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放軍為何一直沒有解放金門島?關鍵轉折點就是這場炮戰

解放軍為何一直沒有解放金門島?關鍵轉折點就是這場炮戰

提起金門(主要指大金門島),熟悉中國現當代史的網友可能會有一些心痛,因為這個面積僅134平方公里的小島,實在是寄託了太多的歷史恩怨,綿延至今,餘波未息。

1949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挾漳廈戰役大勝之餘威,組織3個建制步兵團實施攻島作戰,意圖解放福建沿海重鎮金門島。但因敵情不明、缺乏經驗、決策失誤、渡船不足、敵眾我寡、後援不濟等短板,攻島部隊雖浴血奮戰三晝夜,仍最終失利,鑄成了一段歷史遺恨。據《第三野戰軍戰史》記載:進攻金門島的戰鬥,共斃傷國民黨軍9000餘人,但登島部隊共3個多團9086人(內有船工、民夫等350人)大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這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一次重大損失。

金門戰鬥失利後,解放軍高層痛定思痛,吸取教訓,慎重決策,積極準備,以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為主力,於1950年3月至5月實施渡海作戰,一舉解放中國第二大島海南島,極大震撼了風雨飄搖的台島蔣(介石)方。此後,50萬解放軍部隊枕戈待旦,加緊訓練,準備擇機渡海攻台,最終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然而,眾所周知1950年6月朝戰爆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介入台海,攻台戰役被迫擱淺。

雖然直接攻台的條件不足,但隨著其後數年之建設,我海空軍力量已有長足發展,利用美軍劃定干涉範圍的猶豫心態,先後組織部隊實施渡海作戰,解放了東南沿海的大量島嶼,逐漸將國民黨殘軍的控制範圍壓縮到台澎金馬地區。

對於金門失利之痛,解放軍高層一直銘刻於心。朝戰結束後,陳毅任司令員的華東軍區和粟裕掌舵的總參謀部經過多方籌劃,向中央軍委建議,由北向南逐步攻島的時間太長,不如從中間直取金門,攔腰一擊,一舉震撼敵人的台海防線。毛澤東、彭德懷等軍委首長從戰略上進行考量後,批准了攻打金門的作戰計劃,並指示華東軍區積極準備。

說打金門容易,但如何打卻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上次金門戰鬥失利後,國民黨軍多次向金門增兵,至1953年底已逾5萬多人,在島上構建了大量永備工事,並有海空軍助戰。為不重蹈一戰金門的覆轍,我軍必須搞好戰場建設,動用海空軍實現對金門周邊海域的遮斷,配合陸軍登島作戰。但福建沿海基礎建設很差,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海空軍行動,必須抓緊時間修建鐵路、機場、港口、炮兵陣地、物資倉庫等必備設施。這就牽動巨大,曠日持久了。加上為形成兵力優勢,需要集結15萬左右的攻島部隊,要準備700艘登陸艇,加上其他戰場建設需要,耗費資金甚巨,亟待國家專項撥款。看到華東軍區上報的所需戰費數字後,毛澤東、彭德懷等軍委首長猶豫了。國家正在恢復建設,到處資金吃緊,錢要用到刀刃上。攻金雖然從戰略上可取,但耗費太多,準備時間太長,而且真打起來卻無十分把握(主要顧慮美軍可能參戰),並不是眼下的急務。他們經過再次運籌,指示華東軍區將攻金的準備工作暫停。

為力求戰則必勝,中央軍委決定採取穩紮穩打戰略,每次選定一個最小最弱的敵占島嶼攻擊,積少成多,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據此方針積極準備,海空軍配合,連續作戰,至1955年初全部解放了浙東沿海敵占島嶼。此後,作戰重點轉向福建沿海。

1955年3月,所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生效,美國加強了對蔣方的支援,並在外交上敵視新中國,聲明為保衛台海「將進行戰鬥」。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金門這個小島成為了兩岸軍事對峙的最前沿,直到有一天而舉世聞名。

