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訪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天津:環境人類學的中國實踐

訪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天津:環境人類學的中國實踐

日前,美國北美商務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了學術專著《中國環境人類學》(China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英文版,該書由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天津、汕頭大學商學院教授田廣與北方民族大學副教授馬建福共同撰寫。該書核心內容是在當下的中國,如何達到人與環境協調一致,發展人類生態文明。為此,記者專門採訪了該書作者王天津教授,為預期讀者的閱讀、思考提供信息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網:環境人類學之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指導意義是什麼?

王天津:《中國環境人類學》(China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是一本基於中國環境人類學現實的專著,探討人與環境之關係問題。我們在書中闡述了維護良好的環境狀況以支持社會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政策、方法與時效,也闡述了改善醫療衛生環境與豐富綠色食品供給進而服務城鄉居民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具體途徑。該書講述了中華民族古代與現代開發資源、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的不少實例。最終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推進人與環境協調一致,使社會生產增長,民眾生活環境優美。

環境人類學的概念雖然是「舶來品」,但是,在表達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中國在數千年前就用文字表意了。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記憶名錄》,它們是中國古代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出現於距今3600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有個會意字,上面是個四角為圓弧的方框「」圖形,下面是一個類似於現代漢字「大」的人形,這就是現代漢字的「天」。東漢時期古文經學大師許慎撰寫了傑作《說文解字》,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別聲讀的字典。該書對「天」字分析的原文為:「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清代知名學者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表述:「顚也。凡言元始也…顚者,人之頂也。」 「天顚不可倒言之。」一個中華民族創造的「天」字,已經將人與自然的原本關係表達清楚。

先秦諸子百家更是豐富了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提出了系統的理論。例如,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他精闢地闡述了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認為萬事萬物均須遵循「自然規律」。儒家學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不表明,人們生產、做事,必須敬畏大自然,萬萬不可掠奪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否則必定走向反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明確舉例、警示那樣做的後果。恩格斯則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自然辯證法》)。

系統性的、包含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內容的環境人類學,較早出現於現代工業化社會。然而,無論是中國樸素的自然觀念,還是中外先賢與導師的指導,均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效益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形成惠及人類的福利。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具體地保護祖國大地上的森林、草地環境,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能否談談環境經濟學學科在我國的發展實踐?

王天津:教學、科研實踐使我深刻感受到,融合民族與環境因素,思考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非常必要。例如,我多次帶學生前往青藏高原,進行環境人類學的研究。高原農牧區建設對保護青藏高原森林、草地意義重大。西藏自治區因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形成保護西藏生態環境的長效功能。在2006-2015年期間,西藏自治區累計落實中央財政生態補償資金超過145億元,廣大農牧民保護雪域家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增強。截止2016年,西藏全區森林覆蓋率已達11.98%,森林面積1471.56萬公頃。西藏已經創造了人均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天然林蓄積等5項指標全國第一。西藏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處,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22個,濕地保護區面積達430.80萬公頃,藏羚羊、野氂牛、黑頸鶴等125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和1200個西藏特有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江河湖泊水質優良,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是除南極和北極之外,地球上最潔凈的地區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網:環境人類學的發展歷程如何?

王天津:最初,工業化國家學術界出現的是生態人類學。例如,拉柏波特(1926-1997),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人類學教授,曾經擔任美國人類學協會主席(1987-89)。他第一次成功的將生態科學與當時在人類學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功能主義融合在一起。生態人類學在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高校傳播。1977年,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人類學系主任,教授唐納德·哈迪斯蒂編輯出版了第一本專業的教科書《生態人類學》。

環境人類學在工業化國家中的發展是變化的、多樣性的。以美國為例,20世紀60年代,工業廢物污染、石油泄漏危機等成了影響美國環境的一大社會問題。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撰寫《寂靜的春天》,該書揭露了劣質農藥污染美國鄉村耕地原野的嚴重問題,描述了人類因為土地污染而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這本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對生態變化的關注。

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首屆「人類環境大會」,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此後,全球環境保護事業大規模開展起來。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通過了著名的《氣候邊化框架公約》等強制力約束性的國際文獻。世界各國從此進入減少碳排放、降低危害性極大的全球變暖的歷史時期。此後,環境人類學在工業化國家和其他國家的教育、工業、政府、外交領域越來越多地出現。

2015年12月12日,著名的《巴黎協定》是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這是指導2020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總綱領。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攜手應對以氣候變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環境挑戰。儘管在2017年6月1日,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但是保護環境依然是美國很多州政府、人民與全世界各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網:對環境人類學的研究與學習者有哪些建議?

王天津:人類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社會科學,而應用人類學的發展潛力更是非常巨大的。環境人類學其實就是應用人類學的一門分支。教學科研實踐顯示,熱心學習環境人類學課程的國內外學生人數在明顯增加。中華民族始終重視生產建設、環境保護、身體健康協調一致,同樣重視學習他國相關經驗。我從自身實踐出發,期望年輕學子、實際工作者們在學習、工作中繼續努力。

第一,認真學習和多方面繼承,所有中外前輩保護環境、發展生產的理念與方法。人民群眾創造了新的歷史。虛心學習,方可進步。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創新,深度發掘,研究與處理各種涉及到環境事物的問題,時刻思考如何為國家改善生態作貢獻。

第三,開闊視野,關注世界環境保護大事進程,為《巴黎協議》執行出一份力。在學校要通過學術途徑,畢業後要用實際的努力工作,讓我們這個藍色的星球永遠是人類美麗的家園。

原標題:環境人類學的中國實踐——專訪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天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蔡昉出席「龍江振興發展論壇」並作主旨報告
張國祚詩祭國殤:紀念七七思國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