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退避三舍:後發國家如何戰勝前任霸主

退避三舍:後發國家如何戰勝前任霸主

原標題:退避三舍:後發國家如何戰勝前任霸主



春秋時代最經典的軍禮之戰,就是晉楚之間進行的城濮之戰。此戰中,雙方的謀略完美地融合了軍禮與謀略。也是國際戰略中,後發國家挑戰當前霸主秩序並取勝的典範。

晉文公的後發制人


晉文公早年在列國顛沛流離 受過不少屈辱起初晉國內亂,還是公子重耳的晉文公出逃。他到楚國時,受到了楚成王的熱情招待。閑談中成王問重耳如何報答自己。晉文公說若兩國不幸要打仗的話,他會讓晉軍後退三舍。也就是主動後撤90里,再與楚軍開戰。這番不卑不亢的外交辭令,贏得了楚國君臣的讚歎與忌憚。

晉文公也利用在楚流亡的機會,對楚軍戰力有了近距離的觀察。他還發現楚國內部存在大家族權力過大,威脅王權的情況。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在此之前,年輕的他歷經磨難,遊歷各國,見識過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等有名的大國君主。既受到了他們的禮遇,也目睹他們的得失。重耳和一班近臣們,也通曉曹國、衛國、鄭國等中小諸侯國的民風民俗,積累了豐富的軍事情報。


繼位後,晉文公建立卿制削弱公室。卿既是輔政大臣,也是軍隊統帥,有利於加強君權,防止貴族公子的內亂。


在經濟上,晉國因為幫助周王室平定戎狄之亂,得到了太行山以南的平原沃土。他們還大力開發南陽盆地,勸課農桑、授民以土。肥沃的平原土地有利於增加晉國的糧食儲備。


在內政外交中,晉國君臣也以信待人,講究規則,力求取信於自己的臣民和尚未歸附的外邦之人。這逐步改變了晉國耍詭計和小聰明,喜歡佔小便宜坑外邦人的政治社會文化。


加上晉文公本人是戎夏混血,在流亡期間曾經和戎王一起生活過很久。這一背景讓其君臣和周邊戎狄有了獨特的理解。他們不強迫戎狄接受中原文化模式,而是主動融合。這讓晉國具備了一大優勢。一方面養成晉人彪悍的民風,另一方面,並讓戎狄基於共同價值而誠心歸附,而不是基於晉國一時的經濟利益。這是受禮儀熏陶束縛的中原諸侯所缺乏的優勢。


晉國也是藉此平定了戎狄對周王室內政的干預,幫助周襄王返回洛陽王城。並以外交手段,巧妙地拒絕了秦穆公藉機東進的企圖,拉近了晉國和周王室的距離。在晉文公這些後發制人思想指導下,晉國逐漸恢復了以前的國力。



晉文公的一系列策略讓晉國壯大起來

楚國的國際霸權


後來死在自己人手裡的楚成王 曾經庇護過重耳

晉文公繼位時,春秋霸主為楚國。楚王為了進一步稱霸,制訂了比較明確的外交方略:既然周天子不願意給楚人加封爵位,那麼楚國將天下諸侯拉攏到自己這邊,再狹諸侯以令天子。首先,楚成王繼續收降中原的中小諸侯國。不僅從鄭國帶走了2個公族少女做妾,還將妹妹許配給鄭文公。並娶衛文公之女為夫人,與這些姬姓國緊緊捆綁。在收服了宋國,迫使宋成公前往楚國朝見後,還趁著齊魯交惡之際聯合了姬姓魯國,對付齊國。


面對強國,楚成王覺得鞭長莫及,他採用了扶持親楚君主的政策。在魯國的幫助下攻擊齊國邊境。在新攻取的齊國邊城裡,安置了齊桓公的一個兒子--公子庸,作為親楚齊君的備選人。此外還冊封齊桓公的7個兒子作為楚國大夫,以收齊國之人心。基於這個考慮,他也善待了落難的公子重耳,希望他能執行親楚國的外交方略。此外,為了加強在中原的存在感,楚人在北部邊疆大量集結兵馬。


