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21課:佛陀真的會生病嗎?
若有錯漏,歡迎大家留言指出~
鞠躬感謝!
1~20課講記
可以在後台回復:維摩詰經
第21課
今天繼續講《維摩詰經》。本來明天也要上課,但由於我有其他事情,所以周二的課調到周三,後天再講。下課後,喇榮這邊的道友稍微安住,有些事情要交代一下。
(上師念傳承)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部法,聽聞後,對自己的今生和來世有非常大的益處。(上師念誦藏文)龍猛菩薩曾說,
見和不見的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所以,為了承辦所有見和不見的功德,應當受持智慧。
這句話的含義是:無論是在能現見的今生還是無法看到的來世中,所有功德的來源是智慧。
而智慧需要通過聞思來獲得。極少數人前世的這種智慧一直沒有忘失,至今也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只要稍微聞法,智慧馬上就會恢復;大多數人由於入胎的障礙,前世的智慧全部被遺忘,因此需要依靠今生的努力來重新獲取,這一點很重要。
每個人最好在學法之初,就樹立正確的見解,否則到了後期,修行就很難進步。《大佛頂首楞嚴經》云:「
因地不正,果招迂曲。
首先,建立正確的見解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座各位以後爭取利用一些時間聞思佛法。其實,學習佛法並非為了他人而學,而是為自己今生和後世的利益作規劃。從這種角度考慮,也許很多人會對聽聞佛法饒有興趣。否則,即使皈依多年,卻連佛教的基本見解、行為及修法都不懂,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前面的課中講了佛陀的九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尊者、迦旃延尊者、阿那律尊者、優婆離尊者和羅睺羅尊者,今天講阿難尊者。
前面的九大弟子都已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唯有阿難尊者是佛陀圓寂後才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他廣聞博學,在佛弟子中以「多聞第一」而著稱。有些歷史學者說,阿難尊者不僅即生廣聞無量的三藏經典,乃至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這與他前世的發願有一定的因緣。
「阿難」在藏文中為(根噶沃),即「都歡喜」的意思。阿難為什麼叫「歡喜」呢?因為他的降生日與佛陀的成道日是同一天,所以大家都非常歡喜。阿難是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的親弟弟。在印度拍攝的電影中,他們的關係也是如此。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為阿難的相貌非常莊嚴,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眾人見之都會滿心喜歡。確實,前世的因緣會導致每個人的樣貌相差甚大。有些人的長相很有吸引力,任何人看到都會心生愉悅;有些人只能令部分人歡喜,而部分人厭惡;有些人則大家見之都心生不悅。
阿難八歲出家,後來成為佛的侍者,承侍佛陀31年。佛陀示現圓寂時,他也隨侍在身邊,電視連續劇中的情節也是如此。
不少道友也知道佛教中阿難的歷史。去年我們學《妙法蓮華經》時提到,有兩個人在空王如來面前發菩提心,其中一人是釋迦牟尼佛,另一人是阿難。雖然他們是同時發菩提心的,但因為佛陀在因地極其勇猛精進,故早於阿難先成就佛果。阿難雖沒有成佛,但他也是生生世世護持釋迦牟尼佛及其他如來的教法。
從阿難尊者和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來看,精進修行至關重要。有些人認為,廣聞博學很重要,但若沒有持之以恆地精進行持,就會像阿難一樣,佛陀已經成道,他還只是一個凡夫侍者,直到佛陀涅槃後才獲得阿羅漢果位。可見精進與否造成的差距,有著雲泥之別。
有些佛教徒雖然智慧並不出眾,但由於長期精進,最後獲得了超勝的修行境界。如講考班的道友中,有些並不算智慧超群,卻一直堅持不懈,最後獲得了不同的學位。雖然他們並非為了名聲而追求學位,但從形式來說,學位也是衡量成就和境界的一個標準。獲得學位,說明達到並超越了這個標準。而有些人雖天資聰慧、廣聞博學,各方面都很圓滿,卻不能持續精進,導致最後修行停滯甚至退失。我熟悉的居士和出家人裡面,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可見,勝義中雖不存在任何高低差異,但在世俗中,精進確實會造成差距懸殊。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就是因為一直不斷學習、精進修行,才迅速成佛。我們也不要因為心情壞、身體差、特別忙、有違緣,遇到了一些事情,就輕言放棄。
