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來說,家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對你來說,家是怎樣的存在?
是龍應台的《目送》中,父母不斷地目送子女的背影越走越遠的悵然若失;是周國平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里,父親頭一次聽到孩子清清楚楚地喊一聲「爸爸」時的不敢置信;是倪萍的《姥姥語錄》中,祖孫兩代沒有隔閡的信任和依賴;是《傅雷家書》中,父親見字如面的諄諄教導;是楊絳的《我們仨》中,「從今往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樸素而擲地有聲的祈願;是王朔的《致女兒書》里,「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意義何在,希望至少有一點,為你的一生打個前站」的真摯告白;還是《小艾,爸爸特別特別想你》中特殊年代裡,父親對女兒綿延的想念……
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身處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對家便有著不同的情感和理解,家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襁褓牙牙學語之時,家便給了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少年時離家遠行,成為異鄉人才深刻感受到家的意義和厚重,人到中年開始為人父母時,組建的家便成了一種傳承和繼續。
CCTV《朗讀者》第二季指定傢具合作品牌美克美家,不忘初心,繼續出發,於6月29日在松美術館構建了一個適合朗讀與聆聽的舞台,於虯臂當舞的松林間,展開了一場關於「家」的悅讀會——赴一場松間的悅讀。
時值雨後初霽,我們在松林晚風中聽作家梁鴻講述記憶里父親的故事,那個曾在麥田大聲吶喊的野性少年,後來成長為肩負家庭責任而隱忍地走在陌生而荒涼的土地上的漢子;建築師穆威分享了一家四口在海島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一個年輕的父親為孩子建造自然生長的家,鳥鳴蛙叫,是他寫給孩子的情書;而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回憶起年少時的匆匆時光,是奶媽吟唱的歌謠,是孩童時走家串戶的隨意,是背井離鄉時的孤單,也是太平洋濕鹹的海風……
在松林間,我們聆聽到……
家,是遠行時的念想
梁鴻
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代表作:《歷史與我的瞬間》、《巫婆的紅筷子:作家、文學博士對話錄》、《黃花苔與皂角樹:中原五作家論》、《新啟蒙話語建構:<受活>與1990年代以來的社會與生活》、《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敘事美學的嬗變》、《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史》、《出梁庄記》、《中國在梁庄》
對於梁鴻來說,家的代名詞是父親。所以,她在現場朗讀了自己的文學作品《梁光正的光》。小說講述了一個帶領著家庭往前走的父親的故事,裡面包含很多情感衝突,個人與時代、與自我的衝突,雖然生活中,這位父親被親人誤解,被時代誤解,可是他心裡始終有自己的道理,他的內在與自我的光芒,是梁鴻一直想要探索的人的角色。
梁鴻說,每個人對家的感覺都不一樣,你的童年、你的少年、每一頓飯……出差回來最想看到家,不管你的家多麼的簡陋,總是你最嚮往的地方……對於你來說,可能只有你離開家再重新回來,才知道這個家對你而言,突然間有了秩序,有了安頓,這是非常重要的感覺。
對於長居外地卻寄情於故土的梁鴻來說,家和故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她說,小的時候沒有故鄉這個詞,因為我們天然的在家裡生活,你求學或者出去打工或者因為某種原因離開家,在某一個地方生活了很長時間,你會想起了故鄉。說故鄉的時候是確立了離開的概念,你的身份已經不再是那個家,我之前寫梁庄的農民工,他們不會說是故鄉,因為那個家還是他們具體生活的家,家和故鄉是兩個概念。對於我而言,因為我在北京生活,有了同事和工作的單位,但是對於很多漂泊的人來說,你原來生活的地方還是家,而不能稱之為故鄉。
家,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胡德夫
歌手、台灣民謠之父,原住民運動先驅
代表作:《美麗島》、《最遙遠的路》、《少年中國》
《朗讀者》兩度受邀嘉賓胡德夫先生出席了本次活動並作鋼琴彈唱表演與朗讀。作為台灣的民謠歌手,原住民運動的創始人,胡德夫對於家的理解或許更為深刻。
於台東東北部的小港口出生的胡德夫,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他便被奶媽帶走撫養,這段時期的胡德夫是在奶媽的歌謠聲中長大的,雖然沒有多少記憶,但是這段經歷卻被母親常常提起。後來長大外出求學的胡德夫總是想起曾經的部落生活,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大家不分彼此地交往,這個家讓胡德夫覺得很大,像是樹根一般根植在自己的心中,一個人在外的時候,總會想起。
