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追尋三晉文明之源,探訪山西博物院

追尋三晉文明之源,探訪山西博物院

一座走過90多載春秋的博物館,坐落于山西太原,它經歷過「五四運動」,遭受過軍閥的摧殘,接受過解放戰爭的洗禮,風雨滄桑,鉛華洗盡。現在這座博物館中,可以看到晉魏時期的青銅器、寶寧寺的水陸畫、春秋至戰國的「侯馬盟書」等歷經歲月的文物。跟隨本文走進山西博物院,聽這些文物訴說過去的繁華歲月。

1.山西博物院外觀

山西博物院(圖1)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經屢次更名後於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2001年該館新館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後正式定名為山西博物院。其新館建築由主館和四角輔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體現古人對建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審美,亦有豐收富足、安定吉祥的寓意。山西博物院館藏文物約40萬件,其中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西周時期晉及三晉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戲曲文物、明清晉商文物等,頗具本地特色。

晉地之魂

「晉魂」主題展,可謂山西博物院籌建新館時期策劃的最為重要的展覽。其根據歷史上山西地區所經歷的朝代興衰與文明交替,通過梳理館藏文物,展現三晉時期的恢宏歷史和燦爛文化。展覽分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七個專題,共展出4400件珍貴文物。

其中,「晉國霸業」專題是最重要、最能體現三晉文化核心的部分。誕生於山西南部的晉國,是山西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奠定了山西歷史文化的基石。其中晉南是晉國的始封地和中心區域,具有豐富的遺存。例如「曲村—天馬遺址」,即為晉國早期都城,早在1992年考古隊于山西曲沃縣北趙村發現的「晉侯墓地」震動考古學界,此墓群出土上萬件文物,其中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鳥尊,便出自該墓群最早的一座墓葬即晉侯燮父之墓,也因鳥尊以及同墓出土的方鼎等一批青銅器銘文,證明了2600多年前的晉國誕生於此地。「侯馬晉國遺址」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其中「鑄銅遺址」和「侯馬盟書」名揚中外。而中部的「晉陽古城」則是晉國末期執掌政柄的趙簡子的政治軍事基地,後成為趙國的初期都城,「趙卿大墓」氣勢恢宏,新人耳目。此展區除鳥尊外,還不乏刖人守囿車、侯馬盟書、銅犧立人擎盤等讓人驚嘆之文物,所以成為山西博物院最具人氣的展廳也不足為奇。

水陸道場的聖物

山西博物院的宗教藏品也是精美絕倫,除了被大家熟知的雲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外,水陸畫讓人更為好奇。水陸畫是一種傳統宗教繪畫,起源於三國時期,元、明、清時期盛行於佛教寺院,是為超度亡靈、普濟水陸鬼神而舉行的一種重要佛事。水陸畫所繪主題除佛教鬼魅、天堂地獄、因果報應之外,還有少量反映當時戰亂、災荒、流離等社會生活內容的題材。

山西博物院所藏水陸畫皆源自寶寧寺舊藏。寶寧寺位於山西北部的右玉縣,創建於明天順年間,保存有明代水陸畫139幅。由於文獻的缺乏,對於這批水陸畫的由來,還未有確切的結論,但從畫功來看,非一般畫匠所能比擬。畫中佛、菩薩、明王、聲聞及各路天人、市井人物的形象及情境,妙相莊嚴,栩栩如生。如山西博物院所藏《大梵天無色界上四天並諸天眾》(圖2),共繪十人,分為兩層。下層左方一人云鬟翠翹,胸垂寶飾,當為大梵天,其後三人,兩人持盤,一人捧經侍立。上層六人為諸天,或捧經卷,或合十而立,似妙齡少女禮佛於香煙繚繞之中。

2.《大梵天無色界上四天並諸天眾》,明,119×61.5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流失海外的北魏石雕天王頭像回歸山西

