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為何對義和團始亂終棄?

慈禧為何對義和團始亂終棄?

慈禧為何對義和團始亂終棄?

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皇城;當日凌晨,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一路狂奔到西安。可笑的是,這個出逃行動竟被朝廷冠了個很堂皇的名號:「兩宮西狩」。

1

1900年,中國農曆庚子年。

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史書一般以「庚子國變」或「庚子國難」籠統稱之。而所有這些事件,都與一群在歷史長河中本無足輕重,卻又被歷史之手詭異推上前台,至今仍被「正史」定義為「反帝愛國者」的群氓有關。

他們被稱作「義和團」,又曰「拳民」。

慈禧為何對義和團始亂終棄?

一百多年前的這個時候,整個中國的北方都處於一種狂迷的狀態之中。村村有拳壇,家家練神拳,山東、直隸等地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紅布包頭、手持大刀的拳民,連小腳女人都練起了據說能刀槍不入的「紅燈照」和「黑燈照」(紅燈照是少女練的,而黑燈照是成年婦人練的)。

拳民最熱衷的事情就是燒教堂、殺教民和洋教士——這一類活動被清政府稱為教案,八國聯軍侵華前的40年間,全國共發生了各類教案800多起。一時間,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教民的血腥味。

現在我們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這種「黑社會」一樣的抱團仇教,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之爭。1890年代,歷任山東巡撫上給朝廷的奏摺都強調,只是教民和非教民之間的利益衝突,與「愛國」完全無關。

是的,朱紅燈、曹福田這些義和團首領,骨子裡並不愛大清。他們喊出「興清滅洋」的口號,不過是一種避免被清軍剿滅的策略。

他們也不是真的「排外」,柯文說:「到(1900年)5月中旬為止,義和團的暴力活動幾乎完全是針對本國教民、教堂和教民住宅的,只有一個外國人(卜克斯)喪了命,義和團的矛頭也未指向鐵路和電報。」

顯然,這些人很清楚,若打殺了真洋人,官府決不會置之不理;鐵路、電報無法拿來吃喝,他們也不感興趣。所以那個階段,義和團的打砸搶對象,幾乎全是與他們自己一樣弱勢的貧苦中國人,區別只在於,對方「入教」了。

這種「理性」確實帶來了好處:在1900年戰爭爆發以前的數年間,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一直是模稜兩可的。當袁世凱1899年底就任山東巡撫,準備以武力鎮壓本省義和團時,朝廷接連給他去了三封電報,要求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可一味進剿——畢竟只是屁民之間的爭鬥,並不威脅統治。

直到有一天,光緒與慈禧的權力之爭白熱化,義和團這個奇葩才鬼使神差登上了歷史舞台:老佛爺看上這群暴民「民心可用」,「御賜」他們「愛國無罪」的絢麗外衣,拳民們於是開始奉旨「全面排外」和打砸搶。

自此,中國歷史開始走上一條極其弔詭、扭曲的曲線,最終的巨大代價與成本,則由這個民族背負了一百年之久,迄今或仍未卸去。

2

作為一個極懂權謀的政客,慈禧本身也並不「排外」;但如果涉及權斗,則一切都可以改變。

戊戌政變後,慈禧希望廢黜光緒帝,但東南各督撫都表示反對,列強既出於維護其在華利益的私心,也確實在價值觀上同情變法,同樣明確反對廢立圖謀。

慈禧不得已,改為立守舊派控制的儲君,「徐篡大統」。而康、梁等改革派則在列強支持下,反對清廷「名為立嗣,實則廢立」。這就是歷史上的「己亥建儲」爭議。因為康梁躲在使館區,故慈禧拿他們沒有辦法。

這就激發了慈禧的反西方情緒。但是她又不敢公然與列強決裂,於是希望借「民心」來為她火中取栗。

於是,「反洋教」的義和團成為慈禧選中的工具:這群人愚昧、無知、暴戾,但畏上如虎,招之即來,棄之不惜。

袁世凱就任山東巡撫後,有意圍剿義和團。1900年春,山東的拳民們扛著「興清滅洋」的旗幟,陸續轉移到了直隸,繼續他們的打砸搶活動。直隸總督裕祿認為拳民乃「恃眾戕官之亂賊」,應嚴行剿捕,以免致巨患。

