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來了,在光線上奔跑
戰颱風
高山流水
純音樂
00:00/05:11
颱風來了
每一號
都有一個妖媚的名字
彷彿溫柔的殺手
以軟而無形的骨骼
拖走道路和房屋
GIF
暴風雨拆散了
綠葉間的短歌
那條救命的繩索
拽住了世界的痛苦
萬物在黑名單上顫抖
被災難僱傭的熱帶氣流
以十二級的風力
捲走了大地上
所有的溢美之詞
一種毀滅
模仿著另一種毀滅
猙獰的面孔
在鎮定和勇氣中變形
我們挨著一棵歪而不倒的樹
調整著人類的思路
內心強勁的風暴
在每一滴眼淚里登陸
2012-8-9
颱風基本介紹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飈風」這一名稱,作為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至1956年,飈風簡化為颱風。
關於「颱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台」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颱風都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颱風。「颱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辭彙中的。
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
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1588年),並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颱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 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颱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
叢林奔跑
純音樂
00:00/03:42
在光線上奔跑
遠方的太陽
是我最不想見的
彷彿病了的地平線
被逼摘取美麗的乳房
過去的那些亮色
剩下一縷腐敗的光芒
我無法使自己的雙腳
活躍在時光之上
無法把固執的黑暗
寫成手術後的想像
故人相贈的那枚銅錢
使我對糧食的渴望
有了保障
用於儲存疼痛的夜晚
被一把刀成功剪去一半
在黎明尚未派送霞光之前
我要追上另一批笑臉
甚至追上另一個地平線
光速不會比情感更快
世界給了我們一組火焰的啟示
重新癒合的旅途
把我安在美學的左邊
為溫暖與光明歌唱
2012-8-13
(我在因果關係中看相)
TAG:柳堡王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