麥彭仁波切說過一個偈頌,大意是:
在修學過程中不要輕易放棄,不要讓各種違緣有機可乘,這樣就能始終獲得文殊智慧的加持,增上一切順緣。我們在生生世世中,都不要一遇到小小違緣,就為它所轉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當中誰沒有遇到過違緣?不可能沒有。甚至我們公認的菩薩和高僧大德們,在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的過程中,誰不會經常面對層出不窮的違緣和不幸?但他們會堅持不懈,直到最後功德圓滿。
西方很多科學家和領導人在演講中,最讚歎的就是不放棄、努力不懈、勇往直前地面對一切困惑和阻礙的精神。包括一些偉大的總統,在莊嚴的就職儀式上,也會強調這類誓不放棄的宣言。無數科學家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也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
我不能發揮太廣了,不然無法完成今天的任務。
下面是阿難尊者出場,他也是今天的主要人物。每天都會有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劇情」里出現。如果將《維摩詰經》拍成一部電影,不以賺錢為目的,屆時十大弟子輪番出場,應該十分精彩,對吧?以後有金剛娛樂法會的時候,我們就請十一個人來分別飾演迦旃延、阿難、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為每個出家人開示,讓他們難堪、不好意思,然後一直這樣……(上師模仿手足無措、撓頭狀,眾笑)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告訴阿難:「你應該到維摩詰居士那裡去探病,看看他最近病情如何了。」
連佛陀都經常有這樣的言教,故我們也應當經常關心和幫助身邊的病痛之人。今天在法師會議上,我也對堪布和堪姆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希望他們盡量抽出時間,常常去探望、照顧或想辦法幫助一些病人,以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不管什麼身份的人,一旦生病,就需要身邊人的關懷。當然,如果各方面都無可擔憂,那自然也不需要外界過多的關注。這時對他來講,不被關注和打擾就是最好的放鬆和休養。否則今天這個人來探望,明天那個人來拜訪,應接不暇,也是非常痛苦之事。但有些人確實需要照顧,故根據情況而定吧!如果病人實在不願意接見任何人,也不要在門口喧囂哭鬧。本來身體就不好,外面的哭聲可能會讓他的病痛感愈發強烈,以此因緣而示現什麼也不好說(眾笑)。所以,要視情況而行。
有人喜歡在生病過程中給別人講教言,給每個探病者都講一個教言,就像維摩詰居士一樣。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今天輪到聲聞乘中最後一位——阿難出場。佛陀告訴阿難:「你去探望一下吧!」結果阿難的反應與前面的弟子如出一轍,他也對佛陀說:「世尊,我跟前面幾位一樣,確實不敢承擔這麼重大的任務,也不敢去探病。」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為什麼呢?很早的時候,有一次佛陀的身體示現疾病。有些注釋里講,佛陀當時示現的風病。藏醫中,風、膽、涎是三大根本病。大多數風病依靠牛奶能治。中醫中也講牛奶、羊奶特別是山羊奶能治風病,還有馬奶、駱駝奶等各種說法。
現在我們學院到處都有賣牛奶的,所以說你們……(上師笑)壇城上也有賣氂牛奶的。我那天去覺姆經堂的時候,也看到有很多賣氂牛奶的,把牛奶裝在礦泉水瓶子裡面……
牛奶對於身體的營養不足、風濕病、還有鈣含量不足等疾病,能起到補養的作用。在藏地,老人也會用氂牛奶來補充體能。比如身體特別軟弱無力,或者體力不足,飲用沒有提煉過酥油的牛奶效果會更好,取完酥油的精華就沒有了。當然現在市場上的牛奶,品質到底怎樣也不好說。以前也曾出現過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氨等各種手段,但藏地並沒有這種情況。
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牛全是在飼養場內生活,吃山上野草的比較少見。在藏地,氂牛是吃山上的草,喝山上的清水,據說這樣礦物質的含量更高,營養也更豐富。
但此處講的是印度的牛,好像跟藏地的氂牛差別還是較大。它們看起來跟漢地人工飼養的奶牛有點像。以前我們去印度,在那裡呆了好幾個月,漸漸地,大家有點思念藏地了。有一次,同行的喇嘛看到印度奶牛,興奮異常:「你看你看,那裡有我們家鄉的牛!」(眾笑)我們湊近一看才發現,就是大城市飼養的那種奶牛,跟藏地的氂牛截然不同。大家開玩笑說:「你思鄉心切了吧?這個「氂牛」並非藏地的氂牛,就是印度本地的……」(此時,現場響起音樂)你看,說藏地氂牛的時候,就有唱藏歌的。(眾笑)
