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門媚:純真博物館裡的生死愛欲

西門媚:純真博物館裡的生死愛欲





伊斯坦布爾的一條普通小街。暗紅的一幢三層民居,漂亮地站在街角。



土耳其有很多民間建築都有出色的外表,色彩明麗,但又跟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土耳其人的色彩感相當好。




但我還是覺得,這幢小樓更加特別。







作者在小樓前




可能有一部分心理原因吧。因為,它是大名鼎鼎的純真博物館。




我們在土耳其遊盪了半圈,呆了六個風格各異的城市,之後,才來到純真博物館。這裡,其實是我來土爾其之前,很早之前就打算來的。




2010年讀到帕慕克的小說《純真博物館》,有種訝異的喜悅。作品敘述綿密,明亮又憂傷,不單談愛情,更談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我當時為此書寫了篇評論,叫《大作家什麼時候開始談論愛情》。



2012年,得知帕慕克真的做了一個「純真博物館」,覺得很有趣,他把文學實體化了。伊斯坦布爾對我來說,便有了一個明確的想訪問的地方。




但是,

我是一個對旅行心懷疑慮的人,總是忍不住反思,旅行的意義

用大白話來說,我是個偏宅的人,別人喜歡的地方,我總是腹誹和懷疑,懷疑一切旅遊打卡之地。我想,純真博物館,已經是一個旅遊打卡地了。當一個地方,服務對象是旅遊者,就免不了媚俗,迎合多數的口味。




總之,我既抱著對文學作品的好感,對帕慕克的佩服,又抱著對旅遊地標的疑慮,心情複雜地來看純真博物館。這也是,我為什麼遊盪了半個土耳其才到這裡的原因。




一個小小的窗口在售票,門票30里拉。售票人賣完票,才打開門。門不大,也像普通的民居住宅。




之前,我看到網上的一個說法,參觀純真博物館要預約,不然,很可能不開門。看來並非如此。但這裡遊客不多倒是真的。




30里拉的門票,也許是一個因素。



在土耳其,這個門票算是偏高的了。我們轉悠的這半個月,參觀了無數的博物館,好些裝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寶貝的博物館,有的是免費的,有的也就是一、二十元的門票。




但純真博物館裝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一樓最醒目的,是一面牆的煙頭。歪歪扭扭的煙頭,一顆顆地整齊排列著,每顆煙蒂上,還隱約看得見口紅印,下面用小字寫著說明。



《純真博物館》小說里的情節,一下子就具象化,出現在我眼前。




帕慕克在小說里,用了一整章,來談煙頭,標題就叫《4213個煙頭》。小說的男主人公,默默地愛著女主人公,收集所有與之相關的物品,其中一項藏品,就是花了八年時間,收集的女主人公遺下的4213個煙頭。每個煙頭,都承載過一種情緒。把玩每個煙頭,從扭曲的方式、沾染的唇印、浸過的唾液,男主人公都能回溯到與女主人公相處的那個時刻。




小說的這一部分,曾給我留下了相當強烈的印象。我當時想,這樣寫,既讓人叫絕,同時,也完全能看出作者在驕傲地炫技:連煙頭都可以寫上整整一章。



現在,在純真博物館,首先遭遇的就是這個作品。不用數,我也明白,這裡排列的煙頭,也一定對應了小說,是4213個。當這不起眼的小物品,數量浩大又整齊地排列到一起時,觀眾從中感受到的是時間的綿延與情感的澎湃。




這種以小集大的手法,是當代裝置藝術常見的。

既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意,又利用密恐心理,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







從中間的旋轉樓梯,上到二樓,就置身在大量的裝置作品之中。




是的,與其說這些是展覽品,不如說,都是裝置作品。四周的牆上,甚至樓梯的欄杆上,都精心布置擺放了各種物品。




一組作品跟另一組作品之間,有明確地區分。




小說分為83章,這裡的作品,也是83件。



如果留意,就能發現,這一組組作品,跟小說的映照關係。







有的一眼就能判斷。比如,有一組作品,是許多小狗玩偶。小說里講過,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嫁給他人之後,他仍長期單戀,逗留在女主人公家中,在那裡看電視,經常帶來小狗的玩偶,擺放在電視機前,又常常把這些小狗,偷偷拿回收藏,再換新的玩偶來。




有的作品,更顯得是暗中的關聯。比如很多作品都運用到這些元素:土耳其的特製面點「米芝」、別緻造型的土耳其細腰茶杯,有明確時代特徵的髮夾、胸針,等等。







這些特定的土耳其元素,被相當聰明地組合起來。




背景有些是帕慕克手繪的水彩畫,有些是伊斯坦布爾的老照片和海報,也有的是短片。甚至有的裝置作品,加入聲光電元素,成為相當別緻又詩意的動態作品。冉冉升起的明月透過百頁窗,灑下清暉;海邊的窗口,紗簾被海風吹動,靜靜聆聽,還可以聽到潮汐起落。







整棟小樓也可以看做一個大的作品。





帕慕克少年時學畫,青年時學建築,現在這個博物館,讓他的各項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個博物館,更準確地應該叫藝術館,是一個完整的,且相當前衛的綜合藝術體。能夠想像,這些作品最終呈現的形態,肯定還有其他建築師或藝術家相助,但基本的構想,設計的主力,應該是帕慕克本人。在展覽的後半部分,有一面牆用來展示帕慕克的設計手稿。




我認為,這樣的綜合藝術體,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因為就算有卓越的藝術家,可以完成一個這麼大體量的作品,但是,卻難有能力,同時用一部長篇小說,與這個作品相呼應,形成一個互文關係。




從這些展品,可以聯想到小說的每個細節,從小說的細節,又延伸出可以親歷的場景。




帕慕克曾說,他最先有了一些收藏,然後從收藏才開始構思這部小說,小說完成後,又繼續博物館的建設。







這些收藏品,多數是伊斯坦布爾人這幾十年的普通生活用品,並不具備多少文物價值,但

它們凝聚的卻是一座城市,幾十年的時光與記憶。




由此,我想到了帕慕克的另外幾部作品,自傳《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長篇小說《我腦袋裡的怪東西》等等,作家也通過這些作品,在講述他心目中的伊斯坦布爾,講述這座城市這幾十年的變化。甚至,眼前的這些作品,既是呼應《純真博物館》,同時,也在呼應他的另外的這幾部作品。




我還聯想起了這幾部作品的一些暗暗關聯的線索。比如,在他的自述作品《伊斯坦布爾》里,曾講到少年時的他,找到一處單獨的,堆放雜物的舊屋,他在那裡與戀人幽會。在《純真博物館》里,男主人公也是如此。







在愛情受阻時,少年帕慕克曾設想要帶戀人私奔,而在《我腦袋裡的怪東西》里,男主人公實施了這個計劃。




有了這些聯想,我在純真博物館裡看到的展品,就遠遠超過了這部同名小說本身,

帕慕克在用他的博物館、用他的文學,講述的都是同一個對象:伊斯坦布爾。




帕慕克談到《純真博物館》時說:「這是我最柔情的小說,是對眾生顯示出最大敬意和耐心的一部」。從這句話里也能知道,他表面上在講愛情,其實背後推動這講述的,是作家對一座城市以及眾生的凝望,這裡的生死愛欲,乃至時代變遷與觀念更替。




原標題:《純真博物館,通過藝術與文學,在展示什麼》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作家的病,別讓時代背鍋
不會調情的中國男人沒有出路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