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Google、FaceBook引發的「人機」悖論

Google、FaceBook引發的「人機」悖論


FaceBook泄露用戶數據的風波還沒有完全平息,Google又開始上演。

FaceBook的醜聞不斷,不但爆出1.2億用戶數據面臨泄露風險,更被爆出與其它廠商共享用戶數據,而Google近期也被美聯社爆出即使是在用戶拒絕記錄位置信息的情況下,也在偷偷記錄用戶的位置數據,文章中也引用自己做的實驗證明其說法。

當然這種資訊繁多複雜,普通人也難以分辨其準確性,不過可以確認的是這類侵犯用戶隱私的新聞只會越來越多,即便你不屬於這兩個用戶群。

01

首先個人隱私在享受科技便利時有泄露的風險。平時被打到煩的銷售電話,你也不知道是在哪個環節個人的姓名、手機號等信息被泄露的。徐玉玉事件,一條年輕的生命毀在一份簡單的數據泄露和幾個網路詐騙電話中;暗網上肆意兜售用戶數據,包括A站、摩拜、前程無憂、12306等。

儘管百度CEO李彥宏說了一句「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取便利」被罵翻了,不過他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展示出了目前的一部分現狀:個人隱私與科技便利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02

目前大多數的地圖都可以提供高清畫面的地圖搜索功能,顯示360度的街景,這個功能方便了很多人,讓路痴也能快速找到路,不過也曾出現高清地圖中暴露居民日常生活隱私的醜聞。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隱私與便利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如果你想要便利就得適度讓渡隱私。「適度」的度到底在哪裡?至今也沒有人給我們一個標準,當然也很難有一個標準。不過有些時候確實很無奈:

以高德地圖為例,第一次安裝的時候他會告知你收集信息。一共有三項:

●獲取位置信息

●相冊、多媒體、存儲的讀取與寫入

●撥打電話和發送簡訊的發起與讀取許可權

你會發現,如果你僅僅同意位置信息的搜集,最後會不讓你使用退出來。但是不用地圖又總是不方便,而大多數人便會選擇賦予許可權。難道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嗎?

《矽谷之謎》的作者吳軍老師說,個人隱私數據的安全和使用問題,未來可能通過科技解決。這個科技就是區塊鏈。通過把個人數據加密形成一個個只屬於用戶的區塊。如果有企業想使用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公鑰調用這些數據,並且通過調用次數來計費。私鑰一直在用戶手中,商家只能看到數據,並不知道數據是誰的,也帶走不了數據。可是就現在而言,提高安全和隱私方面的意識才是王道。

現今,似乎用戶享受著科技帶來紅利的同時,也要承擔個人信息暴露的風險。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隱私其實與便利往往是對立的。無論是靠法律規則,又或者是自身的反抗來保護個人隱私,都有可能會阻礙電商等互聯網業務的發展。

隱私的保護很難通過逃避數據化來實現。也許,對於很多用戶來說,是時候去衡量便利和個人信息安全兩者孰重孰輕了。這並不是要用戶二選一,而是要用戶去斟酌:自己願意犧牲多少個人隱私,來交換互聯網科技帶來的便利和享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雲天安全訂閱號 的精彩文章:

TAG:山東雲天安全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