當時世尊生病,其實是一種示現。《大寶積經》也說:佛陀示現背痛等病痛,就是要讓眾生認識到病苦——連佛陀的金剛身都有如此的疾苦,那我等凡夫之身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有時也會看到,一些非常有成就的上師,在生命最後時刻,確實也是示現生病。而有些邪見者會想:「這個上師,或某個成就者也要生病,看來他們沒有什麼修證,我跟著他們修行也毫無前途。」於是可能放棄信仰、改換門庭。
但有清凈心的人卻知道:「連這些具有大功德的成就者和上師們,到最後也示現生病,那我這樣有漏的身體又有什麼可依靠的呢?」因此,對輪迴更加厭離,對為了來世而行持善法更有信心。所以,大德們示現生病實際上是具有重大、特殊意義的。
當時,有位如大娑羅樹般地位顯赫的婆羅門,唐譯里說,阿難尊者大清早就穿好法衣,持缽去到他家門口等待化緣牛奶。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故事。
其實這位婆羅門是佛陀需要教化的一位具緣弟子,叫梵志摩耶利。他成長於大家族,頗具威望,眷屬達五萬人之多。但其個性特別慳吝,平時不願意布施任何東西,甚至為了防止小鳥飛禽到院子里吃糧食,而將整個豪宅院落上方布滿羅網。
漢文《大藏經》中的《佛說乳光佛經》對此有記載,大家方便時可以翻閱。蕅益大師的《閱藏知津》里也有這個故事的概要,當時應該是法護論師翻譯的。藏文中也許有,但還沒有找到。
當阿難尊者來化緣時,婆羅門感到很尷尬:如果不供養,擔心遭受「家財萬貫的婆羅門居然如此吝嗇」等閑言碎語;如果供養,畢竟身屬婆羅門家族,若和瞿曇釋迦族弟子有染,又害怕遭到同門非議。於是,他就耍了一個小聰明:他想,有一類牛非常狂躁和野蠻,如果阿難到那些牛那兒取奶,不僅得不到牛奶,甚至有可能會喪命。於是,婆羅門心懷鬼胎地支使阿難去往那些野牛處取奶。
我們學院也有些兇悍的氂牛,你們不要和它們過於親近。尤其有些氂牛喝了供護法的酒,更是殺氣騰騰。有的道友經常到氂牛跟前,給它念「嗡瑪尼唄美吽」……你不要想著去超度它,到時也許是它把你「超度」了。(眾笑)
對一些野牛和野狗,千萬不能隨意親近。有些道友特別愛逗狗,看到野狗就情不自禁地湊近,「哇哇哇」和狗聊天。等狗發起攻勢的時候,就只有落荒而逃,這樣也是很危險的。所以,道友們要做好防護措施,尤其對野貓、野狗、野牛、野人(眾笑)等都要特別當心,不然會有生命危險。建議大家在遇到動物時,還是要仔細觀察判斷一下,是否較為野蠻粗魯,基本能夠判別出來。但也有乍看比較溫順,接觸之後,就突然面目猙獰、兇狠咆哮的,就象西班牙的野牛,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樣子。
我們每次去西班牙的時候,他們都會介紹鬥牛士。數不勝數的鬥牛士因為鬥牛而喪身,但這種死法還被視為無上榮光,並舉辦各種儀式來紀念。然而,我們這裡並沒有為這種死於非命的情況舉行特殊儀式,死了就死了,放在屍陀林念念「嗡瑪尼唄美吽」就了事。(眾笑)
阿難尊者在前往取牛乳的路上,遇到五百個婆羅門大肆誹謗:「佛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還要度脫天下眾生的生老死病,結果連自己的生老死病都不能解決,生病了還需要牛奶,怎麼能度眾生呢?」
正當此時,維摩詰居士出現了,他毫不客氣地對阿難說:「你快走,不然別人會非議我們的,快回去、快回去!」
維摩詰居士說完後,阿難內心充滿疑慮:「維摩詰居士這麼說,外道也這麼說,我親近佛陀這麼長時間,難道還不能了知佛陀的密意嗎?莫不是我聽錯了佛陀的教言?我是否不該化緣,應空手而歸呢?」
這時,空中有一個聲音告訴他:「雖然維摩詰居士說的是對的,但這次你還是要去,因為佛陀是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生病,所以取牛奶仍有意義,對佛陀的身體也是有益的。」阿難尊者聽罷,就毫不遲疑地繼續去取牛奶了。
有一部《維摩詰經》的注釋中講,當阿難尊者來到母牛身邊,母牛不但沒有傷害、踐踏他,甚至特別恭敬,並用人語說:「如果我的奶對佛陀的身體有益,請您直接取用吧!」母牛的兩隻幼崽也和母牛一樣,歡喜地跪在阿難尊者面前說:「我們可以吃草喝水,不喝母親的奶,願意將之供養佛陀。」阿難取回牛乳後,佛陀是否享用,後文並未見描述。
其中一隻牛犢被授記,未來將成為乳光佛。此部經典也以此命名。
佛教里有許多示現的道理,今天的故事正是這樣,大家應該好好思考。在聞思、學習過程中,應該有一種理性的思維,不要一直固守自己的分別念。在某些時候,我們分別念可能是對的,但有時卻可能相當片面和狹隘。
尤其是在座有些以前是名校畢業,乃至擁有博士頭銜的人,自然而然有一種傲慢心,會暗暗自詡「我是名校畢業」、「是大師級的」等等。但顯然,我們所學的知識只能在某個領域中被稱為專家,在宇宙萬物的實相或真理面前,以前所擁有的智慧就非常微不足道了。
前面我們也強調過,大家應該放下自己原有的名聲、地位等「外殼」,以一個普通求學者的身份來渴求真理,只有如此,方能獲得最究竟的理論和智慧。如果被傲慢的皮殼所困,會直接障礙、影響到對真理的追求。所以,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無論是什麼身份,都應當以謙虛、恭敬、歡喜、公正、客觀的心態來接受真理,這是非常重要的!
