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ROG 槍神 2 遊戲本:新晉窄邊框,也有硬實力

ROG 槍神 2 遊戲本:新晉窄邊框,也有硬實力

在 2017 年底,ROG 發布了 ROG Strix S5 這款遊戲本,同時還針對更細分的市場,推出了兩款遊戲本:魔霸與槍神。它們都基於 ROG Strix S5 做定製化,使之更適合不同類型的玩家。如此的市場策略似乎讓 ROG 嘗到了甜頭,因此在 2018 年更加堅定了這個方向,並且捨去基礎款,直接推出了魔霸 2 代和槍神 2 代。

更新至第二代的槍神與魔霸兩款遊戲本,既帶有理所應當的性能提升,又有聽取玩家意見而做的改進優化,同時價格與一代發布時保持一致,相較於一代更有購入的意義。作為一代槍神遊戲本的使用者,我來為尾巴們分享一下,ROG 槍神 2 到底都有哪些變化。

窄邊框和 AURA 燈效均已加入 ROG 豪華套餐

有了獨立的名號後,槍神二代在外觀上也算是進行了一個大變身,並且響應了玩家們的號召,它總算用上了窄邊框。上、左、右三邊收窄後,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在遊戲中看起來更爽。窄邊框這股風,總算是從輕薄本開始向遊戲本蔓延了,而作為 ROG 旗下首款窄邊框遊戲本,槍神 2 可以說是 ROG 中的一位先鋒了。緊接著可以預計的,就是更高端系列也將迎來窄邊框。

作為 ROG 首款窄邊框遊戲本,槍神 2 的屏幕素質上亦有所升級。與前代同樣 15.6 英寸 1080p 解析度屏幕,除了覆蓋 72% NTSC 色域、144Hz 刷新率之外,還將 GTG 響應時間由 7ms 縮短至 3ms,這樣在遊戲中能提供更流暢的畫面,但 ROG 槍神 2 並沒有搭載 NVIDIA 家的 G-Sync 技術,著實有些遺憾。

僅從肉眼觀察的角度來看,ROG 槍神 2 的屏幕相比槍神一代擁有更高的飽和度及對比度,遊戲中能提供更為靚麗的視覺效果;通過 Spyder Elite 5 的測試數據來看,這塊屏幕達到了 98% sRGB 色域及 76% 的 Adobe RGB 色域,最高亮度達到了 300 尼特,以一塊電競屏來講,素質表現還算不錯,再搭配上剛剛提到的 144Hz 刷新率和 3ms 的響應時間這兩個為遊戲體驗加分的特性,拿來玩遊戲確實非常痛快。

屏幕邊框收窄的同時,外觀的設計語言也有明顯的改變,由一代的帶有些許線條變化,到現在的直角設計,視覺上看 ROG 槍神 2 更加硬朗了。機身整體的寬度也因屏幕邊框的變窄而有所減小,這使得槍神 2 的鍵盤幾乎頂到了兩邊,同時還保留了右側的數字鍵盤區域,對於喜歡數字鍵盤的玩家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了。

說到鍵盤,為 FPS 遊戲而設計的槍神 2 遊戲本把 WASD 這四個常用的鍵盤進行了透明鍵帽的設計,這放在一些廠商口中大概要說是「探索版」鍵盤了吧?說實話,在主張個性設計的遊戲本上,這個透明鍵帽的設計雖然不能給你增加爆頭幾率,但看著確實很酷炫,也多了幾分機械的質感。

與之相對應的,是鍵盤面的迷彩塗層。這次不管是魔霸 2 還是槍神 2,鍵盤面都增加了圖案以彰顯身份。魔霸 2 暫且不說,也不是今天的主題,但槍神 2 遊戲本為了突出它的 FPS 特性,以對角線為界、右上部分增加的這個迷彩塗層,乍看之下其實並不明顯,反而會顯得鍵盤面有些臟,細看才會說「哦,這是一個迷彩圖案啊」。嗯,老實說我感覺還是原來那種類凱芙拉或碳纖維的材質處理會更顯檔次一些。

ROG 槍神 2 相較一代,有三個外觀上的改動。首先在 A 面你可以看到它的 ROG 標誌現在是支持 AURA Sync 燈效了,同時還在鍵盤面底部邊框上也增加了一條 RGB 燈條;其次是 B 面屏幕底部留有一個較大的梯形開口,此處是散熱系統的出風口,有利於內部的熱風毫無阻隔地排出;最後是 D 面的快拆區域,前代是能夠拆開一個小口進行內存的更換的,在 ROG 槍神 2 上則取消了。

定位上,ROG 槍神 2 屬於主打性能與價格的一款遊戲本,因此在外殼上並沒有選擇更高端的金屬材質。同時,它也沒有對機身尺寸進行控制,2.4kg 的重量以及 26.1mm 的厚度在眾多遊戲本中雖已足夠輕巧,但仍比一般的輕薄遊戲本要厚實一些,不知道實際的性能釋放表現如何呢?

