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幻文學的危與機

科幻文學的危與機

從瑪麗·雪萊1818年發表《弗蘭肯斯坦》算起,科幻這一類型文學已經走過200年的發展歷程。與科學密切相關的科幻來到中國也有100多年了。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國內掀起了新一輪科幻文學熱潮,有評論稱,國內的科幻文學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為科幻搖旗吶喊的人不在少數,清醒者卻已經意識到危機將至。在吳岩看來,目前整個國際的科幻發展是呈衰落趨勢的。中國能不能拯救這種衰落?還是說這種類型文學已經過時了?「如果是整體衰落,那我們也跑不了,那樣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形式來表現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如果只是媒體轉型,我們就需要幫助中國科幻由紙質媒體轉換到視覺媒體。」

科幻文學熱潮中的潛在危機

文_玖月

1

1926年,美國作家、媒體人雨果?根斯巴克創辦了第一份完全刊載科幻內容的英文雜誌《驚奇故事》,在雜誌第一期,編委會聲明稱希望接收「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和愛倫?坡創作的那種類型的故事,即把迷人的浪漫故事和科學事實以及預言幻想結合起來的故事」。一開始,編輯稱它們為scientifiction(科學故事),1929年才改稱為science fiction(科幻)。這是科幻首次被命名,根斯巴克也因此被譽為「科幻雜誌之父」,「雨果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實際上,在科幻文學被命名之前,作家們早已展開了創作實踐。目前,科幻文學研究者們通常將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於1818年的《弗蘭肯斯坦》視為第一部科幻小說,由此推算,科幻文學已經走過了200年的發展歷程。

但在吳岩看來,根斯巴克與瑪麗所昭示的是兩種不同的科幻文學傳統。在美國傳統中,科幻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美國科幻發展的黃金時代,出現了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等作家,「科幻被認為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就是把科技的細節和人人都可以去嘗試的一種創造以及這種創造能夠帶來的理想明天等進行合成,實際上,它對美國的整個科技、經濟發展都有積極作用,現有大量的資料和研究證明了這之間的互動。美國科幻強調故事性。等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電影工業興起以後,科幻電影也大量出現,在美國,由小說轉型到電影是很自然的,美國今天的科幻產業就靠科幻電影。但歐洲的科幻從小說轉到電影總轉不過去,因為它沒有美國那套故事基礎。」

而作為歐洲科幻的源頭,《弗蘭肯斯坦》為科幻文學提供了經久不衰的「母題」——人類命運與科學進步之間的衝突,如「科學怪人」的誕生,既是技術層面上對科學的濫用,也是倫理層面上對科學的質疑。後來的威爾斯、凡爾納等科幻作家的創作都可視作對這一母題的回應。很顯然,根斯巴克雖然強調對凡爾納、威爾斯等歐洲科幻作家的傳承,但科幻落地美國之後,走了一條與歐洲科幻不同的路。與美國科幻對科技的擁抱不同,歐洲科幻更強調對科技的反思,與純文學的關係更近。

這樣的粗線條劃分當然不是絕對的,美國作家馮內古特早期寫作的《自動鋼琴》《第五號屠宰場》等小說因其中對科技的批判與反思被視為科幻文學的經典,托馬斯?品欽的後現代主義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也被科幻文學研究者認為是一部從名稱到題材都非常科幻的小說,只是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是科幻作家。

《弗蘭肯斯坦》

作者:[英]瑪麗·雪萊

翻譯:孫法理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定價:35.00元

2

科幻文學對於中國來說,完全是一個外來概念。如果從1904年荒江釣叟發表《月球殖民地小說》算起,國內的科幻文學創作至今已有114年的歷史。逾百年的中國科幻文學發展史是一段充滿波折的艱難歷程。

梁啟超是國內最早關注科幻的學者之一,他寫作的《新中國未來記》就是一部暢想中國未來政治發展和政治未來的科幻小說。在梁啟超看來,科幻小說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敘事空間,「寄思深微,結構宏偉」。他將科幻小說同哲理小說放到一起,認為科幻應該兼顧科學與哲理,並以高深哲理為核心。

魯迅是凡爾納小說《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的譯者,與梁啟超相比,魯迅則更加關心科學技術如何到達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希望科學能夠透過故事,被編織進日常生活,「經以科學,緯以人情」。相比科幻文學本身,魯迅更關注的是它傳播科學知識的功能。

在中國科幻文學研究中,梁啟超和魯迅對於科幻的評述極具代表性,影響深遠,魯迅的評述甚至直接影響了1949年後的科普寫作熱潮,鄭文光、葉永烈、童恩正、肖建亨、遲叔昌等都參與過科普創作。

「中國科幻文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大量科幻小說出版。《科幻海洋》《科學文藝》《科學文藝譯叢》《智慧樹》等超過10種科幻刊物發行。老作家恢復創作,新作家不斷湧現,形成了「文革」後的科幻新熱潮。此時,小說的讀者群覆蓋了幾乎所有年齡階段,創作的類型也豐富多彩。此時,科幻翻譯的觸角也在拓展,從晚清之後就基本停止的英美科幻翻譯工作重新啟動。科幻文學在中國文化市場上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閱讀點。

但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讓科幻創作再次進入冰河期,國內的科幻小說出版受到了嚴格限制。

3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至今,中國科幻文學逐漸走向成熟,最近七八年更是井噴式地出現了大批優秀的作者。科幻作家、評論家董仁威曾將這些作者列了一個榜,笑稱為「封神榜」,其中包括:以「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為代表的20餘個「60後」「新生代」科幻作家;以陳楸帆、郝景芳、江波、寶樹、夏笳等為代表的24個「80後」「更新代」科幻作家;以阿缺、王侃瑜等為代表的「90後」「全新代」科幻作家。

2015年8月,劉慈欣憑藉《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國內掀起了新一輪科幻文學熱潮,有評論稱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一年之後,另一位中國作家郝景芳憑藉《北京摺疊》摘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復旦大學教授嚴鋒說,「從科幻文學的全球發展來看,它與大國崛起的進程是一致的。英、法、美、日、俄等國進入現代化過程中,都伴隨科幻文學熱潮,中國如今也在經歷這個過程。」

但就在這股科幻文學熱潮中,科幻文學的危機已經悄然來臨。吳岩就曾公開表示過他的擔憂:在互聯網、資本、IP概念盛行的當下,真正認真寫作的人少了。「作者們都在急著寫劇本,電視劇的、電影的,實際上把真正的、扎紮實實的創意全部扔掉了。從長遠來看,這是一種破壞,除非有人能不受大環境的影響,繼續沉澱下去做科幻。」

事實上,整個國際的科幻文學發展呈現出衰落趨勢,「敘事文學整體上都是在衰落的,因為我們到了讀圖時代,影像時代。只是科幻在這方面確實更明顯一些,因為科幻更依賴於圖像。」劉慈欣在接受《東莞時報》採訪時表示,「有些科幻的意念、想法、場景光憑文字是絕對表現不出來的。你看科幻電影時,就能深有體會。一些東西,只有畫面出來,你才能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因為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見不到的。這就使得作者頭腦中的想像有的時候必須得用圖像來表現出來。」

但中國科幻能像美國科幻那樣成功地由小說轉型到電影嗎?這是個有待觀察的問題。

《孤獨深處》

作者:郝景芳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定價:35.00元

原文摘自《書都》2018年7月 總第19期

《書都》2018年7月,總第19期現已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都 的精彩文章:

遲子建 每個日子都是日子

TAG:書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