剛才提到的《佛說乳光佛經》,將維摩詰和阿難之間的整個對話過程講得比較清楚。如果知曉了這些故事情節,就能更好理解今天的內容。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剛才講到,阿難一大早就在大婆羅門家門口等候,正準備去取牛奶,就在此時,維摩詰居士來了:「阿難啊,你怎麼這麼早就持缽呆在這裡了?」
(有寶寶啼哭,上師傾聽,微笑不語……)沒事。
根據有些注釋,古印度的出家人大多是日中一食,只有中午外出化緣。因此,阿難一大早就在婆羅門的門口等著取牛奶,就顯得有點奇怪。
現代的南傳佛教國家,比如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的出家人,一般是早上出門托缽乞食,然後將所有化緣來的食物全都放在缽盂裡帶回寺院,取適量部分作為早餐,多餘的食物交給執事或居士,由他們整理好,用作午飯。當然,南傳佛教國家比較多,至少我去過的幾個國家是這樣的,當時我也詳細地了解過。
(上師問身邊的人)不知道現在是不是中午去化緣?……有沒有?你們有誰看到嗎?現在斯里蘭卡是不是這樣?本來前段時間我是想去斯里蘭卡的,結果沒有去成。怎麼辦呢?……你去過沒有,啊?他們早上去還是……嗯,施主送到寺院去,好吧……
維摩詰居士問阿難尊者:「你這麼早在這裡幹什麼?」維摩詰居士出門也比較早(眾笑),他可能經常關心這些出家人在幹些什麼吧。總之,他是個很厲害的居士,大家都比較怕他。
維摩詰居士生病了呀,他怎麼生病了還跑到這些地方去呢(上師笑,眾笑)?哦,對了,這是他以前沒生病時候的事,現在才是生病了。以前他沒生病的時候,經常跟佛陀的弟子交往,一旦生病了,和別人的交往就少了。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阿難尊者說:「居士啊,世尊小恙,但此病有些特殊……」——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上師模仿,眾笑)——「需要用牛奶方能治癒,所以我來化緣。」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維摩詰居士說:「阿難啊,你千萬不要這麼說!」
「止」,就是「閉嘴」、「住口」之意。藏文版中沒有,僅有「莫作是語」這一句。其他版本也不完全一致,有的有,有的沒有。
下面從兩方面來說明,維摩詰居士要阿難尊者「莫作是語」的原因。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如來的身體,如金剛般堅固。
第一,如來的身體是金剛之體。按照窺基大師的解釋,
此處是從報身層面宣講
,後面則是從法身層面宣講。
金剛具有不能毀壞、不能摧毀、不能穿破、堅固等七種功德(上師念誦藏文)。如《大般泥洹經》云:「
如來身者。是常住身、是不壞身、是金剛身、非穢食身。是則法身,當作是觀。
」如來的身體是常住的,與法身、報身一樣,如同金剛般不會輕易被摧毀,而非人類的不凈身一般,依靠污穢的食物而維繫。
「『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已經從根本上斷除了自性罪、佛制罪等所有的惡業、習氣,並且具足所有的善根,又如何會有身體的疾病和煩惱呢?
這是第二個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們身體不好,一方面是外在因緣和合,使自己以前所造的惡業果報現前。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內心所造惡業的果報成熟。無論如何,身體不好都是惡業果報成熟,而能夠對治的善法又極其微弱,因而導致生病。所以,有些人的身體特別不好,可能就是因為造的業比較多。雖然他們一直吃藥、打針、按摩、艾灸……每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治療,用的方法層出不窮,但是身體卻每況愈下,自己也每每失望。有些人因此而責怪醫生:「你怎麼不好好治病呢?我的身體為什麼還不好?花了那麼多錢,為何還是不見起色?」其實不應該抱怨、責怪醫生,而應該怪你自己。
因為如來徹底斷除了惡業,沒有這些因緣,自然不會有身體的疾病。堅意論師的《入大乘論》,是印度一部很重要的、建立大乘成為正法的經典,其中說:「
如來身者,猶如金剛,諸惡已滅,豈有疾乎。
」意思是,如來的身體像金剛一樣,早就斷除了所有的惡,怎麼可能會有疾病呢?絕對不可能有!如來因斷除惡法、行持善法,故而不會有疾病。
《入大乘論》中有段長行文,意思是說,以前有個比丘給別人布施一個葯缽,以此原因,一生健康無病,活到八、九十歲,而且後世很多劫中都轉生於天界。所以,為僧眾供養藥品,或者向有需要的人贈予藥物,對自己生生世世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
南懷瑾居士曾講,他年輕時遇到過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一輩子沒有生過病。還有一個人,六十八歲了卻從來沒有做過夢,他問南老:「做夢到底是怎麼回事?」可是南老也沒辦法回答,只好說:「可能是你的睡眠太好了。」
這樣看來,即使在世間,有些人都不會產生任何疾病,那就更不要說佛陀了。其實,不僅是佛陀,只要得到聖者果位,就不會有任何的疾病。
前些天,我在藏文微博里引用了一個《寶性論》的教證(上師念藏文),彌勒菩薩是這樣講的:「
聖者已斷除,死病與老苦,依業煩惱生,彼無故彼無。
」這個教證常被引用。意思是說,聖者已斷除死、病、老三大苦,這是因為此三者都是由業及煩惱所生,而聖者沒有業和煩惱,所以也就沒有死、病、老之苦。在究竟意義上,聖者已經遠離生老病死。
《寶性論》中又說,
我們看到的聖者的病老死,只不過是他們在眾生面前的示現而已。
「『默往,阿難!