然而慈禧不允。裕祿於是逢迎上意,改變態度,招拳民「大師兄」張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賓之禮。時義和團大批人馬在涿洲、保定一帶拆鐵路、毀電報,局勢嚴重。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間,竟有十萬之眾湧入北京。

太后召見拳民首領,言多獎勵,從此親貴爭相信從,廟宇府第,遍設壇場,拳民出入宮禁,橫行無忌,大肆燒殺,北京城陷入空前的瘋狂混亂中。

史籍這樣記載義和團進京後的暴行:

城中日焚劫,火光連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為教民,全家皆盡,死者十數萬人。其殺人則刀矛並下,肌體分裂,嬰兒生未匝月者,亦殺之,殘酷無復人理。

京師盛時,居人殆四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鹵掠一空,無得免者。坊市蕭條,狐狸晝出,向之摩肩擊轂者,如行墟墓間矣。

義和團之殺教民毛子也,京西天主堂墳地,悉遭發掘,若利瑪竇,龐迪我,湯若望,南懷仁諸名公遺骨,無一免者。

而他們所謂的刀槍不入,在對陣洋人時幾乎一無用處。當時北京西什庫教堂只有幾十個洋兵守衛,又沒有連發武器,幾萬義和團將它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攻了幾個月,就是攻不進去。

3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擴展到使領館集中的京津地區。拳民們開始攻擊使領館後,兩地的外國人非常緊張。

親歷了庚子年間義和團圍攻使館事件的普特南·威爾寫道:成千上萬的義和團團民,手執槍刀,身束紅布,由城外湧入京城,一時齊聲吶喊,聲震雲天。「義大利兵在使館街之盡處,受此驚駭,幾類狂易,人人皆面色發赤。」

6月11日,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在永定門外被清軍殺害。

於是,各國使館發出照書,強烈要求清政府對義和團的行為明確表態。第一次照會過去近2個月後如石沉大海,各國公使於是第2次開會磋商,隨後聯合聲明:一旦中國不發布上諭,他們就要進行海軍聯合示威,自行清剿。

二次照會無果後,1900年6月10日,大沽口外各國軍艦的指揮官們便派出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將率領的2053名聯軍,從塘沽登陸趕往天津租界,並於當天乘火車向北京進發。

慈禧害怕了,於是連發8道上諭,要求加緊鎮壓義和團。但由於清軍聶士成部會同義和團破壞鐵路,令西摩爾聯軍的進京行動暫時受挫,這讓慈禧產生嚴重錯覺和誤判,又下令對義和團暫停鎮壓,並要求將其中年輕力壯的拳民編入部隊。

受到鼓勵的義和團於是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

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離開東交民巷,前往清政府總理衙門交涉公使撤離之事,在途中被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官兵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之後,大批義和團開始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此外,除了榮祿的武衛中軍,由董福祥率領的武衛後軍也加入了進攻使館的戰鬥。

1900年6月20日下午4時整,清軍從北面和東面開火,開始了中國政府軍隊對北京使館有組織的進攻。大臣徐桐之奏章,更是直接「請旨通飭各直省督撫,飛札各府州縣,自此決裂之後,無論何省何地,見有洋人在境,徑聽百姓殲除。」

雖然這份奏摺稍微晚於案發,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大頭兵敢於在大街上槍殺一國公使,顯然不是一個士兵血氣上涌,憑藉個人膽色做得出來的。這份奏摺中所透露出來的盲目自大,強烈排外思想,和當時瀰漫社會的無知與戾氣,才是鬧劇的源頭。

1900年6月21日,慈禧下令頒布《宣戰詔書》,這份詔書實際上是一份對國內發布的戰爭動員令。滑稽的是,這份《宣戰詔書》對交戰對象卻沒有明確交代,而是採用了一個略帶蔑視的詞:「彼等」。

