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行醫路上,他們的喜悅與困惑,你是否也曾遇到過?

行醫路上,他們的喜悅與困惑,你是否也曾遇到過?

在首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本報記者採訪了不同地域、學科、層級的醫務工作者,了解他們的收穫與困惑,傾聽他們的心聲與暢想。

他們的喜悅與困惑,你是否也曾遇到?

本篇文章約4000字,大概需要8分鐘閱讀時間,面對醫生們動輒二三十年工作經歷的高度總結,小編的任何刪減都很困難。

傾聽 1 · 「醫生需要一錘定音的勇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位於祖國的西北邊陲,民風淳樸,百姓認為醫院是神聖的地方。

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二科主任張延林在這裡工作了25年。張延林記得,幾年前,有個15歲的中學生,被水果刀刺破腹主動脈,造成嚴重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

「一般這種大出血患者撐不到醫院就沒命了,所幸這個孩子送來時還有血壓、脈搏。但是因為沒有家人在場,意味著無法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早一秒手術就多一分生的希望,重症醫學科和血管外科的醫務人員共同決定馬上救人。經過及時有效的搶救,已經失血3000多毫升的中學生終於轉危為安。」張延林的語氣里滿是欣喜。

「如果因為沒有家屬簽字而沒有及時手術,導致孩子死在手術台上,對我們將是巨大的打擊。出了問題也可能會『吃官司』,但在醫生心裡,生命永遠高於一切。」 張延林說,況且,這裡執業環境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我們願意冒險一試。能從死神手裡搶回生命,是作為醫生的驕傲和欣慰。

在張延林看來,醫生在決策時,需要經驗積澱,更需要一錘定音的勇氣。

「應該鼓勵醫生敢於出手救人,給醫生探索的空間,患者將是最大的獲益者。這是醫生的心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超聲科副主任醫師劉勇說。

劉勇告訴記者,在他報考大學時,填報的所有志願都和醫學專業相關,後來也如願以償。「在任何國家,醫生的工作都是相對艱辛的,年輕醫生和醫學生們應有思想準備,要具備沉穩的性格、一定的奉獻精神,願意常常去關心和溫暖他人。

「我的孩子覺得爸爸工作很辛苦,沒有太多時間陪他。但他更會驕傲地告訴同學,他的爸爸是醫生。」說到這,劉勇眼神里透露著驕傲。

傾聽2 · 「最觸動內心的是信任」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李曉惠從醫26年里,遇到過太多急危重症病例。

今年6月26日,李曉惠突然接到會診請求,急診科剛剛收治一名懷疑暴發性心肌炎的患兒。患兒的暴發性心肌炎很快得到明確診斷。

首兒所立即啟動危重病人搶救預案。在臨時起搏器的作用下,患兒逐漸恢復了組織灌注,口唇逐漸紅潤,肢端漸漸轉暖。

然而,對於暴發性心肌炎患兒,安裝臨時起搏器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心血管內科病房裡,醫護人員每4小時評估一次病情變化,實時動態監測,及時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終於,9天後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都在逐步恢復。

「在這個過程中,最觸動醫生內心的,是患者家屬對醫生的信任。所以當我覺得辛苦、疲倦時經常會反問自己,別人的生命之託自己是不是能承受得起? 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進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給每一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李曉惠說。

在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何曉春看來,婦產科是給人帶來希望和幸福的科室。

一次,一位孕婦正常分娩後,沒有徵兆地突然出現羊水栓塞,剛下手術的何曉春立刻衝進手術室持續搶救了十幾個小時,產婦脫離危險已是第二天凌晨1時。何曉春疲憊至極地回到家,剛剛準備躺一會兒,電話又響了:「病人又開始出血了,你趕快來吧!」何曉春冒著大雨沖回醫院,經過兩天兩夜的搶救,病人終於轉危為安。

「醫生干久了,每到年底,想想這一年自己又迎接了那麼多新生命,成功搶救了那麼多患者,就覺得特別欣慰。」何曉春說。

傾聽3 · 「他們滿意了,我們就開心」

北京市丰台區南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主任劉繼霞執業生涯中最難忘、最感動的記憶大多來自患者。

「有一位離休老幹部,他家離二級醫院並不遠,但他每次只找我看病。」劉繼霞的臉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老人告訴我,因為社區醫院更方便、更體貼、更了解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情變化的根源,每次用藥都能很快緩解病情,這讓我收穫了很多患者的信任和依賴,深深感受到醫生這份職業的神聖使命感。」

對此,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游望也深有同感。「社區醫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不斷創新探索,找到居民最想要的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比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每個地區居民的健康檔案信息,找到當地居民的共性問題,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提供個性化的健康促進服務。

北京市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劉碩從事的是口腔保健工作。

「我的工作並不尖端,主要是給老人補補牙、洗洗牙,講講口腔健康知識。我們到幼兒園給孩子們做窩溝封閉、氟化泡沫,幫孩子預防齲齒,告訴孩子們正確的刷牙方法。即便很基礎,但是需要耐心和專業。尤其對老人更要有耐心,一個問題講6遍~7遍,專業名詞要通俗易懂,他們滿意了,我們就開心。我們是醫學科普非常重要的力量。」劉碩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

