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8位Nature特約書評人推薦的夏日讀物,有你喜歡的嗎?

8位Nature特約書評人推薦的夏日讀物,有你喜歡的嗎?

Nature特約書評人在實驗室和課堂之外,為大家精心挑選了幾本深刻而具啟發性的消夏讀物。一起來看看!

1

《當愛因斯坦與哥德爾同行》

《當愛因斯坦與哥德爾同行》(When Einstein Walked with G?del)

作者:Jim Holt

出版社:Farrar,Straus and Giroux (2018)

書評作者

Andrew Jaffe,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宇宙學家與天體物理學主任。

哲學家吉姆·霍爾特(Jim Holt)將其二十年來為《紐約書評》和《紐約客》等雜誌期刊撰寫的書評和散文集結成冊。書中談論的話題包羅萬象,既有物理學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也有數學裡的無窮概念;每一篇都觀點大膽,引人深思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我知道Zeta函數的零點描述的是素數的分布,而與之相關的黎曼猜想是迄今仍未破解的偉大難題,霍爾特的書讓我明白它的重要性到底在哪裡。如果黎曼猜想成立,那麼素數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和諧;如果不成立,許多當代數學問題的所謂證明都將一起付諸東流。

這本書中,作者痴迷的一些話題被反覆提及。比如數學原理之間的二分法;邏輯學家哥德爾在其公民聽證會上的聲明——美國憲法在邏輯上前後矛盾。作者也對一些篇章進行了修改。

一篇關於哈里·法蘭克福的《論廢話》(On Bullshit)的書評原本談的是美國前總統布希執政時期盛行的「感實性」(truthiness,指以為真實而非事實),現在又補充了令人沮喪的特朗普政府。

《當愛因斯坦與哥德爾同行》是真實人類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數學、物理和哲學理論——包括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的理論。

2

《異鄉健康狀況》

《異鄉健康狀況》(Health Outcomes in a Foreign Land)

作者:Bernard Kwabi-Addo

出版社:Springer (2017)

書評作者

Fatimah Jackson,生物學教授,華盛頓特區霍華德大學W. Montague Cobb研究實驗室主任。

無論在什麼社會,諸多因素會相互作用,導致慢性非感染疾病(如糖尿病)的差異。在美國這種複雜的社會,識別並理解這種相互作用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好在癌症研究者Bernard Kwabi-Addo迎難而上,為我們揭示了大量對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的變數

這是一項主要面向非裔美國人的多層次跨學科調查,目的在於發現遺傳和非遺傳因素對健康差異的影響。書中提供了大量美國公民的統計比較數據,不過採用的仍是美國官方那套過時且不夠準確的種族和民族分類法。該書還引經據典,評論了環境因素對健康差異的影響,主要關注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晚期腎病、高血壓和各類癌症。

這並不是一項人類學的深度研究,它沒有提出原創性解決方案,也沒有在歷史大背景下分析非裔美國人的健康狀況。但是,本書從一個少數族裔的視角,即一名西非移民踏入一個移民國家後的視角,總結了這個群體的流行病概況,讀起來十分有味,給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3

《達爾文與性選擇的形成》

《達爾文與性選擇的形成》(Darwin and the Making of Sexual Selection)

作者:Evelleen Richardsim

出版社:Univ. Chicago Press (2017)

書評作者

Elizabeth Yale,愛荷華大學歷史系講師,Sociable Knowledge一書的作者。

1871年,達爾文出版了《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性選擇理論解決了自然選擇理論無法解釋的演化謎團。世世代代的雌孔雀在擇偶時都選擇羽毛最華麗的雄孔雀,促使雄孔雀演化形成了十分顯眼的尾巴。達爾文認為性選擇(基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審美取向的配偶選擇)也能以類似的方式解開人類多樣性起源之謎

