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把人工智慧項目玩砸的四點忠告

不把人工智慧項目玩砸的四點忠告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格雷格·賽特爾

最近,德勤(Deloitte)針對認知技術「積極採用者」進行的調查發現,76%受訪者認為,三年內他們公司將「改頭換面」。自1990年代末網路公司興盛以來,人們恐怕不曾對一種新技術那麼興奮。

這項新技術帶來的各種可能性,似乎足以說明這種熱情是有道理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不只是一種技術,也是範圍廣泛的工具,包括許多不同運算方法、豐富的新數據來源,以及硬體的進步。將來我們會見到新的運算架構,例如,量子運算和神經形態晶片(neuromorphic chip),進一步推動各方面的能力。

不過,期待和現實之間,仍存在巨大的缺口。

高德納公司(Gartner)估計,85%的大數據項目會失敗。這個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混亂,例如,道瓊斯(Dow Jones)曾誤發谷歌將以九十億美元購買蘋果公司(Apple)的錯誤新聞,自動軟體卻信以為真而買進,或者,微軟(Microsoft)的Tay聊天機器人在推特(Twitter)上引發眾怒。

那麼,你要如何確保自家組織從有關人工智慧的各項做法當中,獲得更成功的結果?

1

你的目的要明確

人工智慧並不是存在於真空之中,而是存在於你的商業模式、流程和文化的情境之中。正如你不會在不了解人類員工將如何融入你公司的情形下,就僱用他,你也必須思考清楚,人工智慧應用將如何驅動產生實際的業務成果。

你必須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試圖產生什麼商業結果?

人工智慧項目一開始往往是要執行某種技術方法,而不出意外的是,第一線經理人和員工並不覺得它很有用,因此沒有真正用起來,也就沒有投資報酬可言。

雖然變革經常是由組織最高層推動,但執行總是由較低的層級推動。所以把目的溝通清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第一線經理人和員工相信,人工智慧會幫助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們對人工智慧的態度會更熱烈,也更能有效推動項目成功。

2

明智選擇想要自動化的任務

雖然許多人擔心認知技術將搶走人類的工作,但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大衛·奧托(David Autor)認為,主要的變動,是例行性和非例行性的工作之間的轉移。換句話說,人工智慧正迅速把例行性的認知流程自動化,很像工業時代的機器把勞力工作自動化。

要了解這件事如何運作,只要到一家蘋果店走一趟就知道。蘋果公司顯然完全了解如何將流程自動化,但你走進一家蘋果店時,看到的第一件事,是許多員工等著協助你。

那是因為它選擇讓背景任務自動化,而不是讓顧客互動自動化。

然而,人工智慧能大幅提高人類員工的工作成效。例如,奧巴馬執政期間,一份白宮報告引述的研究發現,醫療機器判讀X光影像的錯誤率是7.5%,而人類的錯誤率是3.5%,但當人類把他們的工作和機器結合起來,錯誤率就降到0.5%。

或許最重要的是,這個方法實際上能提升士氣。舉例來說,一些工廠勞工自己設計機器人程序,然後積極和那些機器人協作,執行低端任務。某些情況下,士兵和執行危險工作的機器人建立起很強的情誼,甚至會在它們「死亡」時,為它們舉行喪禮。

3

明智選擇你的數據

長期以來,數據越多被視為越好。企業會儘可能挖掘許多數據,然後輸入複雜的演演算法,產生準確度很高的預測模型。但現在,情況已經很清楚,這不是很好的方法。我們並不了解自己輸入系統中的數據,而數據偏差正成為重大的問題。「過度適配」(overfitting,或稱過度擬合)就是一個問題。一個模型的準確率高達99%,可能令人刮目相看,但如果這個模型面對變動情況時不夠健全,那麼,準確率只有70%、並且較簡單的模型可能更好。

隨著歐洲實施《一般數據保護法規》(GDPR),其他地方也可能執行類似的立法,數據除了是資產,也正成為負債。

所以,你應該仔細思考目前使用哪些數據來源,並建立人類能了解和驗證的模型。

4

讓人從事價值更高的社會任務

關於自動化,一個經常被忽視的事實是,一旦你把某項任務自動化,它便大致走向大眾商品化,價值也會移轉到其他地方。所以,如果你只是設法使用認知技術來取代人力和降低成本,那麼你很可能走錯了路。

這個原則有一個令人驚訝的例子,來自材料科學這個高度技術性的領域。一年前,我和材料基因體計劃(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的吉姆·華倫(Jim Warren)談到,把機器學習演演算法用於材料研究,這是令人振奮的可能性。最近他告訴我,這個方法日益成為材料研究的焦點。一年內有這樣的轉變,算是很驚人的。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預期會在失業協助單位見到許多材料科學家?不太可能。

其實,由於不少單調乏味的研究工作正「外包」給演演算法,科學家本身得以更有效協作。材料研究自動化先驅、儲能研究聯合中心(Joint Center for Energy Storage Research)主任喬治·克拉布特里(George Crabtree)告訴我:「以前我們是按照出版書的速度推進。現在,是按照下一次喝咖啡休息的速度在推進。」

這是了解如何有效實施認知技術的關鍵。機器人不會搶走我們的職位,只是會接手一些任務。這表示我們會日益見到價值從認知技能移轉到社會技能。人工智慧的未來,似乎會有非常多人類參與。

—END—

(作者是作家、演講人和顧問,所著《創新之道:悠遊於破壞式創新時代的教戰手冊》被800-CEO-READ評為2017年最佳商業書籍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通過個案討論來進行內部培訓
「逃稅」「避稅」「節稅」——如何合理合法的進行稅務籌劃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