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未解之迷局

未解之迷局

未解之迷局

寫文章的人都喜歡講故事,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先言一堆亂七八糟的「他物」堆成一座山,再獨自將想說的親手捧上山尖,但看的人也許剛爬到山腰,就轉身下山了,這就算是個失敗的設局。

但有些東西,天生容不得如此,因之它本身已經藏著足夠多的幽暗迷局。更適合它的也許不是千回百繞後心不在焉的淡淡一筆,而是讓它直接赤裸裸展示在眾人面前,無論是它的閃閃發光,還是它的艱難困境。

今天要說的就是《小師傅》紀錄片,短短三集,每集25分鐘,講述的是「梁平三絕」中(即梁山燈戲,梁平年畫,梁平竹簾畫),一個老匠人,兩個小師傅的傳道與學藝過程。


內之精神

百善孝為先,在手工藝品中也不例外。第一集的梁平木版年畫,以精神切入,圍繞的點就在於「孝」。開頭就有小師傅楊昕寰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有兩個爸爸為榮。徐家輝跟兩個徒弟講解年畫,單挑出來的是徐家祖傳八美圖之一《盜令出關》,說的是楊四郎探母,故事核心仍在於孝。徐家輝購買繪製年畫所需的二元紙材料欠下一筆錢,一旁的小師傅義正言辭地說著,以後長大了就幫師傅還錢,也是孝。這種以孝為先的師徒關係逐漸演變成傳統手工藝長久傳承的精神所在。

未解之迷局

△徐家輝給兩個小師傅講解《盜令出關》

但真正能傳承手藝的人,需要的這份精神不僅是單向的,還要雙向的。傳承者註定不是站在門外看著,而是走進門內並且走到深處的人,他們通常默默捍衛著這一切,帶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絕,在一項手藝上一干就是一輩子,將師傅留下來的手藝當做全部的精神信仰,並決心要傳給下一個小師傅,這才是師徒關係中的「大孝」。

未解之迷局

△徐家輝傳授小師傅年畫技藝

但試問又有幾個人能將青春揮灑在不能帶來多少名利的磨性子工作中?又有幾個父母願意讓孩子一輩子做這種在外人看來十分寂寞的行當?結尾處,楊昕寰母親希望讓他能做木版年畫的守望者的話就頗耐人尋味。

外之名利

第二集另開一筆,開始講述傳統技藝中外在的名。梁山燈戲的舞台從一開始就提供給台上人成名的土壤,一排排簡單的桌椅便形成觀眾席,他們參差錯落地坐在下面,津津有味地等待著即將上演的燈戲,由此構成最原始忠實的明星粉絲關係。

未解之迷局

△台下看燈戲的觀眾

70歲的陳德惠曾經就是梁山燈戲舞台上最有名的明星。剛開始兩個小師傅懷揣著明星夢,想跟陳德惠學藝,宣稱一起開直播,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梁山燈戲,但應接不暇的學藝安排,繁重的基本功練習,使得這條明星路遠遠沒有想像中來得光鮮。

未解之迷局

△舞台上的陳德惠

特別是第一次跟著師傅下鄉唱燈戲的時候,呈現在她們眼前的是簡陋的燈光,粗糙的舞台,排演結束後跟隨藝人最晚才吃飯,幾張凹凸不平的長椅子就成了晚上的休息場地。在陳德惠看來,這不算是一種苦,反而很幸福。可對兩個小師傅來說,這幾乎打破她們對當明星的種種幻想,他們所渴望的城市中星光閃耀的大舞台與農村裡喧鬧的小劇場產生斷裂,巨大的失落感壓在心頭。

未解之迷局

△舞台的破舊使兩個小師傅感到明星夢的破滅

但她們沒有因此逃離,紀錄片的結尾很有意思,陳德惠讓小師傅們獨自站上舞台,表演燈戲中的經典劇目《賣驢》,過程中還穿插一點兩人關於明星的主角與配角之爭,可當她們真正心無旁騖站上去那一刻,背後無數的心酸與汗水,卻通通蛻變成舞台上閃爍的明星光芒。這反覆的明星夢的過程,似乎都在印證結尾的一句話:「也許忘記明星夢才是明星夢的開始。」忘記技藝中紛紛攘攘的名利,技藝才有踏實成長的空間,明星夢也才有實現的可能。

未解之迷局

△兩個小師傅在表演燈戲經典劇目《賣驢》


形之規矩

外在講完了,第三集順勢講了學藝外在中形成的規矩。年近八旬的牟秉衡在梁平竹簾畫上耕耘了一輩子,他見證竹簾畫的繁榮與衰落,從可以作為國禮的藝術品到日漸稀少的收藏品,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退出這個長久的遊戲。

未解之迷局

△梁平竹簾畫傳承人牟秉衡

即便如此,傳統的師徒制在手藝傳承中仍然被牟秉衡嚴格地遵循著。牟秉衡一上來,就給兩個小師傅定了許多規矩。從牽絲過程中的目不斜視,編竹簾時的「先練腳,後練手」到竹簾畫必須畫中國畫等等,彷彿將一件完整的竹簾畫所需經過幾十道精細的工藝,都拆分化作學藝者率先要遵守的規矩。學藝者,先入規矩內,才能破規矩而出。與其說牟秉衡是在通過規矩練藝,不如說他是在時刻磨練兩個小師傅的心。

未解之迷局

△複雜的竹簾畫牽絲工藝

但不諳世事的小師傅不喜歡這種規矩,更難以忍受這種繁瑣的工藝,甚至質疑為什麼不用機器就好,更快更精細,而非要複雜刻板的人工操作?這不禁令人想到,即便有一天人工智慧機器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問題,就能堂而皇之取代人類大腦嗎?答案明顯不是,用牟秉衡的話說,這已經失去事物本身該有的靈魂。

未解之迷局

悲哀的是,處在黯淡邊緣的傳統工藝很少讓人有深入其中的意願,反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傳統手工藝已死」的集體緬懷大軍,哀痛手藝淪為影像遺產。但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時代,不帶來任何巨大名與利的手工藝就真的無用嗎?每個人真的可以完全與過去的傳統割裂,僅靠半身軀體存活嗎?中國人向來喜歡格物致知,以物觀人,漫長的手工規矩中往往能映照一個人的品性,這份規矩存在的必要性還需要質疑嗎?種種答案自在每個人心中。

未解之迷局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有時間才有權力對傳統手工藝的生死做出判決,當時間拉到足夠長度時,當名與利的潮水反覆襲來,退卻,當一切歸於寂靜,我們才會看到水落石出後的手工藝文化種種走向,它仍是屬於時間上的迷局,就讓時間去解釋吧。


[版權聲明]文章屬於原創,版權歸「小師傅非遺公益」公眾號所有,轉發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公眾號後台。

未解之迷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