兩廣總督李鴻章接詔後的反應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他認為,在國家實力十分脆弱的情況下,魯莽開戰,大清帝國將遭到滅頂之災。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南方大臣,在獲悉了李鴻章的態度後,確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原則。

事情確如李鴻章所料:1900年7月13日,當時的聯軍總指揮,俄軍中將阿列克謝耶夫下達了總攻天津的命令,僅僅一天後,八國聯軍完全佔領了天津。消息傳到北京,慈禧急忙下達了暫停對東交民巷進攻的命令。

但長江巡閱水師大臣李秉衡帶領勤王部隊的出現使得慈禧的態度又重新強硬了起來。1900年7月27日,慈禧召見李秉衡,在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時,李秉衡回答:「既已開戰,不能言和。」慈禧於是下旨,令其幫辦武衛軍軍務,並在1900年8月1日下令恢復對東交民巷的炮擊。

儘管「愛國者」義和團的燒殺搶掠給了各國非常完美的進軍借口,但事實上各國一直在爭吵要不要進軍中國的首都,直到夾雜大量義和團的中國軍隊恢復對北京使館區的炮擊,並收到美國公使在停火前從北京送來的密信,說「已經不能支持多久了,希望迅速前來救援」後,8月4日下午,聯軍從天津開拔,沿運河兩岸向北京挺進。

這次清政府沒有指望「愛國者」,見過世面的慈禧當然知道義和團的刀槍不入是胡扯。清政府派遣了裝備精良的武衛軍在京津之間構築了兩道防線,但僅僅兩天時間就全線崩潰,坐鎮督戰的直隸總督裕祿舉槍自戕。

1900年8月9日,聲稱「既已開戰,不能言和」的長江巡閱水師大臣李秉衡部還沒有來得及布防,便與北上的聯軍遭遇,很快四散潰逃。兩日後,在潰退到通州附近的張家灣時,自感無望的李秉衡服藥自殺。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陷落;次日,慈禧倉皇出逃,一路狂奔到西安。可笑的是,這個出逃行為竟被朝廷冠了個很堂皇的名號:「兩宮西狩」。

8月20日,慈禧假光緒之口,發布《罪己詔》。但是該罪己詔卻把罪過一股腦推到了「愛國者」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

淶涿拳匪,焚堂毀路……妖言邪說,煽動愚人……膽敢紅巾露刀,充斥都城,焚掠教堂,圍攻使館……天下斷無殺人放火之義民,國家豈有倚匪敗盟之政體?

慈禧為何對義和團始亂終棄?

(1900年,清政府抓捕的義和團)

9月7日,慈禧再次發布嚴剿義和團的上諭,9月20日第三次頒布加力「剿滅」義和團的上諭。

「天下斷無殺人放火之義民,國家豈有倚匪敗盟之政體?」——不知道那些被炮灰了的「愛國者」看到這兩句文縐縐的「愛國成賊」評判,會作何感想!

而為了躲避朝廷的懲罰,大批「愛國讎教」的義和團員,在絞殺來臨之際轉而紛紛入教,尋求洋人的保護。

這場「奉旨愛國」的鬧劇,最後演變成了一場國難。應列強要求懲辦主戰官員,慈禧一口氣像切瓜一般殺了自己120多個大臣。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京師至海邊由各國留兵駐守,清政府向列強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4億5千萬中國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十年後,清王朝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塌。

4

前述《罪己詔》中有一句話頗值得玩味:「即無拳匪之變,我中國能自強耶?」

可是整個大清帝國,誰有這個視野和見識,能回答這個問題?

