,在他差不多同一時期完成的作品如《疾風知勁草》《東風》中,也可以看到這種令人錯愕的形式語言。然而,20世紀70年代初期,關氏復出畫壇後所畫的梅花,則一反舊態:花繁枝密,枝枝挺拔向上——讚美革命英雄主義情懷,擴大而為歌頌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社會主義革命事業的偉大勝利。

與其說關山月從一開始就熱愛畫梅,倒不如說是「梅花」選擇了關山月。上世紀70年代的關氏梅花,固然為作者贏得了家喻戶曉的巨大聲譽,但最能夠體現關氏畫梅富有創造性特點的作品並非完成於那時。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那種鋪天蓋地、繁密得無以復加的紅花和枝枝挺拔向上的嫩條,束縛和掩蓋了關氏奇崛崢嶸的個人氣質。關氏畫梅的創造性獲得真正充分的釋放,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在丁卯(1987)除夕於六尺舊紙上用乾隆古墨所畫的那件題為《天香贊》的長卷中,關氏以迅雷奔驟的取勢和獰厲恣肆的筆法,畫出了一個飽經滄桑的中國藝術家胸中的鬱勃之氣。與上世紀70年代所畫梅花比較,80年代以後的作品花頭減少了,挺拔的嫩條一變而為披鱗戴甲的古乾和奇崛剛健的老枝。關氏也嘗試純以硃砂寫梅,但並不多作,相反,他更樂於選擇墨梅。他顯然不再拘於硃砂為花、焦墨作干那種在視覺上兩極反差強烈的形式,而是強調用筆、用墨的力度和層次,使其梅畫在視覺和節奏感上出現了更為豐富的變化。

顯而易見,關氏畫梅的美學風格,是其山水畫藝術合乎邏輯的延伸。正像他特別擅長駕馭巨幅山水畫創作一樣,其最為引人注目的梅花作品經常是一些尋丈巨制。1987年畫於羊城流花湖畔的《國香贊》,實際上也可以看成一件巨幅山水畫。筆者當年曾有機會目睹這件作品完成的過程,發現他也像畫山水一樣信守「九朽一罷」的原則,先設計草圖,反覆推敲畫面體勢大要包括款題位置,再據草圖用木炭在宣紙上確定畫面構圖,然後才大膽落墨。繪畫過程中,又並非依樣草圖,而是根據筆墨走勢隨時作出適當的調整。《國香贊》,原定用墨線圈勾白梅,但畫了一半,發現視覺效果並不理想,又改用硃砂勾勒,這樣就出現了同一株梅,混用墨、色勾花的結果。值得指出的是,關氏創作過程中動腦的時間往往多於動手的時間,他經常遠距離觀照畫面,不斷調整觀照角度,有時也會徵詢周圍人的意見,認真思考,考慮成熟後才抓筆落墨。

必須承認,關氏畫梅是源遠流長的中國畫梅譜系中的「新品種」,傳統梅花之作固然沒有關氏這樣的鴻篇巨製,關山月獰厲張揚充滿擴張感的美學品格,也很難在一眾溫柔含蓄的經典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徐青藤有云:「從來不寫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這種任才使氣的胸襟,也許能催生出不拘一格、曠絕千古的傑作,但在青藤傳世的梅花中,畢竟無緣看到畫如所言的蹤跡。關山月呢?關於他的梅花,肯定還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說法,但我可以肯定,正像「革命」是一個被賦予現代意義的古老概念一樣,關山月筆下的梅花「關梅」也是對傳統畫梅藝術的一種新的詮釋。因此,關氏的梅花在美術史上應該佔有令人無法漠視的一席之地。

(作者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文有刪節。)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