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哲學大會掠影:形而上夕陽餘暉中的亮點

世界哲學大會掠影:形而上夕陽餘暉中的亮點

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降下了帷幕,仍然留下一個令無數哲學家(哲學愛好者)感到無比沉重的話題:哲學是否真的已走向終結?作者對此是秉持肯定態度的,故本來並不太看重這種會議,但被邀請參加這次世界哲學大會後,覺得有必要基於此而再行切實體會一下,或許對本來已經形成的成見有所裨益和改善,畢竟這兒集中了據說是世界思想界最頂尖學者及多元思想精華。

序.世界哲學大會如期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一切似乎都是那麼自然,但陳部長一句話如雷貫耳: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馬克思依然是最偉大的思想家!驚異之餘就在想,這會不會就是這次大會的基調,不知在堂下的具有世界多種思想文化的三千多聽眾該作何感想,失落感油然而生。此後,就沒有參加後兩天的會議,一直到16日才決定再去現場試聽一次,但就這次初步改變了我的看法,甚至幾乎改變了我對哲學命運的判斷。日薄西山的形而上夕陽餘暉中,也有幾抹熠熠發光的亮點。

思辨的魅力重現

本次哲學大會上,發現最有哲學味道的應該是美國哲學協會的前任主席、羅格斯大學哲學Sosa教授的捐贈講座《洞見與理解》(北京大學英傑中心),他的知識論探究的確可以看做是是哲學最後的值得探討的陣地,但他仍然採取了形而上的那種思辨方式,儘管他的文論也有擺脫思辨的束縛而轉向實踐的傾向。我對他對「洞見」的探討是很感興趣的,而且認為他的探討提供了一種很好視角和價值轉向,有助於喚起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但他似乎仍然把「洞見」看成一種非理性的天然能力並與理性對立起來,這可能會使其使其失去對該問題的更本質的探尋思路,事實上即便用胡塞爾的那種古老的現象還原方法,也應該會得出「洞見」的理性或邏輯上的本質所在,故在這個問題我希望能與他有所對話。當然,Sosa教授整個演講用的是純英文且沒有同聲傳譯,這也可能限制了我的理解。

相對而言,中國的學者在思辨方面則幾乎相對空白,過於強調實證和直白的表述,更像是科學的論證,這使其大多數論述水平低了很多。期間我所走過的幾間哲學研討小屋,明顯感覺到他們研究論述過於淺顯,基本上看不出思辨的痕迹。這也許正是西方很多人不認為中國有哲學的根本原因之一吧。另外,據說由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教授Vincent Shen主持的專題講座「差異、多元、社群」,其思辨意味也很濃厚,但是我因時間關係只聽了個末尾,就不再贅述了。

儒學正在脫離「聖人」本義?

杜維明作為現代儒學在世界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次世界大會最耀眼的學術明星之一了,為此我特別有意廓清了思緒以使頭腦充分清醒。但開始感到奇怪的是,他的中國儒學思緒講座面對的聽眾大部分也是中國人,何以要用英文講述?這篇演講的題目《精神人文主義——己、群他、地、天》可能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即他的儒學思想滲透了很多西方人文主義精神,他要把儒學推廣到全世界,這樣用英文演講就可以理解了。非常肯定的是,他的論述精神很博大,立論用意深遠,觀點新穎,其諸如「全球化」、「超越」等詞語透露了他的「野心」,整個文章呈現了一種由中國儒學推及全球化、整個世界的昂然向上的精神,應該是一篇較為宏偉、價值意義深遠的文章,很值得一讀(我有原稿抽空拍照片大家看看)。

值得注意的是,杜維明的論述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趨向於概念思辨,比如他在進行儒家文化的論述時,不是像儒家那樣入世,而更多地在進行純粹概念的思維,加註了一些類似於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等西方人本主義哲學觀念和思想成分,這使其論述顯得更加唯美。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來了,當我聽到他引述西方哲學的思想時,不由的產生了一個問題:儒學思想歷史上呈現了一個不斷糅合時代因素的擴展過程,您的現代儒學思想究竟是一種升華或超越還是逐漸遠離了「聖人」的本義?想好這個問題後,我就打算進行提問,可惜的的是提問的人太多了,我還差兩位沒有趕上。會後一大群人圍繞他要求籤名合影,而我則還是帶著剛才的疑問很想找個機會問問他(因為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於是退場時便陪同他走在一起,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只留下了一位黑人朋友所拍下的一張合影照片。諸位,不知有哪位渠道可以將該問題遞交給杜維明老師?