到了1958年夏天,伊拉克爆發革命。為制止連鎖反應,美國立即派軍隊在黎巴嫩登陸,英軍也入侵約旦,中東地區局勢極度緊張。中國奉行的是支持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革命外交戰略,因此在國內掀起了大規模聲援浪潮,先後有2000多個城鎮的6400萬人參加遊行。在此形勢下,蔣方宣布台澎金馬三軍進入特別戒備狀態,同時加緊軍事演習和空中偵察,擺出反攻大陸的姿態。其中防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增加到8萬餘人,配備75毫米以上火炮380門、輕型戰車與自行火炮106輛,並有力量較強的海空軍輔助防禦。

在北京的毛澤東洞悉世界局勢,從既有的革命戰略出發,決定將台海問題與支持中東人民鬥爭結合起來,互相策援,使美國四處緊張,首尾失據,從而在戰略上減輕中東人民的壓力,並摸一下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底牌。據此,毛澤東決定在金門、馬祖一帶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對於具體方案,他要求國防部和總參謀部進行研究。

國防部長彭德懷、總參謀長粟裕在北京主持召開作戰會議,研究討論了在金門、馬祖一帶實施軍事行動的方案。到底是渡海登陸,還是空軍轟炸,或僅限於炮擊,提出了多種方案,進行了反覆比較衡量。最後,以炮擊為主的意見佔據了上風。上報毛澤東後,卻遲遲沒有得到批複。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有「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擺在那裡,我軍真要對金門動手,便要提防美軍可能的干涉,決心當然不是那麼容易下。

在此期間,軍委已緊急調動海空軍和炮兵入閩,積極進行作戰準備。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組建了福州軍區廈門前線指揮部,任命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福州軍區政委葉飛為前線指揮部指揮。當年葉飛正是解放軍第十兵團司令員,金門一戰失利,猶自痛心疾首,此次挂帥復仇,既可一償夙願,也是中央對他的關懷。

8月17日,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這就是著名的「大躍進」會議),研究和制定國民經濟計劃。毛澤東挾躍進東風的激勵,下定決心,於8月18日作出炮擊金門的指示。20日,強調集中力量,只打金門,把它封鎖起來。21日,決定炮擊行動於23日17時30分發起。22日,最後批准了炮擊金門的作戰方案。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福建前線解放軍多個炮兵群的400餘門火炮突然齊轟金門,2個多小時落彈3萬餘發,斃傷國民黨軍600餘人(包括擊斃金門防衛部3名副司令趙家驤、吉星文、章傑,擊傷蔣方「防長」俞大維),擊傷一艘運輸艦,毀壞島內大量設施及癱瘓通信聯絡,沉重打擊了敵人,也從此拉開了綿延近21年的兩岸炮戰序幕。

在8.23炮擊金門之前,中央軍委的考慮一直是伺機實施渡海作戰,解放金門、馬祖,進一步孤立台澎之敵。從金門炮戰開始,政治因素急劇上升,軍事鬥爭轉為配合政治鬥爭。根據毛澤東的設想,為挫敗美國企圖使兩岸「劃峽而治」的圖謀,就要以金門為絞索牽住蔣方,文仗武仗並施,「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只打蔣,不打美,只打金,不打台,將軍事目標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種新的形勢下,要避免與蔣方脫離實際接觸,因此推遲解放金門、馬祖已成為戰略需要。不謀而合的是,蔣介石也堅決反對「劃峽而治」,一直叫嚷著要「反攻」。金門打起來,正好助力其頂住美國的壓力,借口「以更堅強的反擊對付武力的進攻」,將金門炮戰延續下去,使之成為了維繫兩岸血脈的重要紐帶。

行文至此,結論已經呼之欲出了:至今未能解放金門,雖然遺憾,卻並不是壞事。在最危險的關頭,能將寶島留在中華民族的懷抱中,以待後來人用大智慧去完成統一偉業,這個代價值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對越反擊戰,軍委首長是怎樣評價人民解放軍的
對越反擊戰,搜山戰鬥消滅越軍35人解放軍只輕傷3人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