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技未來,科幻大咖們是怎麼想的
趨勢
如果有一天,你能夠通過深度腦刺激升級自己,但很有可能喪失本性;如果有一天,你的未來都在無人機的監督下,生不如死,只想逃離;如果有一天,一個28000歲的人工智慧開始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孤獨……科技到底是人類未來的堡壘,還是牢籠?《十二個明天》是劉慈欣、劉宇昆、尼迪·奧科拉弗等13位榮獲過星雲獎、雨果獎等獎項的全球科幻大師聯手奉獻給讀者的硬科幻小說集,在這本書中,沒有魔法,沒有時間旅行或曲速飛行,所有的場景都是你當下正在經歷的未來——人工智慧、虛擬現實、腦植入、區塊鏈、智能代理……通過12個場景展現科技對社會帶來的衝擊與變革。
「大劉要寫新作了!」在《三體》之後沉寂多年的劉慈欣,終於再度啟程,為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創作了全新短篇《黃金原野》,故事描繪了一段發生在2043年的星際之旅。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認為,這篇作品是劉慈欣在寫作風格上的一次突破。在寫作結構上,更加偏重故事的整體連貫性,以及人物情感的刻畫,而非用技術設定推動情節轉折。較之以往的爽快利落,這一次更加細膩而富有韻味。讀者將再一次從蒼茫宇宙之中,回味人類整體的命運。
《十二個明天》當中,其他作者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這本書中匯聚了13位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得主,更有5位是雨果、星雲「雙料」得主。一本17萬字的小說集,匯聚了12種不同寫作風格,從「新浪潮」到「新太空歌劇」,再到「生物朋克」和美式繪本小說。這本書最初誕生於《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專欄「十二個明天」。每一期都會邀請科幻作家,圍繞當今新興技術進行創作。本書的編輯韋德·勞什是一位浸潤科技界30餘年的資深科技記者。他強調,這本書首先是一本「硬」科幻小說。對科幻寫作有了解的讀者應該知道,這個「硬」不是「生硬」而是對書中科幻因素有著詳盡而科學的描述。但勞什的要求則更進一步,小說的設定要嚴格基於當下已有的科學技術。
韋德·勞什執著於「硬」科技,因為他深諳其中的文字魅力。《十二個明天》將「硬科幻」的魅力展現到極致,書中有諸多讀者所熟知的技術和場景,然而就是這種熟悉,讓故事中曲折離奇的風景更加讓人驚奇。韋德·勞什當然還有自己的野心。如果說,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和亞瑟·克拉克代表著科幻的「黃金時代」,那麼他的目標就是,重塑這艘硬科幻飛船最好的部分(嚴格而可靠的科學設定),而又不會把最壞的部分帶回來(比如典型的以美國為中心和性格木訥的男主角)。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在讀完小說後寫道,「《十二個明天》的故事更像是建立在現有科學之上的增強現實,告訴我們,即將進入新的時代,它是『人性的自然延伸,是我們從未想像過的維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貼合地結合在一起』。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是什麼讓當下與過往的時代變得不同,我們會走向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在此變化中我們會受到何種影響。」
和英文版相比,《十二個明天》中文版中更是邀請到11位跨界大咖,為讀者解讀故事與其中的技術,其中劉慈欣親筆為」搭檔「劉宇昆的小說做解讀,並在其中談起自己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理解。「中國大數據第一人」周濤則是在意猶未盡中,創作了另一篇科幻小說作為回應。有趣的是,人工智慧萌妹子微軟小冰還為其中兩篇小說賦上兩首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