被史書奉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也沒有這個能力。他其實只是史學家雕琢出來,用以反襯滿清當權者眼光狹窄短淺的一尊吉祥物而已。魏源賴以成名的著作《海國圖志》,是在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基礎上「編撰」而成的。

世界你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與魏源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與他同一個時代的福澤諭吉——前者留下了一本夾生熟的書,而後者在遊歷歐美後,以思想為武器,直接引致了整個日本的現代化。

客觀地說,慈禧是具備一定的視野和魄力的。她並不排外,甚至對西洋器具情有獨鍾。

1861年咸豐駕崩,20多歲的慈禧,沒有像20多歲的武則天和孝庄那樣用陪睡換江山,而是直接發動政變上台。

慈禧在奪取大清統治地位之後的前三十多年裡,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果斷啟用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外向進取的漢人,開啟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引進西方科技」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快速發展了大清的經濟:火車鐵路,兵工廠,紡織廠,電報局,北洋艦隊,機械化露天煤礦,煉鐵廠等等行業企業第一次出現在封閉千年的中國。

洋務運動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時間,就把一個農耕文明國家帶進了近代經濟體的大門。

但只靠洋務運動一條腿發展起來的大清,很快就跌倒了。就算沒有甲午戰爭的慘敗,只發展經濟而排斥西方政治文明的洋務運動,也註定保不住大清的江山社稷。

李鴻章算是當時最見多識廣的人之一了。他是中國第一位專門與「洋夷」打交道的人,也是大清第一個外交家。如果說慈禧是「洋務運動」的總設計師,李鴻章就是最得力的總工程師。

1896年,74歲的李鴻章開始遊歷歐美,歷時近7個月,行程9萬里,先後遊歷了俄、德、荷蘭、比利時、法、英、美、英屬加拿大等。李鴻章會見了俾斯麥等各國政要,也參觀了工廠、報社、學校、礦山、電報局、銀行,在德國還專門請醫生用「電照法」即X光檢查了年前馬關談判時被日本憤青小山豐太郎行刺後仍留在臉上的子彈。

慈禧為何對義和團始亂終棄?

(李鴻章與俾斯麥)

可惜,搞了半輩子洋務運動的李中堂,仍然只是發現了歐美的器物之美,發現不了器物之後的東西,譬如制度文明。

李鴻章遊歷到英國,對一架縫紉機都能著迷,並不惜重金,給老佛爺購回一台。但他卻忽略了最不應該忽略的西方政治制度。在英國下院為他特設的席位上旁聽了議員們的辯論後,李鴻章聲稱「無甚可觀。」

這「無甚可觀」四個字,其實表徵了當時整個中國朝野上下的視野寬度。

5

我們的東鄰日本,有一個與「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同時代的,真正經典意義上的愛國者。他以大逆不道的推翻幕府,顛覆和重塑整個民族落後的價值觀為己任——而他也確實做到了。

他叫福澤諭吉,在日本家喻戶曉——因為面額最大的萬元日幣上,印的就是他的頭像,面色嚴肅,目光堅毅。

終其一生,福澤諭吉既不是高官顯貴,也不是富豪大賈,只是一介書生,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尊崇的地位,是因為他是「這個國家的啟蒙老師,他的思想改變了日本的歷史走向」。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遠比政治家重要得多,因為比起政治來,思想更持久,更有歷史穿透力。」

福澤諭吉19歲時,美國軍艦來到江戶(史稱黑船事件)的消息令他深受刺激,自此發奮學習英語。1860年,為了交換《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的批准文本,日本派遣咸臨號軍艦赴美。

自黑船來航後,日本人首次看到蒸汽船僅七年,開始學習航海也才五年,就派出自己的軍艦獨自橫渡太平洋。

此事對日本來說,其意義可以說超過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環顧當時東亞各國,沒有一個國家在這麼短時間裡就敢於橫渡太平洋。

慈禧為何對義和團始亂終棄?

(日本軍艦咸臨號)

當時航行到外國被視為拿生命當賭注,可是福澤諭吉自告奮勇,作為艦長的隨員到美國。美國之行讓福澤諭吉大開眼界。

1861年冬天,日本又派使節到歐洲各國,福澤諭吉又順利成為使團隨員。在倫敦,福澤諭吉看到一份報紙批評英國駐日公使對日本傲慢無禮,深受觸動,他隨後寫道:

「我閱讀此文之後,心中如同放下一塊大石。原來世界上不儘是惡人。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儘是外國政府的惡形惡狀,說他們趁日本尚未進入文明開化之國,往往仗勢欺人。如今我來到他們的國家,親眼看到其國也有光明正大、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士,令我越加堅定素來所持的開放門戶走進國際社會的理念。

