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治療頸椎病的17張秘方,只分享這一次!

治療頸椎病的17張秘方,只分享這一次!

名字,你懂我嗎?



養生調理 專業技術 學習交流 的最佳平台





現如今,很多人的頸椎被頸椎病「綁架」,那一扭頭、一轉脖子的疼痛,都是刻畫在「危脖達人」心中的道道傷痕。尤其對很多「低頭族」而言,那看似一低頭的溫柔,背後卻不知隱藏著多少個不情願。如何擺脫「危脖達人」的命運?

17

張治療頸椎病的秘方,值得細思量!




1.頸椎病湯



組成:

黃芪

30g

,丹參

15g

,白芍

15g

,木瓜

9g

,葛根

20g

,天麻

9g

,延胡索

9g

,威靈仙

9g

,淫羊藿

9g

,川續斷

12g

,牛膝

9g

,甘草

3g


方解:

頸椎病系頸椎及周圍筋肉損傷或退行改變,使氣血、經絡受阻,因而引起頸肩臂疼痛、麻木或頭暈、猝倒等癥狀。治療應益氣活血,補腎壯骨,通絡止痛。方中黃芪、丹參益氣活血,為君葯。白芍養血,柔肝止痛;延胡索活血化瘀,消滯止痛,二者為臣。佐以淫羊藿、川續斷、牛膝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木瓜、威靈仙祛風勝濕,通絡止痛;葛根發表解肌,引葯至頭項;天麻祛風通絡,止頭暈頭痛。甘草調和諸葯,為使。故本方為治療頸椎病神經根型或椎動脈型之良藥。

主治:

頸椎病。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2.術苓半夏



組成:

炒白朮

20g

,茯苓

15g

,半夏

10g

,羌活

10g

,鉤藤

15g

,枳實

10g

,陳皮

10g

,遠志

10g


加減:

舌紅口乾,肝火較旺者可加天麻、石決明、菊花、生地黃、龍膽草、刺蒺藜、白芍;陰虛較甚,舌紅少苔,脈細數弦者可選加麥冬、沙參、玄參、生地黃、生白芍、酸棗仁、柏子仁;氣血虧虛,舌淡苔白,脈細者可選加當歸、黃芪、酸棗仁、柏子仁、熟地黃、阿膠;濕勝者可選加澤瀉、薏苡仁、藿香;胸悶脅肋不適者可加柴胡、香附、青皮、鬱金、白芍、太子參。


方解:

術苓半夏湯重在治痹。白朮為君,《本經疏證》曰:

風寒濕痹、死肌、痙、疸,不得盡謂脾病,而以術為主劑者,則以濕為脾所主,濕能為患,固屬脾氣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與痙,病在肌肉內,死肌及疸,病在肌肉外,旁病則當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駐濕之所,惟肌肉間為可駐濕,三也。知此,則凡痹、死肌、痙、疸之系乎風寒濕者,皆術主之矣。白朮之效,於風勝濕者為最宜,寒勝者為差減。

此外,《別錄》也說白朮

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

,《藥性論》也認為白朮

主大風頑痹

。茯苓健脾化痰,寧心安神、利水滲濕為臣,重在治濕痹。半夏為臣,取其燥濕化痰,以及和中健胃,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協同作用。佐以鉤藤清熱平肝、鎮痙息風,陳皮理氣化痰,枳實破氣消積、化痰除痞,遠志安神、祛痰,羌活祛風勝濕止痛,能解頭、頸、項上部太陽經痰濕痛。本方也體現了經典古方半夏白朮天麻湯、二陳湯、溫膽湯等方要義。


主治:

頭暈目眩、頭昏腦漲、頸項拘急、項背酸楚之頸性眩暈症。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可連續服用

1

2

周。

3.加減知柏地黃湯



組成:

黃柏

10g

,知母

10g

,生地黃

15g

,山藥

15g

,山茱萸

10g

,玄參

10g

,威靈仙

30g

,紅花

6g

,葛根

30g

,牡丹皮

12g

,甘草

3g


方解:

