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永華《時間與主義》

劉永華《時間與主義》

書名:時間與主義

叢書:新史學文叢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7月

劉永華 著

ISBN:978-7-303-22508-8

定價:59元

我生平喜讀書。專業之外的史學論著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著作,平常也是時有涉獵的。「涉獵」之「獵」,是很有意味的一個詞。如果史學是本行,其他學科就是別人的領地,而踏入別人領地,拿走別人的東西,就相當於德塞都所說的閱讀實踐中的「偷獵」(poaching)行為。在旁人看來,這種「偷獵」也許是不務正業,我自己卻是甘之如飴,有益於開拓視野,轉換思維,提供新概念和新方法。若是論述其他朝代的佳作,還有助於展開跨朝代的關聯和比較,進行貫通性的思考。

——劉永華

關於本書

本書記錄了一位學者的閱讀生活。以主題論,涉及新文化史、歷史人類學與社會文化史者居多;以時間論,收錄了近二十年來作者在海內外報刊、文集、譯著中發表的史論、書評、序言與學術札記,外加若干訪談與未刊稿;以對象論,展示了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時所對應的豐富的閱讀興趣。其文章所涉主題之廣,時間跨度之長,體現了一位學者多年學思歷程之概貌。

關於作者

劉永華,麥吉爾大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明清以降社會文化史、社會經濟史等領域的研究。著有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主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儀式文獻研究》,翻譯《法國史學革命》《馬丁?蓋爾歸來》《文化貿易》等,並擔任《歷史–人類學譯叢》執行主編。

目錄

戴維斯、年鑒派與歷史人類學

娜塔莉·戴維斯在西方史學界為何如此重要(訪談)……3

戴維斯及其《馬丁·蓋爾歸來》(代譯序)……12

赦罪書的詩學與政治……44

「超越年鑒派」……62

歷史學家的人類學與人類學家的歷史學……99

在舊民俗中發現日常生活史……121

歐洲殖民史,從土著的觀點看……132

「我們」印第安人與「你們」美國人……143

社會文化史的多元面向

物:多重面向、日常性與生命史……157

時間與主義……178

強盜、高僧和死者的「契約意識」……190

重利·揚名顯親·中國的資本主義……197

祠堂與資本主義……205

《鄉土中國》:一個基於社會文化史的評論……210

鄉土中國,有多「鄉土」?……240

清代四堡坊刻本的出版史……252

造反故事與閩西土地革命……270

梁肇庭的客家史研究……276

清代廣東「不落家」史料一則……288

閩西四堡的路燈風俗……291

中國宗教儀式研究的新可能

臨水夫人:在小說與儀式之間……299

水利系統、儀式網路與區域史……304

風水,一個社會文化史的詮釋……320

禮儀如何下鄉(訪談)……330

祭文本、禮儀下鄉與意識模型……351

寫在前面

劉永華著《儒家禮儀與中國鄉民:1368—1949年閩西四堡的禮儀變革與社會轉型》(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 Brill, 2013)

這本集子收錄的,是近二十年來我在海內外報刊、文集、譯著中發表的史論、書評、序言與學術札記,外加訪談兩篇和未刊稿兩篇,林林總總,共有二十五篇。現取一篇文章的標題,名之為《時間與主義》,交付出版。

我生平喜讀書。閱讀對象,依照與所從事專業的相關程度,可粗略分為專業書、外專業學術書和「閑書」三大類。它們牽涉到我不同的閱讀興趣,也涉及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我認為這三類書也對應著不同的讀法。

作為史學工作者,平日閱讀最多的,自然是史學專業的書籍,包括歷史文獻和史學論著。在學科劃分愈加專業化的今日,「專業」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嚴格說來,多數歷史學者所說的專業,恐怕指的不再是貫通古今的歷史,而是自己研究的某幾個朝代或是某幾個專題罷了(比如在自我介紹時,我一般自稱明清史學者,有時甚至說主要從事明清社會文化史、社會經濟史研究,那麼範圍當然更窄了)。不過不管範圍大小,這肯定是平日用功最勤的方面。