等到泓水之戰後,宋襄公敗亡。除了齊、秦、晉三國,已無諸侯有實力單獨抗楚,楚國遂成為霸主。但楚國領導下的國際秩序並不穩固。與晉國類似,楚國也有「夏君夷臣」的種族構成,境內既有息國這樣的諸夏,還有越人,濮人,夷人等百越民族。所以楚人政治制度上採用的是夷夏混合的體系。但楚王的臣強君弱的特點,使其更加強調蠻夷屬性,在外交上會故意違背禮制,來刁難或者羞辱中原諸侯。所以在中原諸侯看來,楚國不是善類,各國都在藉機擺脫楚國。


比如看到晉國日益強大的宋國人,就覺得重耳是反抗楚國的靠山。而且宋成公時刻不忘父親因為泓水之戰而受重傷去世與自己所受的羞辱。於是斷交背叛楚國,投靠晉國。



楚國的擴張讓其他諸侯都感到了威脅

楚國陷入宋國戰爭泥潭


外交風波最終促成了城濮之戰


宋國與楚國的斷交,打亂了楚人的稱霸策略。面對宋國的背叛,公元前633年,以楚國牽頭的多國部隊殺入一馬平川的宋國腹地,直接包圍了宋都商丘。宋國在頑強抵抗之際,火速派人向晉國求救。


此時除了宋國,中原幾個中等諸侯均已臣服於楚國。北方僅有齊國,秦國和宋國尚未屈服。如果放任楚國削弱宋國,到時候就很難制衡這個南方大國了。晉文公因宋襄公的禮遇,也為了介入中原事務,與楚國爭奪霸權,召集眾大夫商量對策。由於楚人兵勢正旺,氣焰囂張,不宜與之正面相抗。晉軍如果要前往宋國,就必須經過曹國和衛國地區,這兩個國家都是楚國的盟友。倘若跨國外邦領土救援,反而會被楚人卡斷後路。晉國君臣決定先出兵攻擊楚國的盟友曹國和衛國,圍甲救乙,削弱楚國的實力,然後再出兵救宋國。

於是公元前632年元月,晉文公親率晉軍自晉都絳出發,以曹國君主對自己無禮為由,大舉出師攻曹。大軍從晉國、邢國邊境出太行山,並計劃從衛國境內度過黃河。由於衛國拒絕借道,晉國順勢攻陷了衛國的邊疆城市五鹿,還在衛國的斂盂與齊昭公會盟。鑒於晉人龐大的聲威,衛國人只好以流放國君的形式討好晉軍。隨後晉軍繼續向東南行軍,來到曹國。由於曹人頑強抵抗,晉人決定在曹國城外的祖墳上紮營。擔心祖先受驚的曹人心生憂懼,於是打開城門,將戰死的晉人屍首送還。結果晉軍趁機魚貫而入,攻克了曹國都城。



晉文公發兵後一度讓楚國措手不及


面對晉人加入戰團,楚軍有三種可選的策略:可以強攻下宋國,在宋境內作戰,迎接晉軍。


或者退到楚國北部的申縣,靜觀其變。


又或者北進到曹衛之地,與晉軍開戰。


但是老道的楚成王看出了重耳的謀略:圍甲救乙。當年重耳流亡到楚國時,因為飽經磨難,多次遭人陷害侮辱,性格十分謹慎。楚成王對此深有認識。以他的謹慎性格,晉軍很難越過楚國盟友的領土,長途跋涉前來作戰。所以楚成王料定重耳是在引誘楚軍放下即將到手的宋國,但不會與楚軍輕易開戰。於是他不理會晉人的計謀,僅僅讓楚軍加緊攻城,強行使前霸主宋國徹底屈服。