在參加悅讀會之前,胡德夫還專門寫了一段關於家的文字:「這些人在我來到世界上就已經存在了,你唯一不能選擇去跟誰相處的就是這些人,家是人在世界上最初學習互動、互助、互相安慰的所在,從孩子開口說話到陪伴,家人、家訓、家規、家務這些東西才有了意義,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家一樣……」
末了,胡德夫在現場朗讀了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詩篇,表達了自己對家的感念。
家,是孩子自由生長的沃土
穆威
建築師
挪威註冊建築師協會會員 / Ark. MNAL、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建築實驗室(AaL)主持人、中國數字建築設計專業委員會(DADA)委員、聯合發起人
作為一名曾經旅居西班牙和挪威的建築師,穆威深深感受到了當地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美好和愜意,於是歸國後,他便在武漢郊區租了一個300畝的小島,按照規劃實現了曾經的想法,一家四口在周末的時候會住進了這個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享受著遠離都市,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穆威的這個舉動也影響了很多擁有孩子的家庭,這位年輕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父愛的偉大。
在悅讀會現場,穆威朗讀了自己的新書《帶孩子,造房子》中的一個童話故事,天馬行空的童話世界裡,處處暗藏著一個父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意。穆威說,曾有一個記者問我什麼是成長,我說家一定是基於孩子,孩子成長,好的成長並不是花太多錢給他留學或者讀最好的學校,好的成長是你要為他打開更多的天窗,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從頭頂灑進來,當孩子看到很多的事物不再是緊張,不再是覺得陌生。
家,是一本厚厚的書籍
牟莉
美克國際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零售總經理
在美克工作了20多年的牟莉,深受美克美家文化的影響,她說,我在公司前半段的生涯是跟數據打交道的,那時候我認為我和家的關係是規矩的,理性的,各種條條框框的。我真的很感謝公司讓我在每個環境裡面接觸到高品位的客戶,和合作夥伴有各種各樣的交流,我會發現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覺得我的家變得柔軟,變得有溫度,真的不一樣了,我突然發現原來家和生活會讓我更勇敢地嘗試。
牟莉在現場朗讀了蔣勛的《品味四講》,在這本書里,蔣勛先生用簡單的語言,從點滴的生活細節出發,倡導的美是市井的,也是最接地氣的,如同美克美家所要帶給大家的感覺。「美克美家是做生活方式的,家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也是文化的,需要體驗,我們希望美克美家倡導的美,不是用來讓人仰望。所有的美的要義應該在生活的衣食住行當中踐行它,感受它,看見它。」牟莉感慨道。
其他活動花絮
來美術館,一定要看展,所以悅讀會開始前,美克美家邀請了專業的導展老師,組織大家進行專場觀展,此時正在松美術館展出的是與之名字相照應的「明月松間照」大展,大家在觀看完畫中松後,走出美術館還可以直接感受到現實中的松林。
在活動現場的美克美家展區,還特設了一個圖書擺放架,每一個來參加活動的嘉賓都攜帶了一兩本自己推薦的與家和生活美學相關的書,寫下寄語,現場交換。以書會友、書香品茗。留書人有情,讀書人也有情。閱讀成為一種特有的交流方式,將一本本書如同心一樣攤開,所有的秘密、心事、成熟與不成熟的思考、質問、苦悶、沉積、追尋,全都晾曬在讀者的眼前。
參與此次悅讀會的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中的一些有從事藝術類的工作,有以母女身份一同前來……天南海北匯聚於此,皆是因為一個共同的目的——對極致生活的追求,這也是倡導用藝術創造美好的生活方式品牌美克美家的初心所在。
【今日話題】
對你來說,家意味著什麼?
關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無 / 聊
人文 · 藝術 · 生活
Learn More
Contact us
商業合作/投稿發送郵件
songguolife@lifeweek.com.cn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松果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