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素養培養,就是在官兵大腦里搞建設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裝備技術說明書「瘦身」之後
「如今不少官兵都能做事不盲從,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獨立思考。」聊起有關基層官兵科技素養的話題,俞建利認為「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是科技素養的重要內涵:「在科技創新領域,沒有絕對權威。年輕人既要相信『權威』,也要敢於質疑『權威』。」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楊元慶 呂華川
仔細翻看完某型裝備技術說明書後,第75集團軍某旅火力營技術室主任賀恆輝第一感受是:這次新裝備業務集訓,不少老班長要啃「硬骨頭」了。
「與舊式裝備不同,新裝備集成了多項先進技術,自動化程度非常高。」賀恆輝告訴記者,裝備先進了,操作變簡單了,裝備技術說明書也變得更精簡、更薄了。
與以往裝備技術說明書內容相比,這份新裝備技術說明書基礎性的知識介紹已被省略,一些複雜冗長的解釋,被簡潔科學的專業用語所代替,結構特性、操作原理等技術知識,也有了更為準確直接的闡述。
「『瘦身』後的裝備技術說明書變得更專業了。」該旅新裝備業務集訓隊隊長李季認為,裝備技術說明書由厚變薄,折射出我軍武器裝備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時代特點。裝備越先進,操作越簡單,說明書也應該變得簡潔明了。
說明書變薄了,是否意味著官兵學起來效率更高?
「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不少問題。」 集訓隊員、四級軍士長湯鎮雄坦言,像他一樣的不少中高級士官,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但新裝備運用的一些新技術、新理念,學用起來多多少少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
果不其然。幾次授課下來,有的隊員直呼「聽不懂」。「裝備原理摸不透,誰敢大膽操作?」有的老士官直搖頭,對新裝備「敬而遠之」。
與老士官不同的是,集訓隊伍中,一些大學生士兵「上手」卻很快。
「這部分戰士,有較好的科學知識功底和較強的思維能力,以前多少接觸過相關技術原理,再認真理解裝備技術說明書後,大都能將裝備原理悉數摸清。」 賀恆輝說。
「信息科技飛速發展,我們有些落伍了。」湯鎮雄感嘆,現在當兵,如果沒有較高的科技素養,可能連信息化裝備的技術說明書都看不懂!
「機械化的『舊船票』,無法登上信息化的『新客船』;官兵們若沒有換上信息化大腦,就無法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該旅領導告訴記者,隨著部隊編製體制調整改革,指控、通信等一大批信息化裝備列裝,許多官兵面臨換崗轉型,信息化裝備不僅要會用,更要善用,及時為官兵換上信息化大腦、提升科技素養迫在眉睫。
開展新裝備業務集訓,正是該旅為官兵「換腦」的舉措之一。他們安排集訓隊員「一老一少」結成對子,老士官們傳授實踐經驗,大學生士兵普及科技知識,用「以新帶老」的方式,開展新裝備業務技能教學;成立教學攻關小組,主動與廠家聯繫請教,編寫出了一份詳盡規範、可讀性、可操作性俱強的裝備使用手冊。
「信息科技素養培養,其實就是在官兵大腦里搞建設。」受集訓隊啟發,該旅黨委一邊強化新列裝的信息化裝備使用訓練,一邊將信息化理論知識和運用信息化裝備的能力,納入年度考核內容。從班子成員到普通一兵,人人都要參與相關考核。
與此同時,他們還為每名官兵繪就成才路線圖,建立健全網上人才資料庫,為育人選人提供決策參考。
科技素養:在官兵大腦里搞建設
——3名基層官兵脫穎而出的經歷和感悟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李海 黎陽
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在生疏地域組織官兵實戰化攻防演練,信息化戰爭在官兵頭腦中颳起「思想風暴」。李 彬攝
老技師的攻關心得——
既要相信「權威」,也要敢於質疑「權威」
前不久,俞建利忍不住又給幾名年輕技師「上了一課」。
那天,某型直升機遇到故障,幾名年輕技師一時沒了主張。最終,他們還是覺得把老技師俞建利請過來心裡才踏實。
被搬來當救兵,俞建利語重心長地對這幾名年輕技師說:「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自己要開動腦筋想辦法,不要老想著靠老技師憑經驗解決問題,老技師說啥就是啥……」
俞建利這番毫不客氣的話,在年輕人聽來,心服口服——作為第75集團軍某旅的一名老班長,俞建利從軍20多年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時光拉回到多年前,俞建利剛從院校畢業,分到機務連負責維修戰機。那時,部隊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新分下來的技師,都要跟班裡老技師學習,老技師也被稱作「師傅」。
