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荷蘭馬劍銀元簡介

荷蘭馬劍銀元簡介

荷蘭馬劍銀元是最早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之一,流通於華東,台灣和澎湖等地。錢面正面是一位武士身騎奔馬,一手持劍,一手拉僵繩,早期武士昂頭,後期武士頭正位;馬下盾徽各期有不同,周邊環寫荷蘭文。背面中央是盾徽,盾面是一隻立獅,各期形態不同,右爪持利劍,左爪握7支箭束(代表荷蘭獨立時7個省),盾上飾皇冠,兩側各有一隻頭戴皇冠的立獅扶盾,早期上紀鑄造年份,後期下紀鑄造年份,周邊環寫荷蘭文。

命運多難—「馬劍」大洋錢:目前已近「珍稀」品種的、元老級的荷蘭「馬劍」大銀元(重32克,比一般銀元重5至6克)已是一「劍」難求,芳蹤難覓,成為外國銀元藏家的首選之一。外國銀元,自明代以來流入中國,首先流入沿海和外國有往來的港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人侵佔了我國的台灣,就利用台灣與福建的廈門、龍溪的月港(今龍海)通商,因此就有大量荷蘭銀元流入閩南一帶。流入閩南一帶的荷蘭銀幣種類繁多。其中同閩南關係最為密切的是荷蘭馬劍銀元,這種銀元開鑄於1659年,初鑄是光邊,後改為斜紋邊。該銀元有大型和小型之分,大型直徑42毫米,重量32.6克,小型為大型之一半。 荷蘭馬劍銀元,閩南民間稱之為「馬錢」、「馬劍大洋錢」,是早期流入閩南的外國銀幣之一。它的名氣很大,然而在中國稱量用銀時,大都被切割而按普通銀塊、按成色和重量作為稱量貨幣使用。到近代「廢兩改元」、「論枚計值」時,又由於個大量重於普通銀元,化銀重鑄,有利可圖,所以大都被熔爐「吞食」,倖存而傳世者很少,至今已極少見。

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海岸,中世紀時稱為尼徳蘭。包括今荷蘭、比列時、盧森堡及法國東北部。十六世紀時為西班牙統治。1566年,為反對西班牙的專制統治和宗教關糸,南北17個省聯合爆發「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1581年荷蘭、澤蘭、烏特勒支、格德蘭、上艾瑟爾、西弗里斯蘭和格羅寧根北部七省宣布建立「荷蘭共和國」。在混亂時期,各省都單獨發行自己的貨幣。混亂後聯省議會建立了共同的貨幣制度,規定各省都必須以同樣的幣制,但可以在錢幣上銘刻有各自省的盾形徽記。17世紀,荷蘭共和國成為海上強國,和海上商業大囯。荷蘭共和國期間,造幣廠生產了大量不同面值的硬幣,其中大部分用於國際貿易,有的成為地中海東部及沿岸諸國與亞洲地區常見的流通貨幣。貨幣隨著商業與殖民地的擴張而擴張,資本通過投機活動增值,不在國內使用的國際貨幣推動了這種貿易。70年代荷蘭實現了制幣生產的機械化,所生產的制幣在國際貿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末期,荷蘭大量的將俗稱為「馬劍」的銀幣輸入了中國。可後來,由於其個大量重,熔化後重鑄成27克銀幣有利可圖,所以大部份被銷毀了。

分享是種美德,把你看到的好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中國的古文化

Sharing is a virtue. Share the good things you see with more people and let more people know about thes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

關注公眾號 了解更多古玩信息

微信 了解交易市場行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交易藝術品 的精彩文章:

銀元十大珍之——上海一兩銀幣

TAG:交易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