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平安半年報業績靚麗!但更多的內容不知道是否會讓人憤怒……

中國平安半年報業績靚麗!但更多的內容不知道是否會讓人憤怒……

8月21日下午收盤後,中國平安發布了2018年中報。中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平安的營業收入是5348億元,同比增長15.32%;凈利潤647.70億元,同比增長31.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80.95億元,同比增長33.78%。基本每股收益3.26元。這份成績,實在太靚麗!

因為這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2018年8月21日收盤價59.42元計算,動態市盈率9.11。如果按照平安歷年的利潤情況,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可能疲軟,但仍然占上半年利潤的50%,因此今年的歸母凈利潤達到870億元以上,應該問題不大。

但是,由上圖可以看出,2017年以來,平安的凈利潤有加速上漲趨勢。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在金融市場一片狼藉、P2P和上市公司大股東質押股票一片爆倉聲中,平安的利潤反而呈加速上漲趨勢,實在讓人既羨慕,又奇怪。如果這種勢頭能保持下去,今年全年歸母凈利潤達到1160億、每股凈利潤達到6.5元以上,頗有可能。

那麼,平安為什麼如此掙錢?又可能有什麼隱患?我們必須看看它的半年報。

如果仔細看半年報,就會發現,平安的絕大部分業務的增長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平均增速是15.3%,但是其成本增速只有12.5%,要慢於營收增速。體現在利潤上,就是利潤大幅增加,增速達到30%多。

那麼,為什麼平安的成本增速較慢呢?筆者認為,這應該歸功於馬明哲早在2008年,也就是大約十年以前,為平安規劃的戰略轉型了。

早在2004年,平安已經獲得了全金融牌照,是國內無可爭議的金融巨頭。但是,自2008年初說要「增發1600億」、沉重打擊了股市之後,當時年薪6000萬的馬明哲逐漸選擇了一條低調隱忍的道路。馬明哲提出了平安的「吃穿住行」戰略:以金融服務托底,但凡在消費者「吃穿住行」中所需要與金融服務發生關係的業務,平安都要介入,並以此為基礎打造自身的業務閉環或「生態」。

在這個戰略指導下,平安主要幹了以下事情:

2008年創建「萬里通」,這是中國首家通用積分平台,致力於打破積分消費的壁壘,讓用戶積分聚少成多,松實現「積分不浪費、積分當錢花」的消費體驗。

於2011年9月,於上海成立「陸金所」,註冊資金8.37億元,是中國平安旗下成員之一,提供理財服務。更簡單地說,做P2P的。2016年3月,陸金所當選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一任常務理事。

2013年,平安又組建了自己的支付公司 —— 平安付,推出「壹錢包」平台,並在該平台上整合了理財、保障、購物、生活、轉讓等功能。

2014年3月成立「平安好房」,這是互聯網房地產平台,業務包括租房、新房、二手房、海外房產等買賣。

2015年年初,平安通過整合平安集團內部已經形成的四十多個手機APP平台,在移動端實現了任意入口均可接入平安的其他服務平台,並享受平安集團全方位金融服務。

2015年4月,上線「平安好醫生」,2016年7月成立「平安萬家醫療」。2018年4月,平安好醫生在香港IPO。「平安好醫生」是線上入口,為用戶提供挂號、諮詢、購買藥品保健品等服務,「平安萬家醫療」則是線下入口,通過線下醫療機構,提供各種各樣和金融掛鉤的醫療服務。

中國平安在低調地建立自己的金融帝國。經過了九年耕耘之後,2017年以來,平安進入了收穫期。

但是,平安也參與房地產和A股的炒作和增發,並及時「撤退」,體現出資本的精明。作為最早擁有信託牌照的國內保險機構,平安早在2007年便開始了房地產和基建投資「試水」,當年就投資了多個大型項目。之後在2010年巨資吞併了深發展,並歷時三年,於2012年完成了銀行業務的整合與並表。

2013年之後,也就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第一年之後,平安在再次大規模進軍房地產業。但它不是收購,而是對房地產項目進行「資產證券化」後所形成的高收益債權與股權計劃,然後在渡過鎖定期後,在二級市場大規模拋售,再次獲得豐厚利潤。在網路金融(主要是P2P)方面,平安也不甘落後,並獲得豐厚利潤。

所有這些,在半年報中都有體現。下圖是其半年報的利潤貢獻構成。

從上圖可以看出,「其他資產管理業務」的凈利潤增速是79.4%,遠遠快於壽險等業務,「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的增速居然高達1367.2%,貢獻利潤達46.07億元!雖然還趕不上「其他資產管理業務」的67.26億,但也很驚人了。

根據平安半年報中的說法,「其他資產管理業務利潤同比大幅增長,主要來自平安不動產、平安融資租賃、平安海外控股等公司良好的經營業績表現。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利潤同比大幅增長,主要是陸金所控股盈利快速增長。」

陸金所是什麼機構?是中國平安旗下的一站式理財平台,國內最大的P2P。

也就是說,地產股增發之後,大股東的長期拋售帶來的股價疲軟、散戶的虧損,以及房租的上漲對租客們的盤剝,還有幾千家爆倉的P2P給投資者帶來的巨額損失中國平安在其中,是否起了巨大的推波助瀾作用呢?當然,我們要認識到,總體上看,平安本身大幅盈利,並沒有給它的投資者帶來損失。

平安在過去幾年的資本運作,不僅是悶聲發大財,而且在去槓桿方面動作也很迅速,比如平安創投參與綠地控股的增發,解禁後兩年之內就退出了,連本帶利,收回了大約百億元資金。

看到這些,不知道讀者是高興、欣慰、沮喪還是憤怒。

不管怎麼說,2008年以來平安的轉型,在網路金融、房地產領域、醫療健康方面都大有斬獲,既賺了錢,又沒有處於嚴厲監管的風口浪尖上。這就是馬明哲的水平,中國平安的水平。現在,平安已經在大力宣傳自己是一家「輕資產」的公司了。馬明哲仍然保持低調,總是自稱自己是「打工者」。在他看來,「一個人在這個位子上遲早要離開,不能把個人的興衰跟企業綁起來。」

2018年5月,在中國平安成立30周年慶典前夕,馬明哲在一次大會上發表演講,詳細闡述了平安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態」的邏輯。馬明哲說:平安決定要不要做一個生態圈,會關注五大核心要素:

第一,它是不是個入口?(不是就不做)。

第二,它的規模夠不夠大?(小規模的不碰)。

第三,它必須有高門檻(讓其他人不容易進去)。

第四,它能不能轉化價值?(也就是能不能賺錢?不賺錢的不做)。

第五,是否可以複製?(一個點做起來之後,可以在全國乃至全球快速複製)。

生態圈,貌似借鑒了前幾年的流行語。但是平安是一步步逐漸建立起來各個小生態圈,然後再整合成一個大生態圈的。

考慮到馬明哲的低調,考慮到平安過去十年的布局和總能及時抓住風向,及時進攻和撤退,在各種波峰和波谷中大賺特賺,我們不能不感嘆,平安確實很厲害。

不過,考慮到平安的主營業務增長一般,尤其是財產保險業務利潤還是負增長(同比減少14.1%),加上網路金融在今年被重創,未來怎樣還不好說。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是否會平安涉及的各種業務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平安的業績能否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持續,還需要保持觀望。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可關注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鄧的財經茶館 的精彩文章:

一個需要直面的問題:國家為什麼要嚴控大城市的規模?
房價到底是誰抬起來的?本文的分析讓你觸目驚心……

TAG:老鄧的財經茶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