知柏地黃丸始源於明

·

張景岳《景岳全書》,原名為滋陰八味丸,是由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而成。本方由知柏地黃丸加減而成,用於治療肝腎陰虛,虛火內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頸項部酸痛不適之頸椎病。方中生地黃滋陰清熱,山茱萸滋腎益肝,為君葯;山藥滋腎補脾,牡丹皮瀉肝火,為臣葯;佐以知母、黃柏清腎中伏火、肝火,玄參養陰清熱,紅花活血化瘀,葛根升津舒筋,威靈仙除痹止痛;甘草調和諸葯,為使。


功效:

滋補肝腎,除煩降火。


主治:

頸椎病症見肝腎陰虛,虛火內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頸項部酸痛不適。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二煎,分早晚服。

4.頸復寧丸



組成:

肉蓯蓉

15g

,巴戟天

15g

,骨碎補

12g

,川續斷

12g

,生地黃

10g

,雞血藤

10g

,木香

6g

,羌活

6g


方解: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中醫學中屬

痹證

範疇,主要由於肝腎不足、勞傷及頸項經脈氣血受阻,致氣血虧虛,氣血瘀阻,頸項經絡失養,引起疼痛、麻木、眩暈等癥狀。方中肉蓯蓉、巴戟天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為君葯;骨碎補、川續斷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為臣葯;佐以雞血藤、生地黃補血活血,舒筋通絡;木香、羌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為使葯。諸葯共奏補益肝腎、養血活血、理氣止痛之功效。


主治:

頸椎病、肩周炎所致的疼痛等症。


用法:

制丸口服,

1

6g

1

2

次,用開水或可加適量黃酒服。

5.頸椎病1號方



組成:

羌活

12g

,川芎

12g

,防風

10g

,荊芥

10g

,蔓荊子

9g

,桂枝

10g

,藁本

9g

,甘草

3g


方解:

本方主治為風濕在表,其證多由汗出當風,風濕之邪侵襲肌表所致。風濕之邪客於太陽經脈,經氣不暢,致頸部、頭部疼痛,身重。風濕在表,宜從汗解,故以祛風勝濕為法。方中羌活為辛苦溫燥之品,其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溫散寒,可祛風除濕、通利關節,為君葯。臣以防風、藁本,入太陽經,祛風勝濕,且善止頭痛。佐以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止痛,荊芥發表散風,桂枝溫通經脈,引葯至上肢。使以甘草調和諸葯。綜合全方,以辛苦溫散之品為主組方,共奏祛風勝濕之效,使客於肌表之風濕隨汗而解。


主治:

頸椎病(風寒濕痹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6.頸椎病2號方



組成:

生地黃

10g

,地骨皮

15g

,玄參

10g

,赤芍

10g

,炒白芍

15g

,當歸

8g

,川芎

10g

,粉背菝葜(大通筋)

15g

,葛根

10g

,甘草

3g


方解:

玄參瀉火解毒,地骨皮清虛火,為君葯。生地黃、赤芍、炒白芍涼血滋陰、活血通絡,為臣葯。佐以當歸、川芎行氣活血化瘀,大通筋祛風濕、通絡止痛,葛根解痙止痛、引葯至頸項。甘草調和諸葯,為使。全方組合,具滋陰涼血、舒筋活血通絡等作用。


主治:

頸椎病(陰虛火旺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7.頸椎病3號方



組成:

半夏

10g

,澤瀉

10g

,黃芪

15g

,天麻

12g

,神曲

10g

,茯苓

20g

,蒼朮

8g

,陳皮

6g

,當歸

8g

,川芎

8g

,甘草

3g


方解:

方中黃芪、白朮補脾胃,養元氣,為君葯;蒼朮、半夏、茯苓、澤瀉祛寒濕,化痰飲,為臣葯;佐以天麻定虛風、止眩暈,神曲、陳皮理脾胃、助消化,當歸、川芎行氣活血通絡;甘草調和諸葯,為使。配合成方,共奏補脾胃、化痰濕、定虛風、行氣活血之功效。


主治:

頸椎病(痰濕阻絡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8.頸椎病4號方



組成:

黃芪

15g

,葛根

10g

,蔓荊子

9g

,白芍

10g

,升麻

5g

,當歸

10g

,川芎

10g

,炙甘草

3g


方解:

《醫方集解》曰:

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

李東垣曰:

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葯也,十二經清陽之氣,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