其次,我對專業之外的史學論著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著作,平常也是時有涉獵的。「涉獵」之「獵」,是很有意味的一個字。如果史學是本行,其他學科就是別人的領地,而踏入別人的領地,拿走別人的東西,就相當於德塞都所說的閱讀實踐中的「偷獵」(poaching)行為。在旁人看來,這種「偷獵」也許是不務正業,我自己卻是甘之如飴。無論如何,這類書籍有益於開闊視野,轉換思維,提供新概念和新方法。若是論述其他朝代的佳作,還有助於展開跨朝代的關聯和比較,進行貫通性的思考。因此,對這類書籍,我一向是很看重的。

《文化貿易: 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劉永華等譯)

最後一類,是我視為「閑書」的讀物,包括小說、隨筆、通俗讀物等。這些是在學習、工作倦怠之暇寓目的書籍,類似於古人通常在「三上」(枕上、廁上、馬上)閱讀的東西。跟旁人可能不盡相同的是,在我的書單中,英文讀物在這類書籍中佔了較重的分量。一次跟王秋桂先生聊到英文閱讀,他說自己每日爭取閱讀六十頁以上的英文,如此方能維持英文不致生疏。儘管做不到每日六十頁的閱讀量,但我很認同王先生的話,故而每日還是堅持讀幾頁英文,這個光榮的任務常常就落到閑書頭上。此外,這也是與家人閱讀生活交匯之處,我給孩子分享的一些讀物,如三聯「閑趣坊」叢書所收美食隨筆、博物類期刊、戶外運動和求生手冊等,幾乎全都屬於這一類。

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我認為需要不同的眼光,乃至需要不同體態的配合。讀前兩類書,需要認真、謹嚴、批評的學者之眼——當然,對第二類書,由於專業關係,總體以借鑒為主,批評為輔。至於第三類書,當然不排斥專業眼光,有時這種眼光或可帶來意外的閱讀愉悅。但若想讓頭腦得到片刻小憩,也大可不必對書中言論較真兒,甚或不妨卸下戒備和挑剔,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讀者,進入書中人物的生活世界,與其同喜同悲。讀前兩類書籍,我的習慣是清理案頭,備好鉛筆,正襟危坐,隨時標註、記錄;而對第三類書,以靠床瀏覽最為相宜,做標記之類大可一概免了。

說起來,這二十年應該讀過千數百本書。除了明清史典籍外,這些年涉獵最多且稍有心得的,應是新文化史、歷史人類學和社會文化史領域的著作。(這三詞所涉主題互有交叉,不過內涵不盡相同。簡單地說,新文化史注重如何借用人類學與文學批評等學科的概念與方法,對歷史上的符號、象徵、儀式等文化現象,特別是普通民眾的文化進行探討;歷史人類學,特別是歷史學本位的歷史人類學,關注的是如何與人類學展開對話,或借用人類學的概念與方法,解讀歷史現象,重構歷史過程;社會文化史則強調社會史與文化史之間如何進行對話與互動,在探討社會進程時注意文化在社會關係建構中的重要性,在探討文化現象時不漠視相關的社會關係與權力結構。)這些論著,有的屬於上文所說的專業書,有的可歸入外專業學術書。之所以在這些領域用力較勤,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學術興趣使然。我近二十年主要從事的是明清社會文化史研究。其二,教學的關係。一直從事社會文化史教學,因此持續關注這些領域的動向。其三,從事這些領域學術經典的譯介。參與北京大學出版社「歷史人類學譯叢」和啟真館「書籍·社會·文化叢書」的策劃,組織和參與幾種論著的漢譯,都為接觸和介紹這些領域的著作提供了機緣。

麥吉爾大學

當然,閱讀是一回事,寫作是另一回事。二十年中,我讀過的閑書,數量一定是很可觀的。但讀閑書,像看電影一樣,雖說會在日記或社交媒體中留下些許評論,但這些文字是極少拿出來公開發表的。如此一來,公開發表的文章,基本上只涉及專業書和外專業學術書了。因此不妨說,這裡收錄的文字所呈現的,只是我作為一個學者的閱讀生活;作為一個普通讀者的我閱讀「閑書」的心理感受和心路歷程,在這本集子里是沒有得到多少體現的。即便如此,在一些同行看來,這本小書談及的主題,可能還是太過蕪雜了。