因為佛不會生病的緣故,所以維摩詰居士說:「阿難,你就不要去化緣了。」
「『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
維摩詰居士接著說:「阿難,你不要誹謗如來,不要讓別人聽到這樣粗魯的語言,說佛陀生了很嚴重的病。」
現在很多對自己的上師沒有信心或信心太過激的人,上師一生病,他就捶胸頓足:「上師馬上要死了,要圓寂了……」又哭又鬧,抓胸扯頭髮,其實這是對上師信心不足,把上師當成凡夫的表現。
法王如意寶在世的時候,顯現上也會生病住院,同期住院的還有阿秋法王和年龍佛母達熱拉姆。這時有人開始傳言:「啊,上師們不是很了不起嗎?怎麼連自己的身體都保不住?好幾位法王都在住院!」我說:「醫院裡也有許多需要度化的眾生,上師們依靠生病的方法來度化他們。」總之,依我個人見解,上師們示現生病自有其目的。
當然,這是針對有信仰的人來說的。對於沒有信仰的人,比如西方的某些學者,他們認為上師僅僅是在佛法專業方面功德圓滿,在灌頂、講密法或竅訣方面有特長,而在其他方面並無過人之處,跟自己沒有什麼差別。但另外一些人,東西方都有,他們卻能視師如佛。可以說,如果上師是和我們一樣的凡夫,那他的能力、智慧和加持也應該和我們一樣,但真實情況卻完全迥然不同!包括上師有形無形度化眾生的能力,與我們也是有著天淵之別的。
有時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某位上師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普通,和大眾一起吃飯、一起睡覺,衣食住行都平凡無奇,但實際上,這位上師內心的境界,以及他相續中的智慧,與普通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大圓滿心性休息》里也是這樣講的:
所謂上師,一方面他與所有人都相同,另一方面他又是完全與眾不同的。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種信心,如果僅僅依靠理論,或者以物化的表面現象來進行判斷,那麼在有些人看來,所謂的上師們和普通人別無二致,沒有任何不同。
不僅世間人會持有這種見解,就連聲聞乘的佛弟子也認為,佛陀的智慧確實已經成熟,但佛陀的身體還是有漏的,故小乘行者恭敬和禮拜的是佛陀相續中的智慧身,而非佛陀的那個「有漏的」身體。
因此,在這些關鍵處,我們的見解需要和其他人區分開來。
「『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凈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維摩詰居士接著講:「你切勿這樣到處說,不要讓有大威德的天人,還有其他清凈剎土來的菩薩聽到。」
阿難尊者的話,可能只有一部分人聽到了,但是天人和菩薩本來就有天耳通,他們可能早就聽到了。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維摩詰居士繼續說:「阿難!轉輪王以少分福德的緣故,便沒有疾病,何況是在多生累劫中積累無量無邊福慧資糧的如來呢?」
由於與佛陀有一些比較相同的因緣,因此轉輪王也有相貌莊嚴、長壽、無病、身體無垢染等莊嚴相。僅僅依靠少許福德,就能感得沒有病痛的善報,更何況福慧資糧完勝所有世間聖者的如來呢?因此,如來是不可能有疾病的!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外面開始下雨)下雨了啊?很多人可能沒有帶傘,等會兒回去的時候也算是沐浴。
維摩詰居士對阿難尊者講:「你走吧,趕快回去吧!如來肯定不會生病的。連轉輪王都不會生病,如來又怎麼會生病呢?不要再做這些讓我們慚愧的事情了。跟別人說如來生病了,到處化緣牛奶,多不好意思啊!」
現在不少人為了上師、寺院而化緣,這也是佛教徒的恥辱,也是令人特別不好意思的。
我看到有些人經常代表某位上師四處化緣。其實上師是否真的要求化緣,也未可知。像我自己,沒有什麼侍者,但身邊的人常常聲稱:「堪布家裡需要地毯,你能不能買一下啊?」「堪布最近眼睛不適,你們能不能提供一點眼藥水啊?」「最近他吃得不好,你們能不能做一個泡菜啊?」……雖然一瓶泡菜、一瓶眼藥水等看似微不足道,但周圍熟悉的人經常這樣說,我也不勝其煩。小的方面尚且如此,大的方面就可想而知了。一旦自己擁有了權力和能力,肯定會肆無忌憚。我們讀小學的時候就常聽人說:「小時候偷針,長大後就偷氂牛。」是吧?