但1860年以後,仇外的風氣在日本蔓延,這個有點像晚清。

那些年輕氣盛的武士宣稱「即使日本破壞成焦土,也要徹底攘夷」,他們暗殺外國人,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日本人也被仇恨。腰插武士刀的浪人們充斥街頭,四處尋找賣國賊。在他們看來,凡是與外國沾邊的,都有賣國嫌疑。

與外國人做貿易的商人關起了門,講西方學問的洋學者的處境越來越危險,隨時都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一位受聘於幕府的翻譯官,無意中提到外國事物,被青年武士提刀追殺,跳進冰冷的護城河中才幸免於難。另一位翻譯官的家被浪人破門而入,他從後門匆忙逃出,才撿回一條老命。

但福澤諭吉沒有被嚇倒。通過海外遊歷,他敏銳地察覺到未來世界的潮流是積極引入西洋文明,痛感在日本普及西學的重要,於是一邊號召打倒「完全沒有門戶開放與自由主義思想」的幕府,一邊揮毫寫下了10卷本的《西洋事情》,全面介紹西洋地理、兵法、科技、航海等知識。

這部嘔心瀝血的著作給日本人打開了一扇觀察和思考世界的窗口。1866年《西洋事情》出版,數年間發行25萬部。憂國愛民的人士,幾乎人人一部,把它當作金科玉律一般看待。

而無論多麼艱難危險,他的學館從未停過。學生們在慶應義塾研讀美國的原版英文書,學習西方知識,畢業之後當老師,將新的知識帶到了日本各地,也將福澤諭吉的思想傳播開來。

1875年,福澤諭吉將歷年文章結集為《勸學篇》出版,其中強調「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一人之自由獨立關係到國家之自由獨立」。這本書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同時,福澤諭吉還出版了對日本走上現代化道路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文明論概略》,回答了「日本文明向何處去」的時代命題。

福澤諭吉認為,一國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用人民的德智水準來衡量。在深入比較了日本文明、中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後,福澤諭吉斷定,西洋文明為當時的最高文明,所以極力主張日本掙脫儒教和佛教主導之下的不思進取、抱殘守缺的東亞文明的束縛,脫亞入歐。

福澤諭吉說:「乾脆趁勢打開更大的窗戶,讓西方文明諸國的空氣吹襲日本,將全國的人心徹底推翻,在遠東建立一個新文明國,使日本與英國並駕齊驅,東西遙相呼應。」

而23年後,在戊戌變法的風雲中,湖廣總督張之洞出版了同名著作《勸學篇》,在中國風行一時。

但是對於「中國文明向何處去」的問題,張之洞提出的答案卻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在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前提下,接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技藝。

在國門被迫打開50多年後,中國主流知識分子的認識,依舊停留在「中體西用」的認識水平上。

到19世紀的最後一年,也就是明治維新32年之後,日本經濟繁榮,工廠遍布,制定憲法,開設國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憲zheng國家。日本越來越被歐美國家認可,治外法權等不平等條約也逐漸廢除。

這一年,福澤諭吉完成了回憶錄《福翁自傳》。回顧一生,這個一生以啟蒙自己的民族為己任,「希望能將我國國民引導向文明之國邁進」的66歲老人,頗感欣慰。

或許是個巧合,就在福澤諭吉出版自傳的那一年(1900年),中國北方的義和團運動正如火如荼。中國的「愛國賊」們,像當年的日本浪人一樣,「奉旨排外」,極端仇視外國人,並把怒火撒向本國同胞。

對此,福澤諭吉在《福翁自傳》中對中國的未來,給予了這樣的描述:

「不管滿清政府出現多少偉大的人才,或是出現一百個李鴻章,中國都無法進入文明開化之國。要使人心煥然一新,將中國導向文明之國,唯有推翻滿清政府,此外別無他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七七事變的關鍵人物宋哲元:不聽中央勸告,寄希望於和談
中國第一部《西遊記》電影,因穿著暴露被禁止放映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