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懸寇境,防衛不易——偏頭關
偏關在河曲縣一百一十里處,即古時的武州地。它東連丫角山,西靠黃河,其地東高西低,故名偏頭。宋在這裡設置了偏頭寨。金時,亦叫偏頭寨。到元時,才升為偏頭關。明初屬於鎮西衛守備。
洪武二十二年(1389),才開始修建土城。宣德、天順、成化、弘治間,皆對偏頭關進行了修築。萬曆二年(1574)又進行了改修,將關城擴至五里多,派兵駐守於此,進行防守。
關北一百二十里有大邊,東自大同的崖頭,西至黃河。這七十里,雖然無邊牆,卻有藩蘺。成化二年(1466),又在關北六十里,起自老營堡、丫角墩,西至黃河岸老牛灣。築牆一百四十多里,稱為邊牆。三邊牆則在關東北三十里處,起自石廟兒直至石梯墩,共七十里。四邊牆在關北二里。從鷹窩山到教場,共長一百二十里。後來,又對偏關不斷進行增修,使偏關比雁門、寧武二關更顯得嚴固了。山西只有偏關稱外關,與宣府大同成犄角之勢。宣府大同是屏蔽京都的,而偏關則是屏蔽全晉的。偏關所管轄的邊牆,東起寧武界的椒茆,西到河曲界的寺前墩,其長共二百三十二里。偏關孤懸於少數民族之境,西臨黃河,實是一要衝之地。它附近的口堡有關河口、浦家灣。邊外則有銀安口、青天口以及豐州灘、歸化城等處。這些口堡都逼近北方少數民族駐地。偏關雖城周四面皆山,形勢穩固,若敵登高下瞰城中,則歷歷可數。況且,這裡山谷錯綜複雜,瞭望極難。因此,防衛就更不容易。
偏關之置,始於宋代。金、元「因之」。但真正設為重關的是在明代。「洪武二十二年,始建土城。宣德、天順、成化、弘治間皆修築。萬曆二年,復改築」,並「備兵使者駐焉」。另在偏關百里內外築邊牆四道,並廣設營堡。明如此重視,是因「本關孤懸寇境,西邊大河,實為衝要」。它「地控黃河北,山連紫塞長」,且北連呼市、和林,南接五寨、神池,東與平魯、朔州等地皆有路可通。明代在這一帶設防比較嚴密,比之寧武、雁門關尤為嚴固」,因它北多衝口,當時又與「套寇」隔河相望。「關城四面皆山」,敵若「下瞰城中,歷歷可數,且山谷錯雜,瞭望難周」。因此,這裡「防衛不易」。
TAG:朔州歷史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