現在漢地也經常有人代表寺院、代表上師化緣,有些是上師和侍者一起配合。侍者首先開口說,他們的上師是很了不起的,他是某位佛的化身,某位聖者的化身,但他現在非常需要買一輛車。這個化身雖然可以幻化,但走路的時候還是很不方便(眾笑),所以看看怎麼樣好……或是,現在上師在某個城市需要一棟別墅,否則他弘法利生特別不方便……
有些不是侍者,而是比較得力的助手或居士,經常假他人之名說需要這個需要那個。有些人確實比較容易受騙,別人一說,就:「哇,真是這樣啊?為了他的長久住世,他的……我一定要出錢,沒有什麼問題!我甚至……」那天有個人打電話說,他把自己的銀行存款全部給完了,結果現在看上去好像不太妙……
儘管阿難應該是最懂佛陀密意的,但他到塵世去化緣的時候,也犯了一些錯誤。以後無論為佛教也好,為上師也罷,不知上師密意,不知佛陀密意,不知佛教教義的人,盡量不要打著誰的旗號自作主張。有些上師身邊的人還是挺好的,從來不給別人提要求,也不到處化緣。
有些人經常給周邊熟悉的人打電話,說上師這個地方有需要,那個地方有需要。其實真正需不需要呢?我想,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上師,是不需要為了一些外在的所謂泡菜也好、鹹菜也好、酸菜也好而化緣的,多可憐吶!
所以,有些時候,大家還是應該注意一下。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
否則,如果外道或婆羅門梵志聽到這些言語,就會胡思亂想:「佛陀不是人天導師嗎,怎麼連自己都救不了?他不是天上天下度脫一切身體和心靈疾病的大醫王嗎?若連自己都救不了,何談救濟天下眾生呢?」
的確,我們的有些行為對佛教是有損害的。《維摩詰經》里講得非常清楚,阿難尊者有時對佛陀也不是特別了解。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當時示現為凡夫;另一方面,他也沒有懂得佛陀的甚深意趣。
「』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仁」,是指仁者,就是阿難。「可密速去」,你就悄無聲息地儘快跑回去,不要到處去化緣了。
有時候,我們看到化緣的人,也會當場制止。現在很多人看不慣我,因為我經常在課堂上公開批評揭露。所以有些人說:「你將來的前途很危險(眾笑),因為阻斷了別人的財路。」現在這個時代,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誰都不會客氣的。無論如何,我的初心是為了佛法,不管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大多數時候我是自己對自己說的。
我傳法這麼多年,身邊確實也常會出現一些不如法的人,就像全知無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論》中最後一句所講的一樣,看到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行為,也是很生厭離心的。的確如此,如今不少人的行為並不讓人樂觀。
維摩詰居士說得對!「化緣的人趕快走開,佛陀不需要這些。」如果看到一些人為上師和道場化緣時,你們也可以提出勸誡:上師們不一定需要這些,上師需要的是正法,需要的是利益眾生,遣除眾生相續中的黑暗。對真正有成就的上師而言,外在的物質就像不凈糞一樣,他不會有任何執著。我們不應該到處去幫上師招財、募捐,為了上師開法會,為了上師……
原來我遇到過一個老法王,他現在已經圓寂了。我問他:「你們寺院是不是有人去漢地化緣?包括你的親戚?這樣是不是對寺院很有利?」他說:「對他們自己還是有利的,對寺院可能也有利吧!」所以,為了上師化緣,對自己也許是有利的,但對其他人有沒有利也不好說。
在此告誡大家,如果以我們的名義來化緣,千萬不要相信!三十多年來,學院包括經堂建設等任何大筆開支,都是依靠我們自身的力量完成的,從來沒有親自去、或派人去對外化緣的情況。
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人:「上師需要蘋果6、蘋果7……現在最新的那款是不是?上師很需要!」我聽到這些「事迹」後,也感到費解,那些上師需要這些有什麼用呢?
所以,針對阿難化緣,維摩詰居士也間接地點撥了我們很多上師的弟子。希望一些上師們也不要不高興,還是應該想一想佛法,對吧?