蠻風濃厚的楚國並不會輕易上當

晉國的外交取勝

晉國最後將齊國這樣的大國拉倒自己一邊


由於計謀被識破,晉文公開始實行第二套方案。考慮到宋國國力不俗,宋人民風頑強倔強,而且宋成公與楚人有喪父之仇。所以重耳一面瓜分曹國和衛國的土地給宋國,堅定宋人的抵抗意志,並以此激怒楚國。同時他還建議宋國送禮給秦國和齊國,讓兩大國給宋國求情。


果不其然,打得起勁的楚國顯然不願意吐出即將吞下的肥肉。聽說盟友的國君被放逐,國土遭瓜分,於是斷然拒絕了齊秦的求情。兩大國就此被推到了宋國--晉國一方。由於當時的楚國在北方原諸侯眼裡還是兇悍的南蠻,各國有必要結成聯盟加以遏制。


看到力量對比的天平已經發生了變化,楚成王認為如果繼續作戰,楚軍凶多吉少。這次子玉得罪了幾個重量級對手。齊國君主是開國元勛的後裔,本來就是實力不俗的前任霸主,威望崇高。晉國是周天子的同宗,在兼并小國,平息內亂之後傲視北方。秦國雖然是年輕的諸侯,但曾為周天子保衛西陲,並在王室危難時護駕,民風彪悍,實力和地位上升迅速。楚國在中原的擴張行動,不能不引起幾個大國的強烈反應。


在楚國內部,自負而殘暴的子玉一向虐待士卒,和同僚關係不睦,不適合指揮規模超過300輛戰車的部隊。知己知彼的楚成王在對比實力之後,認為楚軍要適可而止。他下令解除對宋的圍困,自己退守楚國的防禦工事—方城。還果斷要求子玉停止軍事冒險,避免喪師辱國。而子玉卻拒絕服從王命,表示一定要通過勝仗證明自己,堵住其他貴族的詆毀。楚成王看到子玉如此難以駕馭,也想借晉人的力量,消耗這個權臣的實力。於是他派出了子玉家族的私兵----180乘戰車作為援軍主力。為了表示重視,楚王象徵性地加派了太子衛隊—「東宮」的15乘戰車,以及楚王衛隊「西廣」的15乘戰車。



在整個先秦時代 戰車都是一國武力強弱的代表


看到這一情形,家族的親兵們為楚國宮廷的態度感到擔憂。為了瓦解日益形成的北方諸侯聯盟,楚國大夫建議子玉使用齊桓公稱霸的策略,恢復被滅亡的,或者行將崩潰的諸侯國。具體做法是,楚國使者建議晉國恢復被滅亡的曹國和衛國。作為交換,楚國在同一時間解除對宋國的包圍。這樣不僅能體現不恃強凌弱的霸主風範,使三個即將被滅亡的諸侯復國。楚國與晉國的私自議和,還可以疏遠晉國和宋國的關係,讓晉國落得拋棄盟友的壞名聲。楚國就有可能在未來收降宋國。


最後,這一操作可以讓秦國與齊國失去參戰的理由,進而瓦解北方諸侯的同盟,緩解楚國的外交壓力。但晉人很快就識破了楚人的離間之計。為了防止楚人私下與曹國,衛國達成合約,也為了防止楚人散布流言,離間晉國和宋國的聯盟。晉國君臣一面搶在楚國之前許諾曹國、衛國的恢復,並以此為條件,要求曹、衛與楚國正式絕交。一面將楚使者拘押起來。


按照軍禮,兩國交兵不能加害或者拘留使者。晉國這麼做其實有違禮制,但是楚國和宋國爭霸期間,也曾違背約定。既然南蠻楚人不講禮義,那麼晉人也沒有必要顧忌這些細節。這一招不僅繼續孤立了楚國,而且還激怒了暴躁易怒的楚軍主帥子玉。


退避三捨實際上有非常明確的外交和軍事考慮


戰略後退晉文公的外交運作發揮了很大效果重耳以治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令楚國統帥子玉怒不可遏。他覺得個人榮譽和楚國都受到了重耳的侮辱,就解除了對宋國的圍困。殺氣騰騰地沖向晉人駐紮的衛國地區。


面對來勢洶洶的楚軍,晉文公想起了自己和楚成王的約定,於是命令晉師向後退卻。為此,一些將領很不滿。說我們是國君率領隊伍,他們是臣子作帥,現在君避臣,不是太丟臉了么?


