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處暑,迎五習,吃三寶,做好一個字,秋冬不生病,來年更健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的到來,代表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這個時候正好是氣溫由暖向冷過渡的季節,也是秋冬之前最重要的養生時間點。
在處暑時間段,做好養生工作,秋冬才能不生病,來年才能更健康!
明日處暑,迎五習,吃三寶,做好一個字,秋冬不生病,來年更健康
處暑到來,迎接五個習俗:
1、祭祖
處暑前後有很多的民間習俗與祭祖有關,;例如馬上就要到來的中元節,又被稱作「作七月半」。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2、吃鴨
鴨子味甘性涼,我國很多的地區都有處暑吃老鴨子的習俗,做法也每個地區各不相同。
有、檸檬鴨、子姜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地區則是到處都吃處暑百合鴨。
雖說是習俗,但是與鴨子正好可以溫補,對身體有益是分不開的。
3、開漁節
對於沿海一帶,處暑正好是收貨的季節,往往在處暑以後,浙江省沿海一帶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開漁節。
這是一種慶祝豐收的方式,也是有歡送漁民開船出海,風調雨順之意。
4、出遊迎秋
在處暑以後,秋意正濃之時,因為天氣不涼不熱,很適合人們外出遊玩。
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其間就有「出遊迎秋」之意。
5、吃蓋澆飯
因為歷史上,處暑是一個社日,這時候要有祭品,蓋澆飯就應運而生了。
人們會把飯上放一些五彩六色的蔬菜,胡蘿蔔、雞蛋、柿子椒、木耳、藕等等,預示著好兆頭。
處暑時節,多吃三寶:
1、多吃紅棗
俗話說,「處暑見紅棗,秋分打凈了。」
鮮紅棗不僅味道香甜,還具有補氣、增免疫的作用,特別適合在秋冬季之前來食用。並且紅棗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保肝護肝也有一定的效果。
2、白丸子
白丸子由糯米製成,做法也很簡單,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適量的糖就可以了。
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
3、龍眼
「處暑」到了,「避暑」也就結束了。這個時候適合吃一些「補氣」、「補血」的東西,可以將龍眼剝皮以後泡飯來吃。
處暑過後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補秋」的說法,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
處暑時節,做好一個字——「溫」:
在此季節更替,氣溫變化較大的時節,一定要注意排除夏季積攢的濕熱,不要貪涼,以溫為主。
每天喝一杯祛濕茶——逼出濕氣
材料:蒲公英根、赤小豆、薏仁、淡竹葉、五方草、槐米、芡實、綠茶
做法:
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五方草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每日飲用即可!
蒲公英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本草經疏》記載:「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
五方草,歸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之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有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薏苡仁,消水腫,健脾益胃。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槐花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祛濕效果佳。
幾種搭配在一起,去除體內濕熱,效果尤佳,不妨試試!
每天泡泡腳——促循環、排濕氣
泡腳一方面可以有助於睡眠,睡眠好了,對身體多方面都有改善作用。
另一方面泡腳溫度38度至45度,這樣的溫度可以保持身體微微出汗,有利於濕氣隨著汗液排出。
所以,處暑時節可以用泡腳來養生是不錯的方法。
處暑加被子——防關節疾病
天氣漸漸轉涼,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溫度的變化,晚上睡覺還是不蓋被子,這樣很容易造成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癥狀。
所以,處暑以後,晚上睡覺也要「溫」著過,不要因為一時貪涼,造成寒涼之氣侵入,秋冬更加不好度過。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