被維摩詰居士如此責難,阿難尊者也沒有生氣。所以,希望居士們也應當用智慧來觀察,不要一聽這樣的教言就說:「哦,不能這麼說,不然功德……」這也是考慮自己比較多的緣故。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接下來,維摩詰居士從法身的層面進行了宣講:「
阿難當知,如來的身體,即是法身,並非以欲界的思維而產生。
」有些版本說,並非以普通的食物滋養而生。藏文版中也是如此解釋。
如《華嚴經》云:「
法身恆寂靜,清凈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
」佛的法身本來是恆時寂靜,遠離二相及二取的,但為了利益眾生之故,便顯現出各種各樣的相。若從法身、究竟身的層面而言,是不會有任何疾病等過患的。
「『佛為世尊,過於三界;
佛陀是整個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之中最珍貴、最超勝的,並已超越了三界,具有如此的功德。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佛陀的身體是不壞之身、無漏之身。
《俱舍論》中定義「有漏」為:以有漏六門(漏自性、漏相屬、漏所縛、漏相續、漏隨順和漏所因)所連接之法,具有自性、相屬、因等罪業。
按照《下阿毗達摩》(即《俱舍論》)中描述,有漏的身體是具有「相應隨增」與「所緣隨增」的法。佛陀之身與之截然不同。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不墮諸數」,在藏文中意即遠離了有為法,在其他如唐譯等版本中是「遠離計算」。「有為法」與「計算」的意思大致雷同,即佛身是遠離一切邊、一切相和一切有為法的。如《大般涅槃經》云:「
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
」這也說明了,佛陀的金剛身是無漏的無為法。
關於這種金剛不壞之身的因緣,在《大般涅槃經》中有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名正法比丘在弘揚正法之時,有一位惡劣的破戒比丘對其產生了嫉妒心,並伺機以兵器殺害他。此時,國王為了護持正法,便幫助正法比丘與其作戰。結果,惡法比丘的勢力強大,致使國王遍體鱗傷,他在臨死之際發願道:「我為護持正法而離開世間,死而無憾。」以此果報,國王生生世世獲得了金剛不壞之身。這位國王便是佛陀在因地時的一次轉世,而那位正法比丘,則是迦葉佛的前世。
總而言之,雖然有時我們全力以赴地護持正法,也未必能如願以償,因為末法時代惡法勢力相當強大,連國王都無法戰勝,也許我們今生也沒有機會徹底剷除,但我們仍應竭盡全力地護持正法,如此一來,乃至生生世世,都會有弘揚佛法的機緣。
人生是很奇妙的,每個人未來的因緣和前途都不確定。有些人能像自己預期的那樣如願以償地過完一生,有些人則會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不論這些意外之事發生在自他任何人的身上,希望大家都不要衝動,應當以智慧和理性坦然面對。
近期網上發生了一些風波,當時南懷瑾居士對某位法師將來會發生的事情也說過一些預言,我聽後覺得,他說得的確比較準確,但有些時候……
現在為數不少的人喜歡見風使舵、趨炎附勢,一旦他人遭遇變故,便立即倒戈相向。甚至身為弟子,也心生動搖,各種猜測懷疑。很多人的信心「隨風飄搖」,當某個人(某位法師)名利雙收、功成名就,或是對自己有一些利益時,便對他恭敬有加;一旦他一無所有、潦倒不堪時,便紛紛嗤之以鼻,甚至開始誹謗。這是很不好的。不論你學的是哪一個教派,如果自己有一顆非常堅定的信心,當自己的法師、住持遇到一些違緣時,你的信心也不會輕易動搖。
希望大家在上師在世時,要經常思維:「一旦我的上師離開了世間,我該怎樣護持他的教法?」其實,上師的身體無需我們護持,因為上師真正的不壞之身,是他的智慧法身。當上師離開世間時,痛哭流涕是無濟於事的,作為弟子,應當認真思維如何將上師的智慧傳承和延續,如何好好護持上師所弘揚的正法,這是很重要的。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這樣的身體,怎麼會有疾病和煩惱呢?