新技師大部分時間都在埋頭幹活,「師傅」指哪兒就干到哪兒。但在「師傅」們的眼裡,年輕人俞建利是個例外,因為他執著、較真,敢於和他們「叫板」。
首次接觸某型直升機,俞建利把戰機近千張電路圖掛在倉庫牆上、鋪在地上,日夜背記,不到3個月便把整架戰機電路圖「裝」進了腦子裡。
考核階段,該機型一組組技術參數、一條條電路走向、一個個開關按鈕,從俞建利的口中完完整整地複述出來。「神了,好一個『人裝合一』的機務寶典!」考官們眾口稱讚。
一次跨晝夜實戰飛行課目演練前夕,戰機進行維護。技師們發現,某新型戰機降落後發動機關車瞬間,油箱示數總會產生一個異常跳動。
「有很大安全隱患,要停飛找廠家進行檢修。」老技師們憑經驗得出一致結論。
停飛,意味著訓練計劃不能按時進行。「問題應該不大,我來試試。」在老技師們質疑的目光中,俞建利站了出來。
「這麼多有豐富經驗的老技師都解決不了,你這個新手能解決問題?你能承擔這個責任么?」俞建利的「師傅」勸他不要做這個嘗試。
「你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識值得稱讚,但也要分清場合……」其他技師也不贊同。
「只需給我幾天時間就行,我給你們一個結果,檢修請求還是正常上報,這樣也不會影響戰機維修進度。」俞建利仔細研讀有關參數數據,斷定是某感測器受到電磁擾動所致,並不影響戰機飛行。
為解決這種狀況,俞建利建議安裝一個屏蔽單元,並設計了一套方案上報廠家技術部門。經過層層論證,廠家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還向全軍飛行部隊下發了該問題的技術通報。
入伍22年,俞建利精通5種機型維護保養,經他檢修的戰機超過3000架次。
在俞建利的影響和帶動下,這個旅不斷湧現出一個個小發明、小創新團體。
「如今不少官兵都能做事不盲從,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獨立思考。」聊起有關基層官兵科技素養的話題,俞建利認為「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是科技素養的重要內涵:「在科技創新領域,沒有絕對權威。年輕人既要相信『權威』,也要敢於質疑『權威』。」
「另類」連長的成長「秘訣」——
既要當「專家」,還要當「雜家」
誰也沒想到,一場演練檢討反思會,竟開成了一個連長的專場經驗介紹會。
說起這個會,該旅作訓參謀李宗民至今讚不絕口:「聽起來真過癮,收穫真多!」
這個「明星連長」,就是上任還不到一年的步兵一連連長呂維清。
去年一次演練中,在呂維清帶領下,一連成為唯一一個在沒有一人掉隊、沒有一人非戰鬥性減員的情況下按時到達終點的單位。
「全程70多公里,穿插20多個難點課目,平均氣溫38℃ ,全裝全員到達終點,一連是怎麼做到的?」現場官兵除了對呂維清帶隊成績的讚許之外,更多是對他成績背後的做法感到好奇。
「不斷充電學習,掌握多方面的知識,並綜合運用它們,是我事半功倍的秘訣。」在呂維清眼裡,這次演練能夠成功突圍,就是科學知識轉化為戰鬥力的生動體現。
「與歷次演練不同,高溫是這次演練最大的挑戰,飲水是這次演練保障的關鍵,帶少了會影響補給,帶多了又加重行軍負擔。」呂維清說,演練前期,他利用自學過的人體生理學、運動學等知識,推算高溫、高強度訓練條件下官兵鹽水攜帶標準。此外,他還將心理學和軍事地形學結合起來,科學合理確定休息地點和行軍速度……
那次會上,呂維清一口氣作了1個多小時的發言,與會官兵聽得津津有味。
「他特別好學。」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的呂維清,在全旅官兵眼裡是個「另類」。新配發的裝備,他要研究研究;不是自己連隊的武器裝備,他也要上去操作操作;就連心理學、生理學等書籍,他沒事也要看一看。
很多事情看似不務正業,但呂維清總能用出彩的成績,讓大家信服——
畢業第一年帶新兵,他根據生理學和運動學知識,對新兵體質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制定訓練方案,並將心理學的有關知識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帶的新兵無一例訓練傷,無一個有明顯思想問題,取得新訓考核第一名的成績。
參與旅隊戰鬥體能訓練規範試點任務,他引入大數據分析模式,通過採集人體作戰行動中肌肉變化數據,制定了專項肌肉群訓練方案,提高了旅隊官兵戰鬥體能的訓練效益……
憑著一個個出色的成績,呂維清在同批幹部中脫穎而出,最早走上連長崗位。
當上連長的呂維清喜歡給官兵灌輸這樣的理念:「在科技知識大融合的時代,各專業之間的滲透越來越明顯,解決現實矛盾問題,必須是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
人才應該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懂得多種專業知識、知識面廣才能更好地勝任本職工作,更好地駕馭新型裝備,也是部隊官兵擁有科技素養的必然要求。