石雕天王頭像,北魏時期,高26.5厘米,寬12厘米,厚17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2016年,美籍華裔王純傑夫婦曾向山西博物院捐贈了一件雲岡石窟的第19窟南壁東側佛龕左脅侍菩薩的頭像,而今年7月13日,王純傑夫婦又向山西博物院捐贈一件北魏時期的石雕天王頭像。此像保存基本完好,其面相橢圓,頸部光滑,眉眼細長,鼻高直,唇較薄,嘴角微翹,面含笑意,長耳下垂,頭戴鮮卑大頭垂裙帽,屬於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七窟主室西壁左側天王。該頭像雕刻精細,時代特徵鮮明,代表了北魏皇家洞窟造像高超的藝術水平。專家一致認為,雲岡流失造像近百件,而歸者甚寥,此像保存完整,又為鮮卑裝束,堪稱雲岡石窟天王像之精品,今之回歸,意義非凡。

★ 重點館藏

最萌酒器——鴞卣

商,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鴞是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此器形如兩鴞相背而立。蓋為雙鴞首,環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鴞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捲曲羽翼紋。身下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鴞昂首背立,顯得異常可愛。

鎮館之寶——鳥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鳥與象,是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尤為晉人所鍾愛。這件器物構思奇特,集造型與實用功能為一體,使之成為青銅器中罕見的珍品。其鳥嘴上喙在傾倒酒液時會自動開啟,複位時自動閉合,設計十分巧妙。鳥尊銘「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表明此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周禮》曾記載宗廟禮器有「六尊六彝」,而「鳥彝」為其中之一。據考證,這件禮器的擁有者是改唐為晉的第一代晉侯——燮父,可見此件禮器的規格之高。

侯馬盟書

其中一片,1965—1966年間出土於侯馬市,山西博物院藏

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文書,其文字是用毛筆書寫在玉、石片上,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侯馬出土盟書總計5000餘件,其中形體基本完整、字跡較為清晰者有600餘件,每件一般有十餘字,最多達200餘字,多為朱書,少量墨書。根據內容可分為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卜筮類。此盟書的盟主是趙鞅,即趙簡子。核心內容是為了壯大自己政局的力量,分化、鎮壓敵對力量,而進行了一系列的盟誓活動。侯馬盟書對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春秋戰國之交的歷史,尤其是晉國末期的歷史增添了實物材料,對於研究古代盟誓制度以及古代公文、古文字具有重大的意義。

龍形觥

商,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此件展品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觥」為酒器。此器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露齒昂翹,瞠目張角,齜牙咧嘴為流。蓋面飾龍紋與前端龍首銜接,襯渦旋紋。腹兩側以渦紋和雲紋為襯托,主紋飾鼉紋和夔龍紋,頭向與龍首相反,頗富動感。一對貫耳用於懸掛,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定之感。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北魏,通長82厘米,寬40厘米,厚約2.5厘米,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司馬金龍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此漆屏中間由榫卯連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層,彩繪《列女傳》故事。其線條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畫風近似顧愷之。題記和榜書處再塗黃漆,其上墨書文字。題記和榜書文字介於隸、楷之間,氣勢疏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山西博物院

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13號

文|清寧

圖|山西博物院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中文簡體版2018年8月刊。原標題:《山西博物院——晉文化發祥地》。

一直以來,典藏致力於為讀者提供深度、專業、有趣的內容,常常有深度重磅「大文」出現,也讓我們擁有一批忠誠的熱愛深度閱讀的讀者,然而此次微信大刀闊斧的改版,讓許多小夥伴們表示:信息流太嘈雜,找不到我們了?!

那麼,如何找到猶如一股清流的我們呢?

然而這樣委實麻煩,點點想是時候建個群了,我們可以在這個群裡面贈刊、做活動、直播,第一時間為諸位分享藝術。

快+點點為好友吧!點點拉你進典藏讀者群!

正式出道

給個C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 的精彩文章:

關於趙孟頫的研究有哪些新發現?且看「西子湖畔論子昂」!
黃州時期,蘇軾創作了哪些曠世名作?

TAG:典藏AR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