以上是維摩詰居士對阿難尊者宣講的。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阿難尊者稟告佛陀:「世尊啊!當時我實在慚愧不已,並暗自思忖,難道自己從沒有真正親近過佛陀嗎?按理說,佛陀的密意自己應該懂得,難道是我聽錯了?」阿難尊者開始懷疑自己了。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此時,空中傳來一個聲音,此處,窺基大師與鳩摩羅什的譯本中都沒有註明這個聲音源自何處,不知是來自天人還是諸佛菩薩。連他們都不知道,我們就更無從得知了。(上師笑)
只聽這個聲音說道:「阿難,這位居士所言千真萬確,但佛陀是為了救度濁世眾生而示現生病的,所以,你還是繼續去取牛奶吧。」有些注釋中說是「示現貧法」,「貧法」是指貧窮、生病、需要化緣等,而這些都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行矣」,意即繼續去。
唐譯窺基大師所著的《佛說無垢稱經疏》中云:「
我雖為侍,以智遠佛,不能知佛。
」阿難尊者當時說:「我雖然做了佛陀很長時間的侍者,但好像心仍離佛陀很遠,不知道佛的密意。」有些弟子也是如此,雖然依止上師多年,但不知道上師的密意,對上師心中所想以及喜怒好惡一概不知。就像阿難尊者一樣,在佛陀身邊承侍了三十多年,若連他都不知道佛陀的密意,其他人則更不用說了。所以,身體親近上師,不一定是真正的親近。
剛才講到,正當阿難尊者猶豫不決之際,空中有個聲音安慰他道:「這位居士所言千真萬確,但佛陀是為了度化這些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眾生而示現生病的,所以,阿難,你安心去取乳汁吧,不要慚愧,沒事的!」若不是這個空中聲音的安慰,阿難尊者也許沒有化到牛奶就回去了。尊者聽後,便欣然前往取奶。
我剛才已經講了故事的結尾,即母牛攜小牛向阿難尊者跪拜供養乳汁,吝嗇的婆羅門也因此對佛陀生起了無比的信心。所以,有時佛陀的這些示現,也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應當知道,
「示現」一詞十分重要。
佛陀在一些戒律的經典中也是如此宣講的。一次,佛陀外出應供,阿難尊者與佛陀一同前往。那次,供齋的米沒有煮熟,佛陀當時大病初癒,阿難尊者因擔心生米影響佛陀的身體,便急忙拾柴生火,重新煮米。此時,佛陀前來詢問:「你在幹什麼?」阿難回答:「他們的飯沒煮熟,我擔心對您的身體不利,正準備重新煮一下。」佛陀非但沒有制止他,反而讚歎道:「善哉善哉!」由此可見,佛陀雖是金剛不壞之身,但在一些生活細節中,也會示現與凡夫毫無差別,例如,吃了半生的米飯,也會顯現對消化不利等等。作為佛教徒,對於佛陀諸如此類的示現,我們應當明辨取捨,這才是智者的行為。
以上講到,經過空中之聲的安慰,阿難尊者順利地取回了乳汁。整個故事便是如此。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所以,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當時我化緣時,維摩詰居士就是這麼說我的,他的辯才和智慧就是如此,因此,我也不敢去。」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以上是佛陀十大弟子的「遭遇」。不僅是這十大弟子,以他們為代表的,還有五百位大弟子。在佛陀的詢問下,都紛紛回稟了自己不敢前往探病的原由。「皆曰」,意為「都說」。這是結語,即五百位弟子皆如是說。
幸好經文中沒有將他們的故事一一列舉,不然,僅十大弟子的故事都已經這麼長了,若是把其他五百位弟子的故事全都宣講一遍,那我們的《維摩詰經》可能好幾年都講不完。好在只是代表性地講述而已。
所以,我們接觸一些密法時,也是先僅受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其他的則以不同的方式慢慢受持。這種方式自古以來都是有必要的。
不過我想,若將這五百位弟子的情況一一講述出來,那應當有五百種煩惱、五百個故事,如果時間足夠,我們慢慢分享,應該相當精彩。
維摩詰居士還是很厲害的,不但佛陀的十大弟子,乃至其他的四百九十位弟子都不敢前去探病。我們居士中也有許多佼佼者,所以,出家人不要認為:「我是出家人,你們這些在家居士應當對我跪拜!」似乎覺得居士低自己一等。雖然依照別解脫戒的規矩確實如此,但大乘佛法的主要考量,是一個人的內在境界。如果境界高妙,則即便是居士,也卓爾不凡。
以上是聲聞乘的《弟子品》。在梵文和藏文版中,此處的《弟子品》與接下來的《菩薩品》中間未做拆分,合為一品。但在吳之謙譯本、唐譯等許多漢文譯本中,都將其分為了兩品。除了分品的名稱不同外,經文意義上都大體相同。
我們學習《維摩詰經》,一方面要從研究的層面細緻剖析,另一方面,還應從佛教信仰的層面去用心感悟。如此一來,才能透徹地通達經文中的甚深密意。否則,若僅從研究的層面生硬地解讀,也許對許多與信仰相關的內容,始終無法一窺堂奧。反之,若一味從信仰的層面粗泛地理解,則對經文的詞句、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及其嚴密的邏輯結構等未必能夠全然掌握。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以相互借鑒的方式來接受這部經典。
好,今天講到這裡。
講記合輯
《維摩詰所說經》第01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2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3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4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5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6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7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8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09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0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1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2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3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4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5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6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7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8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19課講記
《維摩詰所說經》第20可講記
※想太多會壞事兒——關於你要找的那個男朋友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18課:天眼第一也照樣被維摩詰居士懟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