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實是馬扎!

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實是馬扎!

本文來源於 觀觀雅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不知道你們的朋友圈曾被這樣的馬扎刷過屏沒有

這是堆放在街頭的共享馬扎,無需掃碼隨便坐,不限制年齡、性別、人群,可謂是無差別對待了。

不過,由於它太質樸天成,無定位、無電子鎖,赤條條將自己裸露在天地間,終於也沒逃被共享的宿命,成為街頭下象棋大爺、廣場舞大媽的歇腳工具,意外走上了公益之路。

馬扎,堪稱座椅界實用性「頭把交椅」,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隨處可見: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有它,衚衕里老人家聊天時有它,河邊釣魚的人們更是缺不了它……

可你知道么,如此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小馬扎是東漢北方游牧民族的智慧產物,是個古老的外來物,made in西域」。最初也稱交杌(jiāo wù),交纏或交椅。

黃花梨卷草紋胡床(馬扎) 明晚期 觀復博物館藏

我國自漢朝打通「絲綢之路」以來,漢族與西域各民族不斷融合,馬扎兄也跟著大部隊一路高歌猛進來到中原,改變了中原人幾千年的生活習慣。

黃花梨卷草紋胡床(馬扎) 明晚期 觀復博物館藏

兩千年前,亞洲地區基本上都是席地坐,比如日本、印度、尼泊爾、泰國、韓國、朝鮮,都坐在地上。

《高逸圖》局部

但歐洲人不同,他們是垂足坐,兩千年前已經坐在椅子上了,為什麼呢?因為歐洲地區氣候比較濕冷,迫使他們高坐起來。而我們亞洲地區,尤其我們中國,早期的人類文明大部分都是發生在黃河流域,環境比較乾燥,人坐在地上可以忍受。

當我們安安穩穩坐在地上朗讀四書五經時,游牧民族的兄弟們卻還是常年在馬背上馳騁。當他們翻身下馬,一種神器出現了——從馬背上打開一個扎捆的東西,坐在屁股底下,這個東西就是馬扎,意思是馬背上扎捆的東西

馬扎一類的椅子出現後,中國人從席地而坐變成了垂足高坐。

《韓熙夜宴圖》

馬扎由8根木頭組成,綳上帆布或麻繩,可以合攏,便於攜帶。放在家裡,不佔空間,出門在外,提在手裡,可以隨時隨地坐下休息。

它最大的貢獻,就是解放了中國人的盆骨,明顯改善了久坐腿麻、腳抽筋的問題,因而一度也是爆款單品,日常家居或外出遊玩都很流行。

北齊畫作《北齊校書圖》中就可見士大夫驕傲地坐在「交杌」上的工作情景。

《北齊校書圖》

顛覆常識的漲姿勢時間到啦!

根據古代傢具流變史,有人就推測,唐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或許不是大家理解中的床

這叫榻,不叫床

關於此「床」,後人有五種不同解釋,其中之一被解釋為「胡床」,類似馬扎,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凳面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指是「胡床」(即馬扎)。

所以我們的詩仙很可能就是坐在小馬紮上把酒對月,寫下了一篇篇動人的詩歌。

坐在小馬紮上寫詩的李白大神

到了宋朝,馬扎越來越高級,慢慢往一件重要的中國古代傢具過渡——交椅,外表上增添了扶手和靠背,也成為當時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水滸傳》里林沖火併王倫,將晁蓋推上交椅,便是出於此意。

黃花梨雙龍如意雲頭紋靠背板交椅,現藏北京觀復博物館

再後來又演變成另一種椅子,扶手不見了,只留下了靠背部分。

明代之後的馬扎,只用八根直材構成,杌面穿繩索或皮革條帶,比較高級的還會在木上鑲嵌各種金屬精美雕刻,有的還帶踏床,也有可以向上提拉摺疊多變的樣式。

黃花梨杌凳——上海博物館藏

直到今天,馬扎的基本結構仍然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仍然保留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

這足以證明:一個簡潔優雅、實用的傢具結構是可以流傳千百年的。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泰國古珠展部分精品古珠圖片分享及古珠上新2
古人對顏色的稱呼,如此風雅!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