可以預見,隨著軍隊改革和軍民融合的深入推進,新裝備、新技術的應用必定對軍人科技知識的綜合掌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呂維清的不斷「突圍」只是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官兵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
呂維清感到特別欣慰的是,偶然聽到連里一位老士官的班務會發言。那位老士官說:「如果軍人不能及時對知識儲備更新擴容,就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
該旅作訓參謀李宗民,則記住了呂維清的另一句話:「打起仗來,拼的可是全頻譜的素質能力——因此,既要當『專家』,還要當『雜家』。」
雙學位排長的「氣場」理論——
既要有理論的「底氣」,更要有實踐的「硬氣」
休息的時候,戰士們喜歡圍攏在排長唐田周圍,聽他「侃大山」。
唐田和戰士侃的內容五花八門,但主題相對集中——新概念、黑科技、新武器……
雙學士學位、英語專業八級、程序設計師……在戰士們眼中,這位剛到基層任職還不滿兩年的排長,不僅自帶一身光環,還有著讓人佩服的實力。
一次戰機更換尾槳轂,螺釘被擰下後,槳轂卻怎麼也卸不下來。大夥束手無策之際,一直在一旁觀察思索的唐田,在大家疑惑的目光中將螺絲擰回四分之一,然後讓航電師開啟戰機的液壓操縱系統,一踩方向舵,只聽「咣當」一聲,藉助巨大的液壓力,槳轂脫落下來。
目睹此情景,在場的技師個個驚訝又個個佩服。
讓大家驚訝的還有去年部隊野外駐訓時發生的一件事。當時,直升機某零件需緊急更換。但該零件位置特殊,不好拆卸,無計可施的機械師只得準備向塔台報告申請停止飛行。「讓我試試!」只見唐田把扳手弄彎,調整角度,一下子拆除了故障零件……
「有想法更有辦法」的唐田,不僅收穫了喝彩的掌聲,也迎來好奇的目光:在連隊,唐排長的學歷不是最高,專業經驗也不是最豐富,為啥就他總能想到這些招數?
採訪時,記者也拋出這個疑問。這位皮膚黝黑、兩手油污的年輕排長先是靦腆一笑,然後講起了他的軍校經歷——
大學期間,唐田主修機械專業,課餘又選修了航電專業,儲備了紮實的機務維修理論知識。但他始終記著一位老教授的話:「有實踐經驗的『高學歷』幹部,在部隊才能大有作為。」
擁有很多「粉絲」的唐田喜歡和戰友們分享他的「氣場」理論——讓戰士服氣,既要有理論的「底氣」,更要有實踐的「硬氣」。
如今,唐田的「氣場」理論正在被更多的高學歷幹部接受。該旅不少博士、碩士,紛紛走向訓練或保障一線,提升自己實踐的「硬氣」。
讓官兵「浸泡」在科技氛圍中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李海 黎陽
「信息化條件下的空中突擊作戰,不可能依靠單一兵種來完成……」盛夏,每周一期的「空突講壇」,在第75集團軍某旅報告廳內如期舉行。從軍事院校讀研歸來的參謀任傑,就空地聯合訓練展開授課。
「作為旅隊官兵交流學習的重要平台,『空突講壇』是我們點滴培養官兵科技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該旅政委嚴國正說,近年來,他們圍繞國防和科技前沿知識舉辦學術交流與講座,邀請上百位軍內外專家及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官兵代表上台授課。
登台授課的任傑,是該旅今年第15個登台授課的官兵代表。為了這堂課,他足足準備了兩個多月,參考了幾十篇文獻資料。
「複雜天候環境下,什麼時候機降最合適?」「地面火力怎樣與空中力量協同?」授課完畢,任傑點開了旅區域網「科技論壇」鏈接,網頁上已有13條官兵留言,官兵們就他的授課與之深入探討交流。
同任傑留言交流的一名官兵叫劉益鵬,是旅衛生科助理員。不久前,劉益鵬運用自學的心理學知識,成功疏導了3名戰士。劉益鵬在旅「五星評比」中獲評「科技之星」,照片與典型事迹還登上了營區主幹道的燈箱,成了官兵身邊的典型。
「旅隊學習氛圍好,我們可以浸泡其中,緊跟時代步伐學習科技知識,提高科技素養。」劉益鵬說,如今基層連隊閱覽室的桌面上,都貼有各類科技類公眾號的二維碼,只需掃一掃,就能獲得科技前沿知識。此外,旅隊還利用軍營廣播「科普之窗」專欄,跟蹤最新科技成果。正是在這些平台的輔助下,他今年發表了一篇關於旅隊官兵疾病特點分析的論文。
在這個旅,「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實踐」蔚然成風,科學的質疑精神也得到了提倡和鼓勵。一次,為迎接上級考核,各連隊紛紛增加訓練時間。指揮通信連組織體能訓練時,只安排了簡短的熱身活動,訓練後的放鬆運動更是走過場。該連一名戰士提出質疑,要求增加熱身和運動後放鬆的時間,並建議在全連推廣專業運動員的熱身、放鬆動作。後來,這名戰士的建議得到採納。
科技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從思維到習慣,從訓練到日常養成等方方面面進行培育。該旅將官兵科技素養的培養,融入旅隊開展的「互幫、互學、互教」活動。近年來,該旅官兵共自主革新研製了32種訓練器材,訓練傷人數連續3年下降,訓練考核優秀率逐年攀升。
※願軍人堅守的這一路,始終伴著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1.5萬餘名觀眾現場見證「國際軍事比賽-2018」開幕盛典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