傾聽4 · 「要為青年大夫留下些什麼」

「我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不僅是為了完成當前的醫療任務,更要不懈努力地做好傳承,把前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傳遞到下一代醫生手中。這樣,才能讓青年醫生有更高的起點、更豐富的資源,有機會與全球醫學精英去競爭,去建設全球最好的醫學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血栓中心主任荊志成這樣講述他對醫學傳承和臨床科研的理解。

阜外醫院創始人吳英愷在60歲時,自費印刷《高血壓防治手冊》,在阜成門外大街上向路人發放。當被年輕醫生問及為何這樣做時,吳老說:「我即便每天做手術,做一輩子,能救的患者數量也有限,但如果摸清了中國高血壓規律,以預防為主,從源頭防治,便能使成千上萬的人不再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尿毒症。」

程顯聲是第二代阜外人,他曾經在冬天帶著一批年輕醫生穿著棉大衣在東北農村挨家挨戶宣講肺心病防治知識。程老說:「就像鄧稼先到西北研究原子彈一樣,有很多無名無利的事情,總要有人去做。」

「我們無比幸運地繼承了前輩留下的精神和文化遺產,就要最大程度為未來醫學發展打下基礎,要為20年、30年後的青年大夫留下些什麼。」荊志成說。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鄧詩武在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去進修、研讀專業書籍、舉辦繼教項目。他帶領的12位醫生和6名心電醫師組成的心血管內科團隊在縣域內率先開展了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等核心關鍵技術。如今,這個團隊又開始了「十三五」重大專項H型高血壓的規範化治療科研項目,以及胸痛中心和區域心電中心的建設。

談到未來,鄧詩武充滿了信心:「醫院有了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後,我們開始嘗試心臟介入技術,讓這些先進技術在基層發揮應有的作用。」

傾聽5 · 「我們從事的是最光榮的事業」

山東省威海市中醫院康復科康復醫師阮世琪今年7月來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神經內科進修。這是她的第四次進修學習。「在大醫院見到的病例比基層多得多,比如自身免疫性腦炎、皮質基底節變性等,以前極少遇到。對一些疾病也有了新的認識」阮世琪細數著她此次的學習成果。

「我能做的,就是多看書、多實踐,積累臨床經驗,回饋患者。」阮世琪說,每次進修結束,她都會總結經驗,回到基層,把學到的經驗分享給同事們。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是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之一。

「年輕醫生的培養,除了專業技能的培訓,近年來醫學人文教育逐漸被提到重要位置。」李曉惠告訴記者,作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指導教師,她在住院醫師的帶教過程中,格外注重人文關懷教育。結合實踐,教導住院醫師遇到問題首先站在患兒家屬的角度考慮,傳授溝通技巧。李曉惠認為,醫學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階段應該在臨床教學,並貫穿於醫學教育整個過程。

最近時值暑假,沈洪帶領來自北京、山東、遼寧等地的數十名醫學生,開啟了「公益醫學實踐與創新創業訓練營」。他開設講座,告訴學生們人工智慧可能為醫學帶來的變革;指導醫學生參加構建智能醫療平台資料庫的工作,觀摩智臨床路徑數據管理平台……「我們從事的是最光榮最偉大的事業。『救死扶傷,大醫精誠』更是我們所有醫護人員畢生追求的信念。」 沈洪堅定地說。

來到西藏能幹什麼,走的時候又能留下什麼,是董伯岩最關心的。4年前,董伯岩發現昌都地區人民醫院有幾台呼吸機,由於缺乏使用經驗,長期閑置,於是便利用這些設備帶著當地醫護組建了昌都地區第一個重症監護室。同時,他還組織援藏醫生為當地醫護講課培訓,組織昌都地區首次大型無償獻血宣傳活動,利用互聯網遠程技術提高邊遠地區的救治能力,從理念到實踐,一步一步探索完成。

「一次援藏,終生難忘。」董伯岩說,援藏是一名醫生神聖的使命,讓自己有了一次難得的檢驗和鍛煉機會,使生命得到升華。

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沈洪教授的另一個身份是白求恩公益基金會智慧醫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該專業委員會主要從事智能疾病診斷平台的研發工作。「基於臨床專家豐富經驗開發的人工智慧技術平台,可以有效彌補基層醫生經驗不足、基礎知識水平較低的現狀,幫助實現分級診療,並能建立動態疾病健康大數據。」沈洪說。

井岡山市神山村村醫張永忠在掌握智能診療技術和方法後,深有感觸地說:「智能技術解決了我過去不敢觸碰的難題,也使我隨時可以得到大醫院專家的指導,山民不出村就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文/本記者 甘貝貝 王瀟雨 實習記者 王倩 通訊員 蔡芳芳 張旭)

GIF

編輯製作:夏海波

健康報小編

歡迎留言,說說你的行醫路上的喜悅與困惑。

覺得文章不錯,請分享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醫生頻道 的精彩文章:

證候類中藥新葯研究有望實現「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
打造基因編輯的「剎車系統」

TAG:健康報醫生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