但這一撤退,堪稱是軍禮和計謀結合的典範。在大眾心理上,春秋時代的人講究大義名分。晉國君臣認為,出兵要理直,士氣才會充沛,反之士氣氣就會衰退。晉國國君曾受過楚王的恩惠,也曾說過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晉人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楚人就理直,士氣就高。反過來說,如果晉人退了以後,楚軍仍不撤兵,那就是楚人理虧。晉人的讓步可以製造晉國君主一再謙讓,但楚國臣子大肆的表象。可以加深楚人不守周禮,以下犯上的負面形象。這有利於晉軍積蓄怨恨,大舉反擊敵人。


從實戰角度看,後退有利於晉人等到齊國和秦國的增員力量。在空間上有利於縮短晉軍的補給線,來到他們熟悉的地形和氣候區域作戰。不少先秦貴族在決策時自帶一種奇怪的自負多數楚軍戰士並不理解晉軍的不戰而退。他們不能理解晉軍為什麼還沒正面接戰就一路後撤,感到事情不妙,其中必有蹊蹺,一路上心生懷疑。而子玉則認為是北人心生恐懼,所以避而不戰。於是快馬加鞭,策動大軍追擊到了衛國境內的城濮地區。


此時,宋國、齊國和秦國的大隊援軍也來到了城濮附近。臣服於晉國的戎狄部落,也在晉文公的號召下趕來助戰。聯軍與晉人一起安營紮寨。大軍的千帳營火,在深沉的夜色中閃爍。風塵僕僕追來的楚軍發現對手已經與友軍會師,於是停止了追擊,選擇了有利的地形,背靠著丘陵地帶紮營。


晉文公看到楚軍雖然已經被換下了主力,但是敵人規模依舊十分可觀。營地防禦嚴整,深溝後是夯土壁壘。壁壘中,戰士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構築各種工事,進行戰前操練,熟悉著戰場的水土環境。還有戰士外出,在營地附近狩獵。這既是軍事訓練,也是補充肉食的手段。視日人和望氣者登上巢車,遠觀戰場地形和天空中的雲朵與日光。判斷未來數天內的天氣情況,為楚軍將領的排兵布陣提供參考。


戰地附近的鄉野之人,看著兩支威嚴的軍隊,唱起了頗有宿命意味的歌謠:原野上的青草長得多茂盛啊,除了舊根莖,又要播新種喲。暗示著腳下的中原沃土,即將見證無數的死亡與新生。

霸主易手的決戰

城濮之戰是先秦時期記載最為詳細的戰役


?楚國令尹子玉遂率家族親兵,與鄭、衛、陳、蔡國的兵馬,以及南方少數民族的軍隊,共集結了約1400-1500乘戰車的兵馬。而晉國方面,則是由晉人、秦人、齊人、宋人和北方戎狄組成的聯軍,共有約1000乘戰車。但楚國的軍事編製中,每輛戰車後的隨行步兵多於中原國家。所以兩軍的人數對比更加懸殊。由於晉聯軍的戰車數目少於楚聯軍,而且是晉國第一次與一等大國開戰。此時的晉文公對於戰鬥的勝負,依舊沒有十足的把握。重臣欒枝表示,霸主的重任是維護諸夏的生存,打擊周邊的蠻夷。楚國雖然號稱黃帝後裔,但卻不尊守周禮,在南方自我蠻化。由於楚國的鯨吞蠶食,漢江流域的姬姓諸侯國所剩無幾,最大的隨國也與楚國親近。如果君主對楚王的個人恩怨念念不忘,但卻忘記了姬姓衰敗的大災難,得不償失。還有臣子為了堅定重耳的決心,告訴他晉國地理形勢險要。就算作戰失利,晉蘭外有黃河,內有太行山脈作為天險,易守難攻。在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之後,重耳終於堅定了與強敵正面對決的信心。