多元文化的碰撞

這次大會與其說是哲學大會,毋寧說是多元文化濫觴,其中最大的文化碰撞出現在18日上午的全體大會,該會是由印度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大使、作家Singh博士主持,共有四位分別代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的著名學者演講,他們各自提出了具有區域文化特點的講述。其中,有代表亞洲的北京大學趙敦華老師的《從「學以成人」到「學以通達」》,來自於歐洲的法國大學科學院高級院士Anne Cheng (程艾蘭)教授(她的演講沒來得及聽,故沒有寫出題目),非洲Hountondi教授的To Moralize God? Return to the Human, the Condition of World Peace(《說服上帝?讓人類回歸,世界和平的條件》),來自於南美洲的Garza教授的The human,world and time in Mayan thinking(《瑪雅人思想中的人類、世界和時間》)。各種文化精彩紛呈,其中尤為感興趣的就是Garza教授所講述的瑪雅文明,各種新穎的觀點,加上所展示的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大幅清晰的彩色照片,不能不使我們對瑪雅文明產生由衷的敬意。

超越性前沿思想嶄露頭角

而最有超越前景和新穎意義的應該是北京大學豐子義教授主持的《專題講座:人類,非人類,後人類》,參與講座的幾位大師的觀點應該整合出了一條在人本意義上的人類未來希望之路。韓國Sangkyu Shin教授的Transhumanism and Biopolitics of Human Enhancement(《超人類主義與人類增強的生物政治學》),對人類技術增強提出了肯定態度。Thorgeirsdottir教授則更為大膽,她在Posthumanism as Embodied Think-ing(《後人類主義的體現思維》)直接肯定了「後人類」的存在價值,雖然「後人類」的提法有很大的問題和質疑的地方(我不主張「後人類」,而認為「超人類」更合適)。只有挪威的Svendsen教授相對謹慎,他的文章標題Being Human文章本身就帶有質疑、很中立的意味,哲學味道比較濃厚,而且他在人類、非人類、後人類的定義上就帶有明顯的遲疑不決、模稜兩可。

由於該專題比較切合於新文明的視野,我打算與其進行特別對話,特別是有關人類的定義和後人類的說辭方面,我有了明確的態度,比如我要提醒Svendsen教授,「人類」一詞是有明確定義的,應該定義為「具有符號性抽象思維能力的即為人類」(用符合作思維媒介進行思維,可以大大提高思維效率),可惜的是我又沒有搶到提問話筒。而其中第一位搶到話題的是一位中國人,他給人類的定義是「創造性」,這顯然是不確切的,因為正如Svendsen教授所反駁的那樣——很多動物也有創造性。這讓我很懊惱。

哲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對此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作為具有形而上和思辨特徵的哲學已經死亡,這不僅體現在形而上在現代社會上的意義缺失和價值失范,也體現在作者本人與霍金同時於2010年9月分別出版的《在之演化》和《大設計》中,而且這也是為維特根斯坦和海德格爾等現代社會的大思想家所秉承的觀點......問題在於,哲學既然已經消亡,哲學大會還有必要嗎?作者本人認為這是兩碼事,哲學的存在與否是體態發展意義上的,而哲學大會則是主要是對其歷史意義的追溯,同時也具有彰顯哲學精神、啟迪智慧的價值,故哲學大會還是很有必要的,即便是能夠揩點哲學的餘暉,同樣也會給人類帶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哲學大會上沐浴在形而上的餘暉中,愜意地徜徉於智慧的海洋中,會使你思想豐富很多,可以汲取許多精神動力。另外,哲學的思辨功能同樣是很重要的,思辨能力不同於智商,但很可能是比智商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或許正是基於這種能力,現代社會中才會構建現代科學體系。思辨是一種更具有核心的智慧體操,對於升華人類的理性思維、悟性、提升高品質智力是有極高幫助的,西方在近現代之所以超越中國,特別是高層面的現代科學的理性建構,應該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思辨的力量。第二十四屆哲學大會已經閉幕,但哲學留給我們的回味依然非常悠長......

維特根斯坦說:「哲學僅餘下的任務為語言分析」!如今,哲學連語言分析的任務業已不存在了,但這次大會卻給我們一個新的昭示:哲學在善後的同時,應該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有待完成:給人類尋找出新的精神力動力源泉,在一般性問題探尋出全新的超越性出路,使其在信息時代成為能夠織造全新的意義、價值、倫理的主要載體。事實上,這條出路已經哲學的餘暉中綻露——新文明,一種針對現代科學、哲學、宗教等人類以往所有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進行全面超越的認知方式和知識形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江火 的精彩文章:

TAG:王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