以所涉主題為依據,我將本書所收文字分為三輯。由於上文提及的原因,這本集子所收文章,以涉及新文化史、歷史人類學與社會文化史者居多。而這些文章又可細分為兩輯,一輯題為「戴維斯、年鑒派與歷史人類學」,另一輯題為「社會文化史的多元面向」。前者重在年鑒派、新文化史與歷史人類學相關經典的介紹和解讀,其中討論戴維斯史學研究的文章就佔了三篇;後者側重呈現社會文化史研究所涉課題的多元面向,舉其要者,大概涉及物質文化、時間範疇、韋伯命題、空間實踐、書籍史、口頭傳說、族群關係與民間習俗等課題。第二輯收錄的幾篇文章,還跟我的明清社會經濟史訓練有關,比如《鄉土中國,有多「鄉土」?》的主要靈感,就來自我對明清戶籍賦役制度史的一貫興趣。而《物:多重面向、日常性與生命史》一文,呈現的是我多年思考如何打通社會經濟史與社會文化史後獲得的點滴心得。第三輯的主題是中國宗教儀式研究,這其實也是社會文化史的重要課題,也是這些年我的主攻領域之一,但因相關文字較多,故特為析出,題為「中國宗教儀式研究的新可能」。這三組文章,雖然說無法呈現我閱讀生活之全貌,卻可以說體現了一個學者這些年學思歷程之大概。

這二十幾篇文章,首次發表於這本小書的,只有三篇,其餘都曾在報刊、文集、網路媒體上發表過。有的首次發表後,還被其他報刊和文集轉載。最早的一篇,是1998年發表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重利·揚名顯親·中國的資本主義》,這份期刊原由中華書局主辦,已停刊十幾年。最近的一篇,是2016年在《讀書》雜誌發表的《鄉土中國,有多「鄉土」?》。前後間隔達十八年,頭一篇文章發表時,自己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後生,如今已接近「知天命」的年紀了。有關刊發情形,都在文章中做了交代,在此就不一一說明了。在收入本書時,我盡量保持這些文章的原貌,沒做大幅的調整和修改,只是訂正了其中的疏漏和錯誤。

閩西四堡

這裡感謝曾刊發拙文的《讀書》《歷史研究》《文匯學人》《東方早報·書評周刊》《人文國際》《民俗研究》《開放時代》《中國學術》《中國人類學評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The China Journal (《中國研究》,澳大利亞)、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美國東方學會學報》,美國)、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等報刊和網路媒體的厚愛,特別是衷心感謝邀請我撰寫書評和評論的學者和編輯朋友們。另外也藉此機會感謝十年前岳秀坤君(時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現就職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邀請我參與主編「歷史人類學譯叢」和部分書籍的翻譯,這套書陸續出版後,得到了一些學界同仁的認可,而這裡收錄的一些文字,則是參與策劃、翻譯的直接結晶。此外,還應感謝饒佳榮君,承蒙他允諾,這裡重印了在澎湃新聞「私家歷史」上發表的兩篇訪談。

最後,本書得以彙編印行,首先應歸功於譚徐鋒君。譚君是資深圖書策劃,承蒙不棄,一直關注我的研究。在他的「慫恿」下,我才拾起信心,把這些年來撰寫的舊文彙編成帙,交由他拿去出版。沒有他的鼓勵,這本小冊子大概是不會有機會跟讀者見面的。另外,江西師範大學的溫海波博士和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岳沁之幫我仔細審讀清樣,訂正了不少錯誤,在此一併致謝。

劉永華

二○一六年歲暮

於廈門上李

新史學文叢

01 「她」字的文化史: 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增訂版)黃興濤 著

02 脈延的人文:歷史中的問題和意義楊國強 著

03鏡像中的歷史孫江 著

04 學問的敬意與溫情張偉然 著

05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 侯旭東 著

06大學是一種生活方式王東傑 著

07 時間與主義劉永華 著(以上已出)

08 重建另一種敘事楊念群 著

09 當代史學新趨勢: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蔣竹山 著

10 追尋生命史余新忠 著

11 長路——鄧小南學術文化隨筆鄧小南 著

12新視野與新歷史李伯重 著

13 福佬與客家之間——龍岩民間社會文化窺探楊國楨 著

14 感覺的記憶秦穎 著

15私密文獻與近代政治馬忠文 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史學1902 的精彩文章:

新史學講座資訊01 | 王奇生:北伐「知青」的代際命運——兼談中國革命史上的五代「知青」
楊國強:「人」為何是歷史研究的核心對象?

TAG:新史學1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