達爾文是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特權階級白人男性,因此,將演化的主動權歸於女性,將審美歧視歸於非歐洲人令他感到困惑。他的理論曾遭到同行的反對,但如今,生物學家正在重新審視這一理論。科學歷史學家埃弗琳·理查茲(Evelleen Richards)在她的這本書中用生動的文字探索了這一理論的起源。

性選擇理論的形成離不開達爾文對各種領域的深入探索,從胚胎學到鴿子養殖都是他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私人事務(如選艾瑪為妻)以及女性時尚等日常點滴也在對理論形成有促進作用。在理查茲看來,激發達爾文開展性選擇理論研究的並非像其他人認為的那樣,是因為他反對奴隸制,而是因為他竭力探索科學、政治、社會和個人問題的答案

4

《帝國時代的生態與權力》

《帝國時代的生態與權力》(Ecology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Empire)

作者:Corey Ross

出版社:Oxford Univ.Press (2017)

書評作者

Adam Rome,在紐約布法羅大學教授歷史。 他正在撰寫牛津通識讀本的環境史冊。

當今社會,人們正在變成 「資源雜食者」,他們的生活用品來自世界各地,從智能手機到獼猴桃,無一不備。這種人與自然關係的根本轉變經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歷史學家科里·羅斯(Corey Ross)在這本編年史中擲地有聲地指出了藏在現代消費文化背後的帝國主義根源

19至20世紀,歐洲人大肆開展種植園經營、採礦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對亞非大部分熱帶地區進行改造,以此支撐歐洲日益擴張的大規模生產經濟。作者在這本佳作中詳細闡述了這種改造的複雜程度以及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對棉花、可可豆、橡膠、錫和銅的開採曾令許多殖民者擔心環境惡化,並讓「發展」成為後殖民社會幾乎一致的追求目標。

羅斯認為,帝國時代的不平等觀念讓解決當代環境問題難上加難,而帝國時代所傳播的思維習慣也毫無幫助,尤其是它認為世界是一個源源不絕的資源庫,等待人類去發掘利用,從而積累越來越多的財富,攫取越來越大的權力。

5

《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Chemistry)

作者:Weike Wang

出版社:Knopf (2017)

書評作者

Jennifer Rohn,倫敦大學學院的細胞生物學家,網路雜誌LabLit.com的編輯和作者。 她的最新小說是《Cat Zero》。

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困擾博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Weike Wang精心寫就的這本講述研究生期間患上抑鬱症的小說《化學反應》可謂適逢其時。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沒有名字的美籍華裔女孩,她無時不刻面對著來自周圍的重重壓力:父母的期殷切望、男友的窮追猛打以及全無起色的合成有機化學博士項目。她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對這三重壓力有多在意,直到有一天她不自覺地把玻璃器具往地上扔。小說從心理角度剖析了女主人公得抑鬱症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如何尋求自我解脫以及更廣闊的天空

雖然小說主題沉重,但無名主人公身上卻散發著風趣幽默的魅力。書中每段插曲有的讓我狂笑不止,有的讓我無奈搖頭,其中的辛酸怕是所有科學家都能共鳴。日常壓力包括無數次的實驗失敗,極端的情形包括學生迫於實驗室老闆的無情打壓,研究造假,甚至自殺。小說里的一名男生自殺後被形容為「很體貼」,因為他在身體上放了一張紙條,提醒室友:「危險:氰化鉀。不用心肺復甦。」

6

《跟我談談星球吧》

《跟我談談星球吧》(Tell Me the Planets)

作者:Ben Platts-Mills

出版社:Fig Tree (2018)

書評作者

Tim Radford,2005年之前是英國衛報的科學編輯。 他的作品《物理學的安慰》將於8月出版。

虛構症、運動失調、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偏身輕癱:這些語焉不詳的神經疾病病名掩蓋了疾病背後的殘酷。作者所著的這本佳作中,主人公們由於暴力事件、中風或出生意外身患有疾,但他們高尚的品質照亮了他們患病的肉身。

