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我們的文化都被金錢收買了!
作者:馮驥才(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主席馮驥才)
文化內涵不是用金錢能堆出來的
一個藝術家創造的作品是要進入市場的,但是一個藝術家的追求卻不能太市場化。文化從來不是流水線能夠打造出來的,文化要靠時間和心靈悉心釀造,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積澱而成的,知識分子對我們這個時代負有文化責任。
越是快速發展的時候,文化產業對社會影響越大,對整個社會文明提升的作用越大,我們不能犧牲全民的素質以換取高GDP,然後將來讓低素質的人揮霍GDP。
我們的文化都被錢收買了,我們反過來又拿文化賣錢,這是多麼可怕的惡性循環!
文化產業僅僅是大眾消費文化層面的文化,它不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峰頂。一個民族文化的峰頂是不能夠輕易進入產業,也不能產業化的。
擺闊、誇富、拜金、顯擺、張揚、揮霍,從面子工程到城市審美,如今的文化圈充滿著「暴發戶」式的張揚。我們這個民族,富起來絕對沒有問題,但是富到哪裡去,卻是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富得文明,不失我們的氣質,不能「暴發戶」。
偶爾作畫,時入畫界,愈來愈多地聽到一個熱門話題:誰的畫價高?比如誰的畫一平方尺已經兩萬三萬,誰的畫今年一平方尺又漲三萬五萬等等,聽起來很嚇人。但細心地去看,這些畫兒並沒有任何變化和進步,因何漲價呢?
想了想方才明白,原來畫價遵循的不是藝術規律而是市場規律。市場的規律是有人買就有市場,就漲價;沒人買沒市場,就貓著價。進而才明白,為什麼當今畫界總是熱衷於使用各種招數炒畫,如同房地產開發商爆炒樓盤,其實都是為了賣價,為了多多賺錢盈利。
我這麼說,並沒有指責的意思。想發財也不錯,但這是市場的事,是市場行為,而非藝術上的事。市場有自身的規律,並不與藝術的規律同步。比方說大畫家的畫價要高要貴,理應如此,市場的原則是按質論價嘛,質(藝術)應該是第一位的。
可是如果把這道理倒過來呢?便成了誰的畫價高誰就是大畫家。這就麻煩了。因為這一倒,「價」就跑到前邊去,成了第一位的,成了衡量畫家的尺度。於是都往畫價上使勁。別看提高畫的水平很難,拔高畫價卻很容易,想個高招兒,炒一炒,就上去了。房價不就這麼炒上去的?這一來,誰畫價高,誰名氣大,神氣十足;誰畫價低,不好賣,誰在畫壇上也就灰頭土臉沒面子。
不知不覺間,拍賣行的價目表(一說銷售指數)就給畫壇排座次了。這就導致前幾年一位極有才氣的青年畫家,迫於在市場上一時找不到財路,壓力太大而自尋短見。記得我聽到這消息時氣憤得大喊大叫,一時卻又說不清誰是「殺手」。
還有一件事印象也很深。也是前幾年,從媒體上得知當世畫家的一件作品而且是一件很平常之作,竟賣了一千多萬。我當時就想,多偉大的藝術品賣這麼高的價錢,相當於一座工廠!如果拿山區的老農的收入來衡量,一個老農幹活一年收入五千元就蠻不錯,可是拿這幅一千萬元的畫一折算就不可思議了。這位畫家一揮而就之作,得要一個老農幹上兩千多年,從西漢一天不歇一直干到今!
真正的藝術經紀人是藝術家與市場中間可靠的橋樑。不像我們現今的畫界,畫販子不可靠,常常只好由畫家本人親自出馬,親自策劃、推廣和營銷自己。
藝術家一旦充當自己經紀人的角色,他就會被市場異化,時時察看市場的眼色,不知不覺順從市場的口味。有一位在市場上賣得高價的畫家,風格和內容始終不變。一次我問他因何總也不變。他的回答讓我吃驚。他說,他的畫一變,就會被人當做假畫了。他已經完全向市場投降。藝術服從市場而不再服從心靈和藝術本身,他的藝術自然也就止步不前。
藝術生命的本質是自由,是因為藝術家的心靈是自由的。然而市場會用金錢收買你的自由。你伸手拿到錢的同時,小心自由被收繳了。弄不好只能乖乖的或者媚俗,或者一個勁兒地重複自己。
我們期待一種健康的、良性的秩序在市場中建立,期待市場的規律與藝術的規律合二為一,期待著價格與價值同步,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即使藝術市場已經很成熟的歐美和日本,真正的藝術家還是需要清醒地面對藝術和背對市場。如果天天張望畫價,天天「功夫在詩外」,可能在市場上會取得一些「成功」和實惠,但付出的代價一定是對藝術理想的徹底放棄。
TAG:經典文學讀書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