加強了散熱系統,該有的性能都給你

不管是遊戲本還是輕薄本,隨著性能的提升,散熱總會成為一個致命的絆腳石。輕薄本可能還好,畢竟它需要權衡性能與續航等多方面的問題,哪怕是稍微犧牲一些性能,也是可以接受的;而遊戲本就是為了遊戲而生,一旦性能發揮不好、遊戲效果大打折扣,那就真的是花錢買罪受,這也是許多玩家特別看重遊戲本性能釋放表現的原因。

為了壓制住八代酷睿 i7-8750H 及 NVIDIA GTX1070 的巨大功耗(主要是前者),ROG 槍神 2 加強了散熱系統,並命名為 HyperCool Pro 散熱系統,它主要的特點是:

1、給 GPU 和 CPU 區域增加了面積更大的均熱板。簡單地說是給 GPU 及 CPU 上的熱量一個面積更大的臨時載體,使熱量不會聚集在兩個晶元上。同時這個均熱板更大的散熱面積也利於風扇更快地將熱量帶走。

2、新的 12V 散熱風扇增加了扇葉數,使氣流量增加約 42.5%。換言之就是散熱系統的通風效率更高了,熱量不會淤積於機身內部。

3、當然,還有更薄的散熱片設計、散熱系統的防塵設計、剛剛提到 B 面的梯形開口,等等。

這些散熱系統上的改進,對於 ROG 槍神 2 來說十分重要。一方面,八代酷睿標壓處理器的性能確實比前代更強,但也帶來更大的功耗;另一方面,窄邊框的設計也讓機身內部空間進一步縮小。那麼實際表現是否真的感人?

通過幾項性能測試軟體,我大概了解了 ROG 槍神 2 遊戲本的性能發揮。在眾多搭載八代酷睿標壓處理器的遊戲本中,它的表現符合我對它的期待,屬於正常發揮的範疇,酷睿 i7-8750H 處理器的滿載功率在 45W 左右,同時頻率上也保持在 6 核 3.9GHz 的水平。

那麼顯卡的性能表現如何呢?尾巴們應該還記得,距離 NVIDIA 發布 GTX 10 系遊戲顯卡,已經有 2 年了,這期間 NVIDIA 專註於 Max-Q 理念的開發,給我們帶來諸多 2kg 重、18.9mm 薄的輕薄遊戲本,也為遊戲本領域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但對於傳統遊戲本來說,他們往往擁有更強的散熱系統,從而得以讓硬體的性能發揮得更加完全。ROG 槍神 2 介乎兩者之間,一方面它的重量並不算可怕,另一方面性能釋放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來到遊戲實測中,這次依舊會選擇《守望先鋒》、《絕地求生:大逃殺》以及《戰地 1》來進行測試。

《守望先鋒》

特效最高,渲染倍數 100%。平均幀數 130 幀;

特效極高,渲染倍數 100%,平均幀數 144 幀。

《守望先鋒》中的表現還算合理,這款發售已經 2 年的遊戲依舊有著不錯的畫面效果,同時它對顯卡的寬容度較高,哪怕是入門級的 GTX 10 系顯卡也能在降低特效後較為流暢地玩耍。當然,對於測試中的這兩檔畫質,還是需要依靠高端的顯卡。

《絕地求生:大逃殺》

特效超高,屏幕比例 100,平均幀數 91 幀;

特效高,屏幕比例 100,平均幀數 107 幀;

特效中,屏幕比例 100,平均幀數 125 幀。

即便是風頭已過,這款吃雞遊戲對硬體的要求還是很高,除非對畫質選項進行一定程度的自定義,不然即便是中等畫質,ROG 槍神 2 也仍然無法突破 144 幀的平均幀數。

《戰地 1》

相比之下,《戰地 1》的畫質與硬體需求就比較能對得上號了。倘若你只喜歡玩它的單機模式,那麼平均幀數 100 幀的最高畫質是你的首選;如果你主玩它的聯網對戰模式(事實上這更加好玩),為了保證更高的幀數,中等畫質是我比較推薦的。

最高畫質,100% 渲染倍數,平均幀數 103;

次高畫質,100% 渲染倍數,平均幀數 116;

中等畫質,100% 渲染倍數,平均幀數 137。

可以發現,要想遊戲幀數達到 144 幀以上,GTX1070 級別的 GPU 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能明顯感覺到 GTX1070 對於性能、功耗和散熱之間的平衡比較優秀。對於注重遊戲體驗的玩家來說,GTX1060 僅能保證大多數遊戲在 1080p 解析度下達到 60 幀以上,卻無法滿足更高的幀數需求;而 GTX1080 對散熱系統的要求又太高,同時價格也偏高,因此居中的 GTX1070 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另一方面,酷睿 i7-8750H 處理器的搭載,使之在遊戲之外的重度應用中也能有更好的性能表現,特別是那些依賴多核心、多線程的應用。至於散熱,ROG 槍神 2 遊戲本對鍵盤面的發熱控制得比較好,即便是在 CPU 滿載或遊戲中,手指所及的區域也只是溫熱的。通過紅外線測溫槍去對鍵盤面的溫度進行檢測,發現溫度最高的地方在右上角靠近電源鍵的位置,溫度為 48 攝氏度;鍵盤面最高溫度在 J、K、L 這三個按鍵周圍,溫度為 42 攝氏度。

當然,ROG 槍神 2 也有幾點讓我比較可惜,比如 USB-C 介面取消了對雷電 3 協議的支持,屏幕不再搭載 G-Sync 技術,同時 USB-A 3.0 介面也比前代少了一個。

誰會選擇 ROG 槍神 2 遊戲本?

ROG 槍神 2 與魔霸 2 的定價均卡在了 15000 元上下,因此毫無疑問的是,再加上有 ROG 的身份在裡面,毫無疑問它所面對的還是預算比較富裕的玩家,我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高考結束、準備上大學的學生。大學生活,偶爾在宿舍里與舍友或者同學來一把酣暢淋漓遊戲,豈不快哉?

2、家裡放不下台式主機的 PC 玩家。這類玩家需要一個整合的解決方案,沒有空間放下單獨的顯示器、鍵盤、音箱和龐大的主機機箱,那這類集成度較高的遊戲本就非常他們。

3、有移動重度辦公需求的視頻工作者、工程師。能夠帶出門之餘,他們還要足夠強大的性能才能支撐起工作的需求,提高工作的效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最新數據:Windows 10 市場份額已達 47.25%
作出一張讓自己都羨慕的雙曝片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