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日一題】時間是個常數,但也是個變數。勤奮的人無窮多,懶惰的人無窮少。

【每日一題】時間是個常數,但也是個變數。勤奮的人無窮多,懶惰的人無窮少。

原標題:【每日一題】時間是個常數,但也是個變數。勤奮的人無窮多,懶惰的人無窮少。


每日一題重新上線,刷題打卡的孩子們,你們每天有任務咯


高中駛向大學的巨輪起航了,小可愛們,你們準備好船票了嗎?這每天一點點的學習就是為你們自己「賺取」分數,拿到更遠彼岸「船票」的最好方法,小編作為擺渡人也希望送大家到達目標大學的彼岸。


來,留下大名告訴小編,你想上岸的大學是哪所,小編送你票


船票展示




出發地


華南師範


2018


08


22


888.8


穌虞

穌虞同學的船票


思南中學


出發地


北師大


2018


08


22


888.8


楊准


楊准同學的船票

出發地


上海大學


靠岸渡口


2018


08


22


888.8


yerfairy


yerfairy同學的船票


這場戰爭註定單槍匹馬,你們除了自渡其他人愛莫能助,千萬不要說「現在已經晚了」,請記住,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晚的是從來都不敢開始,堅持很重要,堅持到最後你就贏了。

每日一題


【第三十三道】


農曆/ 戊戌年七月十二


選擇題:


瓊斯的研究結果表明,1700年英國一英畝地能養活0.18人,一個農業生產者可養活1.7人。到1800年,一英畝地能養活0.26人,一個從事農業的人可養活2.5人。一個世紀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7%。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


A.圈地運動帶來的農業革命


B.拖拉機等農業機械的使用


C.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性


D.工業的需求促進農業發展


【解析】選A。根據材料中的時間是1700年到1800年的英國,因此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主要得益於圈地運動的推行帶動了農業的革命,故A正確;材料中並非是因為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故B錯誤;材料反映的是1700年到1800年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性,故C錯誤;英國的農業發展推動了工業發展,故D錯誤.

非選擇題:


閱讀下面材料,並回答問題。


「西方」「東洋」這些名稱在中國歷史地理學上都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稱的演變

時期

名稱

主要範圍

漢朝

西域

泛指玉門關陽關以西廣大地區,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圍地區

東漢

西域

所載範圍包括東羅馬帝國,印度,波斯等國

唐朝

西域

涵蓋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馬來半島和印尼蘇門答臘周圍海域

明代

西洋

東南亞西亞東非或印度洋周圍國家

西方

歐洲國家

晚清

西方、西洋

專指歐洲國家

二戰後

西方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

材料二「東洋」名稱來源宋代,是古代中國人原創的地理名詞。「東洋」原指中國沿海,外延是東海以遠、朝鮮半島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島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概念,「東洋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但近代以後,「東洋」詞義卻發生了急劇變化。日本歷史學家重新詮釋了「東洋史」,「東洋史」中的主角不僅由中國變成日本,甚至就連「東洋」之名,亦被日本獨享。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人對「西方」認識的變化並分析原因。


(2)二戰後的「西方」與晚清的「西方」內涵有何不同?二戰後的「西方」國家有何共同特點?


(3)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東洋易主」的原因。


【解析】


試題分析:


(1)第一小問變化,通過材料可以看出變化主要體現在名稱上從「西域」向「西洋」「西方」變化;範圍區域上從陸路交通到達的範圍發展到海洋交通到達的範圍。第二小問原因,從表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前對西域的認識只有陸路原因在於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後絲綢之路不斷向西擴展,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廣大地區統稱之為西域;唐朝以後開始出現海路的原因主要在於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航海技術進步使海上絲綢之路興起,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來往日益增多,這些區域通稱之為西洋;明代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往來增多所以稱歐洲國家為西方。


(2)第一小問內涵,晚清時期的「西方」指地理上的歐洲國家;而二戰後的「西方」指向了政治上的資本主義世界。所以東方的日本也成為西方國家。第二小問共同特點可以歸納為:在經濟上以私有製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上分權制衡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文化上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崇尚普世價值等。總體上看都屬於資本主義發達國家。


(3)近代「東洋易主」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文化輻射能力的減弱。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落,使中國東方文明中心的地位動搖;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快速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工業強國;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等亞洲國家留學生留學日本,從日本引進近代西方文明,使日本成為東亞文明中心;日本企圖取代中國,一統亞太,稱霸東方;而且日本從地理上來看處於中國之東面,中國逐漸接受日本史學界的觀點,稱日本為「東洋」。

點睛:本題通過對西方概念的演變以及東洋稱號的易主比較,考查學生比較分析能力。在閱讀材料時要結合中國的對外發展史史實去分析,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途徑。而近代國力衰退是中國傳統觀念受到巨大衝擊,甚至於東洋稱號的易主。


【答案】


(1)「西域」向「西洋」「西方」變化,從陸路交通到達的範圍發展到海洋交通到達的範圍。原因:唐朝以前,中國對外商貿文化往來以陸路交通為主,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形成,玉門關陽關以西廣大地區包括東羅馬帝國,印度,波斯等地,泛稱西域。唐朝以來,經濟重心南移,科技進步,海路交通發展,海上陶瓷之路興起,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洋周圍國家商貿繁榮,印度洋一帶國家泛稱西洋。新航路開闢之後,中國與歐洲國家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歐洲國家泛稱西方。


(2)晚清的「西方」是政治意義上的歐洲國家,二戰後的「西方」是文化意義上的「歐美國家」(西方國家)共同特點:經濟上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政治上分權制衡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文化上:信仰基督教,保護私有產權,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崇尚普世價值等


(3)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文明衰落,中國東方文明中心地位動搖:日本明治維新,快速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工業強國;甲午戰爭之後,中國等亞洲國家留學生留學日本,從日本引進近代西方文明,日本成為東亞文明中心;日本野心勃勃,企圖取代中國,一統亞太,稱霸東方;日本地理位置在中國之東,中國接受日本史學界的觀點,稱日本為「東洋」。


|標籤:每日一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題】惟願來年六月,不負所期!行動從打卡開始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識點總結!收藏看

TAG:高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