本書從英國一家名為Headway的慈善組織說起。Headway的里來了一位又一位努力保持身份,但充滿了不確定的人們:Danny因遭到黑社會襲擊而半身不遂;Liah出生時就感染了艾滋病,又因為腦損傷病情未得到及時診斷而陷入窘境;原本意氣風發的程序員Matthew因為膠樣囊腫手術意外導致記憶損傷,人生從此發生轉折。

他們分別是有犯罪前科的倫敦人、厄利垂亞難民和來自奈及利亞的經濟移民。縱使記憶不斷衰退、講話都成了困難,他們仍然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面對社會或醫療機構的官僚主義時,他們仍然清楚自己的病情。他們心如明鏡,也希望我們知道這一點。

作者自問:「你如何去講述一個失去程度和悲劇程度都至此的殘疾人的故事?」但他講得真的很好。

7

《痛苦、快樂與大善》

《痛苦、快樂與大善》(Pain, Pleasure, and the Greater Good)

作者:Cathy Gere

出版社: Univ.Chicago Press (2017)

書評作者

Alex Haslam,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心理學教授和澳大利亞桂冠研究員。 他與人合著的最新作品是《新健康心理學》。

卡西·格爾(Cathy Gere)通過扣人心弦的文字,完整講述了功利主義的科學歷史,為讀者描繪了該倫理學理論的發展歷程。功利主義追求的是「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兩百年來,無論是醫學研究還是心理學研究,隨處可見功利主義的影子:個體遭受痛苦被視作為更廣大的群體謀利益,為社會政策讓路。比如,減少對窮人的援助被認為是「拯救」社會,拒絕鼓勵懶惰。

格爾的精彩敘述將我們帶回了1973年那個臭名昭著的塔斯基吉梅毒實驗(Tuskegee Syphilis Study)的聽證會上。四十年來,美國公共衛生局一直在觀察幾百名非裔貧窮梅毒男性患者的疾病進展,但從來沒有告訴過這些人他們患有梅毒,也沒有為其提供治療。在這個事件中,以大善為名的醫學宣言終於土崩瓦解。

但是,這項實驗所蘊含的理念卻在行為經濟學中重新露面: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通過說教的方式,讓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的意志——美其名曰是在「拯救」我們內在的不理性。格爾說的沒錯,我們應該警惕任何假以「高尚」之名的手段

8

《適應性市場》

《適應性市場》(Adaptive Markets)

作者:Andrew Lo

出版社: Princeton Univ.Press (2017)

書評作者

Diane Coyle,英國劍橋大學公共政策教授。

說金融市場是理性的或高效的,這會讓很多人都會覺得荒謬,尤其是當我們走進08年全球金融危機第十個年頭的時候。但是在經濟學領域,尤金·法瑪(Eugene Fama)的「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仍然頗得人心。

該假說認為,金融資產的價格能很好地反映現有信息,因此這些資產總是按照它們客觀合理的價值進行交易。也就是說:如果存在未被利用的信息,那麼就會有人據此進行交易,從而將該信息反映在市場價格中。

在本書中,身為經濟學家的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假說:適應性市場假說。他認為在穩定時期,有效市場假說可以成立;但是在銀行突然倒閉時,其它投資者行為如恐慌性拋售會對市場進行突然襲擊。作者在大量參考了神經科學、心理學和演化生物學的基礎上構建起自己的一套宏大理論。

正如作者也意識到,仍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理解。但這不妨礙本書極高的閱讀價值,作者將金融行為置於已知的人類行為和演化歷史框架下進行剖析。

此外,作者認為自己的理論有助於改善金融市場監管,讓金融市場引導資金流向亟待解決的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而不是流向破壞性的短線交易——後者正是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只有這樣,金融市場才能真正造福社會。

(ID:Nature-Research)

提圖來自插畫師 Marcin Wolski

果殼

ID:Guokr42

果殼整天都在科普些啥啊!

嚇得我二維碼都屈光不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這麼多年沒人看出我是個社恐,多虧了我的狗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