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財務公司新招 社交媒體愈多LIKE借貸額愈高

財務公司新招 社交媒體愈多LIKE借貸額愈高

鑒於近年經常有報導指,有市民在財務公司或財務中介誘騙迫使下借下一身債事件,加上電視廣告每每有鼓吹借貸消費的風氣,因此,民建聯進行是次調查,以嘗試探討政府檢討財務公司相關法例及監管的需要和可行性。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17%被訪者表示自己或家人有向財務公司借錢的經驗,反映市民向財務公司借貸的情況並非鮮見,當中透過廣告或街上傳單以及財務中介找財務公司借錢的比例均逾兩成。超過六成人認為現行法例放債年息上限60厘太高,亦有73%被訪者認為近年相關電視廣告有鼓勵過度消費的問題。

社交媒體LIKE數、學業成績 成財仔眼中「無形資產」

社交網站成為大部分香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殊不知社交網站的朋友或跟隨者(followers)數目,成為了財務公司眼中的「無形資產」,愈多LIKE可借更多錢!立法會議員黃定光透露,近半年接到不少來自基層家庭的年輕人求助,指無法償還財務公司的借貸,細問下始知,涉事年輕人的社交網站朋友被視為「無形資產」,可毋須抵押下借款一萬多元,因利息高,最終還款時卻要還款數萬元。

黃定光透露,約半年前接到大學生求助,指向財務公司借貸時,公司將借貸人的社交媒體朋友、跟隨者數目,以及學校成績視為「無形資產」,成績愈好、朋友愈多,可借愈多錢。黃指,雖然他們借錢金額不多,只是借「一萬幾千」賭博之用,但批評利息偏高,最終還款時以萬元計,且大多年輕人來自基層家庭,父母難以承擔數以萬計的欠款。

他批評,部分財務公司的宣傳手法層出不窮、甚至「無所不用其極」,以年輕人識幾多朋友、學校成績好無形資產,目的是若當事人未能還債時「問人借都還到咁上下」。他認為,財務公司對工商界人士無抵押借貸,與向未有經濟壓力的年輕人借款不一樣,澄清廣告中財務中介指代借貸人還清卡數的真相是「一債蓋一債」,強調「不會一身松」,批評同類廣告具誤導性,對未有經濟自立的年輕人影響大,促政府加強規管財務公司的經營手法。

港人「借貴錢」情況或有所增加

近年財務公司或者信用咭廣告宣傳的內容越來越鼓吹借貸消費及過度消費的生活模式,令人擔心對青少年及兒童造成不良影響。調查中有17%被訪者表示自己或家人有向財務公司借錢的經驗,比例不算高,但已顯示財務公司業務已日漸走入很多階層市民當中,因此,難免令人相信港人高息借貸或者以借貸度日的情況有所增加。

表示有向財務公司借錢經驗的136名被訪者中,他們是透過什麼渠道找財務公司借錢的?撇除「其他」及「多於以上一項」外,最多的是「廣告或街上傳單」(23.8%),其次是「財務中介介紹」(22.6%),另外,透過「網上找」及「朋友介紹」則分別佔15.4%和11.3%。透過廣告傳單占最多,反映財務公司多作廣告宣傳確實收效,而財務中介亦占不少,也是意料之中。

約63%被訪者均認為現行法例的放債年息上限60厘「太高」,認為「適中」的占約7%,認為「太低」的占近7%,認為「難講或無意見」的則占約23%。調查顯示,大部分市民也認為把上限設在60厘水平是過高。

對於有借錢到外國觀賞演唱會、借錢付咭數之後繼續購物等的財務公司電視/媒體廣告內容,有73%被訪者認為這類內容會鼓勵市民過度消費,只有約13%認為「不會」,表示「難講或無意見」的則占約14%。

既然有逾七成被訪者認為這類貸款廣告內容會有鼓勵市民過度消費的問題,因此,倘若這類廣告內容長期播放流傳,便會影響廣大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和兒童,日後或會「潛移默化」地以為「先使未來錢」以及「債冚債」的做法沒有問題。

政府現時規定財務公司廣告宣傳中要有「借錢梗要還,咪畀錢中介」的忠告字句,認為「足夠」起到警惕作用的被訪者占約25%,認為「不足夠」的約佔57%,其餘18%表示「難講或無意見」。五成七人認為現時政府要求財務公司廣告加入的忠告句語並不足夠起警惕作用,顯示市民也期望政府能在規管財務公司的宣傳手法方面多做些,以提醒想向財務公司貸款的人士三思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港薈 的精彩文章:

粵港澳大灣區主題曲 粵港歌手唱好大灣區
港健康 鼻敏感原來可致盲!

TAG:香港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