方中黃芪甘溫,益氣昇陽固表,為君;葛根、升麻、蔓荊子輕揚升發,能入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為臣葯;佐以白芍斂陰和血,當歸、川芎行氣、活血通絡;甘草和脾胃,調和諸葯,為使。


主治:

頸椎病(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9.頸舒片



組成:

葛根、川芎、桂枝、白芍、桑枝、天麻、威靈仙、羌活、雞血藤、制馬錢子、甘草。


方解:

葛根、桂枝、白芍解肌舒筋,為君葯;川芎、雞血藤、天麻行氣、活血、通絡,為臣葯;佐以羌活、威靈仙、制馬錢子祛風濕、利關節、止痹痛,桑枝清熱活血、引葯上行;甘草調和諸葯,為使。諸葯合用,共奏解肌舒筋、祛風通絡、行氣止痛之功。


主治:

頸椎病、頸背肌筋膜炎、肩周炎等筋肌、經絡痹證。


用法:

每次

4

片,每日

3

次,溫水送服。


10.慢頸痛煎



組成:

黃芪

9g

,桂枝

9g

,芍藥

9g

,生薑

18g

,大棗

9g

,葛根

15g


方解:

頸椎病證屬寒濕痹阻者,證見頭頸肩背四肢疼痛,竄痛麻木,項背拘急,頭疼頭重,全身怕冷,惡風,無汗,可觸及條索狀物,或有肌肉萎縮,胸悶,納呆,舌苔白膩,脈沉遲。方中黃芪益氣昇陽固表,為君;桂枝通陽,引葯至上肢,為臣;佐以芍藥養血通痹,葛根解肌通痹引經;大棗、生薑調和營衛,為使。


主治:

頸椎病(風寒濕痹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11.頸痹湯



組成:

五加皮

10g

,蒼朮

12g

,巴戟天

10g

,海風藤

10g

,羌活

12g

,威靈仙

12g

,桑枝

12g

,紅花

6g

,川芎

10g

,何首烏

10g

,甘草

3g

,淫羊藿

10g


方解:

頸椎病多為風寒濕邪所侵,又多為久病,久病必有瘀,故病機乃風濕寒邪與瘀血相博結,病程長,久治難愈。方中五加皮、蒼朮、羌活、海風藤祛風除濕,川芎、紅花活血化瘀,巴戟天、淫羊藿補陽並祛風濕。綜觀本方,主要具有祛風除濕,化瘀止痛之功用。


主治:

頸肩臂痛。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12.活筋湯



組成:

白芍

30g

,木瓜

15g

,威靈仙

15g

,川芎

10g

,當歸

15g

,五加皮

6g

,牛膝

10g

,羌活

10g

,甘草

6g


方解:

本方主治風寒痹阻之頸椎病,方中羌活、木瓜、威靈仙等葯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牛膝、五加皮補肝腎、強筋骨;當歸、白芍、甘草等補益氣血。諸葯合用,有益氣血、補肝腎、袪風寒之功效。


主治:

頸椎病(風寒濕痹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13.解肌湯



組成:

黃芪

25g

,防己

15g

,粉葛

25g

,薏苡仁

50g

,木瓜

15g

,茯苓

25g

,赤芍

20g

,絲瓜絡

15g

,威靈仙

15g

,白芍

25g

,甘草

15g


方解:

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稱為

項痹病

,是因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使臂叢神經受壓或刺激致使神經炎症水腫而出現的症候群。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熱潮濕,飲食習慣多以海鮮為主。目前頸椎病的發病人群大都為工作在第一線的機關辦事人員、企業領導、白領等社會骨幹,這些人群平時鍛煉少、體質弱,又長期在空調環境中工作,因此,形成素體氣虛、內生濕熱、外感寒濕的複雜體質。臨床以反覆發作的頸項酸痛,上肢麻木、放射痛為主要表現。本方黃芪扶正益氣,為君;防己、薏苡仁、木瓜、茯苓清化內生之濕熱,為臣;佐以絲瓜絡、威靈仙、葛根、芍藥祛風散濕、解肌舒頸;甘草調和諸葯,為使。


主治:

項痹病(氣虛濕阻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14.柴苓定眩合劑



組成:

茯苓

25g

,桂枝

15g

,白朮

20g

,甘草

10g

,柴胡

15g

,升麻

5g

,黃芩

15g

,人蔘

15g

,生薑

15g

,白芍

25g

,大棗

17g

,石決明

25g


方解:

柴苓定眩合劑由小柴胡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化裁而成。經多年臨床實踐證明,對頸性眩暈急性期有良好療效。經門診使用統計,只要符合少陽不利證型的頸性眩暈患者有效率可達

91%

以上。柴苓定眩合劑一方面通過小柴胡湯減半夏(柴胡、黃芩、人蔘、甘草、生薑、大棗)疏利少陽之邪;一方面通過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平沖降逆、溫化水飲;加白芍柔肝養陰,配合升麻、石決明可升清降濁,使氣機上下得調。另外,白芍配合桂枝、生薑、大棗形成桂枝湯,可和營衛,使氣機內外暢通。諸葯合用,共奏舒利少陽、平沖降逆、溫化水飲之功。


主治:

頸性眩暈(邪阻少陽證)。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

1

劑,分煎

2

次,早晚服。

15.椒蘭頸痛散



組成:

川椒

20g

,胡椒

5g

,澤蘭

40g

,紫蘇葉

30g

,肉桂

15g

,伸筋草

40g

,羌活

30g

,乾薑

30g


方解:

本方在我院臨床已使用多年。椒蘭頸痛散劑基於

痹證機體素虛,陰陽失調,氣血不暢,痹阻經絡者居多

這種觀點而組方。選用川椒、胡椒、肉桂、乾薑溫經散寒;澤蘭、紫蘇葉、羌活祛風勝濕;伸筋草舒筋通絡。諸葯合用,可溫經散寒、祛風勝濕、舒筋通絡。本方療效顯著,是適用於風寒痹型項痹病的外用散劑。


主治:

項痹病(風寒濕痹證)。


用法:

研成細末分裝,

1

50g

。外用熏蒸或足浴,

1

1

瓶,

1

1

次。

16.加味桂枝加葛根湯



組成:

桂枝

12g

,白芍

12g

,葛根

20g

,炙甘草

5g

,熟附子(先煎)

9g

,茯苓

12g

,白朮

9g

,生薑

3

片,大棗

5

枚。


方解:

桂枝加葛根湯出自《傷寒論

·

卷二

·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用於風寒外束,營衛不和,經輸不利,筋脈失養而見發熱、汗出、惡風、項背拘急固縮、轉動不靈等症。方中桂枝辛溫通陽,祛風散邪;芍藥酸甘平肝,斂陰和陽,通達經脈,二者調和營衛、理陰陽。大棗補脾,生薑和胃,甘草調和諸葯,補脾益中;葛根升津舒筋,宣透經輸。加入附子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茯苓、白朮健脾除濕。全方調和營衛、健脾溫陽、除濕通絡,對脾腎陽虛、營衛不和證頸椎病效佳。


主治:

頸椎病(脾腎陽虛、營衛不和證)。


用法:

水煎服,

1

1

劑。

17.舒筋止痛水



組成:

懷牛膝

12g

,當歸

18g

,紅花

30g

,三棱

18g

,生草烏

12g

,生川烏

12g

,木瓜

12g

,樟腦

30g

,五加皮

12g

,三七粉

18g


方解:

上方製成藥水局部塗擦或配合按摩,可起到溫通脈絡、舒筋活血的作用。對頸腰椎筋肉勞損,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因而引起頸項肩部或腰部疼痛、僵硬、肢體麻木等不適癥狀,療效甚佳。方中當歸、紅花、三棱、三七、牛膝活血祛瘀;草烏、川烏、木瓜、五加皮逐風邪,散寒濕;樟腦溫散止痛;配以

70%

的酒精通血脈、祛寒氣,引葯勢。故能達到活血舒筋、祛風止痛之目的。


主治:

頸椎病、腰痛、肩膝關節痛。


用法:

以上

10

味葯,以

70%

酒精

1.5L

,密封浸泡

1

個月,分取上清液,外用。


瀉血療法、經筋療法、X型療法、倪海廈視頻、JT叔叔中醫、原始點、艾灸療法、張秀勤刮痧、腹針療法、拉筋拍打、神手絕技、穴位大全...

上萬視頻資料不斷更新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