交戰之前,子玉迫不及待地向晉文公下了殺氣騰騰的戰書:請晉國的將士和楚軍將士進行一場決鬥,晉侯可以站在戰車上欣賞戰鬥,為臣我也陪您開開眼界。


面對楚軍貌似文雅,但卻暗藏著殺氣的辭令,重耳繼續以往的沉穩做派,派出欒枝不卑不亢地回復道:貴國君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我軍後退到這個地方。既然貴國不給我們罷兵的機會,那就勞請楚國的大夫和將士們,準備好戰車和軍械,完成國君給你們的使命,明天我們就在戰場上過招吧。


城濮交戰時雙方的陣容是:晉國三軍以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郤溱輔佐。狐毛統率上軍,狐偃輔佐。欒枝統率下軍,胥臣輔佐。


楚國也是三軍。按照楚人早期的傳統,楚軍喜歡將精兵集中在左翼,進行側翼突擊。但是鑒於幾個附庸國的兵力比較弱小,缺乏尚武傳統,所以楚軍決定讓本族軍隊位於陣中央,作為全軍核心。就算兩翼失利,楚軍中央還可以維持秩序,不至於全線崩潰。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統率中軍。子西統率申縣和息縣組成的左軍,這兩個縣以前都是獨立的諸侯國,被楚國征服後成為楚王轄地,而且保留了可觀的縣軍。這兩個縣的軍隊可以在楚與中原的戰爭中獨當一面。子上統率文弱的陳人、蔡人組織的右軍。


四月六日,晉軍在城濮嚴陣以待楚軍。子玉囂張地聲稱:今天晉國就將不復存在了。當兩軍開始接觸之時,晉下軍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馬身上,首先衝擊楚右翼的陳、蔡聯軍。這兩個國家本來就是楚國的附庸部隊,是迫於楚人的淫威而被迫屈服的。為了進一步驚嚇這些成為驚弓之鳥的隊伍,晉軍將虎皮蒙在拉車戰馬的背上。敵方的戰馬和士兵看到敵方的戰虎駕車,於是更加恐慌,這些人紛紛潰退,楚軍的右翼一觸即潰。


晉軍左翼的戰車給自己的馬匹都披上虎皮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怒火中燒,加強對晉中軍和上軍的攻勢。晉人右翼的上軍統帥狐毛樹立了兩面將旗,並主動後撤引誘楚軍。晉軍左翼的下軍欒枝所部,也以車輛曳樹枝賓士而偽裝後退。在冬末春初的東北風吹拂下,楚軍前進的視野受到煙塵的干擾,從而不能仔細觀察戰場。


楚將子玉以為晉軍主將所在的右翼敗退,於是當機立斷,下令楚左軍追擊,因此對楚軍右翼的失敗不加理會。楚左軍追擊晉上軍時,側翼暴露於晉國中軍的攻擊下。晉軍的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狐毛、狐偃率上軍回過頭來,夾攻楚左軍,楚左軍潰敗。楚子玉見左、右軍皆敗,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在保全了本族軍隊的前提下,向著西南方撤退。

隨著子玉率建制完好的楚國中軍人馬退出戰場,晉軍進佔楚軍營地。休整三日後,勝利班師。從此晉文公復興了晉國霸業,開啟了自己的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日中天的北魏帝國 為何要將首都從平陽遷到洛陽?
逆襲的艦隊:那些化身木頭城牆的古代海軍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