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一火,幾位主演參與的電影扎堆上映,你會看嗎?
近日《延禧攻略》熱播,「乾隆愛情故事」又雙叒叕成為熱門話題,吳謹言、聶遠、秦嵐、譚卓等一眾主創開始火遍微博朋友圈。有意思的是,一堆有《延禧攻略》演員參與的不知名小片也隨之冒了出來,集體扎堆9月檔期,似乎要繼續在大銀幕延續小熒屏的輝煌。
這其中,有9月7日將映的《道高一丈》,聶遠主演;9月7日將映的《吻隱者》,譚卓主演;9月14日將映的《說走就走之不說再見》,「魏瓔珞」吳謹言參與主演。
不得不承認,比起演員陣容,《延禧攻略》這次能引爆社交平台,基本倚仗了於正的製片能力,最終劇集的表演、攝像、美術、敘事等均達到了較高水準。但反觀演員本身,其實不具備太多的流量魅力:吳謹言就是徹頭徹尾的新人,此前在《老炮兒》演過一位路人;而聶遠與《步步驚心》的吳奇隆毫無二致:自身早已失去了帶貨能力,本次慶幸成為「乾隆光環」下的新寵兒。演員推動了《延禧攻略》的成功,但它的成功卻與大部分選角基本無關。
前面提到的3部基本不具大眾知名度的小片集體定檔9月初,背後動機十分明顯:片方想借《延禧攻略》的大熱,再於電影院刷一波主創的熱度。特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道高一丈》早已於一年半之前殺青,原本計劃在2017年底上映,後面不知為何一拖再拖。隨著近乎過氣的聶遠依靠扮演「乾隆」再一次博得關注,片方可算是逮准了機會。《吻隱者》與《說走就走之不說再見》何時拍攝完成,由於前期物料太少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方都深知,第二部《延禧攻略》未必到來,此時不上更待何時。
這類電影有個共性:投資不大,缺乏一線流量明星加持,劇本也不夠出彩,更缺少能與社會現狀相結合的營銷話題,無法觸達大眾的痛點......若擱在一個大檔期里,它們都逃脫不了最多「院線三日游」的命運。但八月暑期檔剛剛結束,國慶檔又還沒殺進來,放在九月上旬中旬尚且還有突圍的機會。
問題是,蹭《延禧攻略》的熱度、躋進競爭力低下的冷門檔,能對這類小片產生有效幫助嗎?
答案顯而易見:不能。甭說一個魏瓔珞、一個乾隆、一個高貴妃,就算再加富察皇后、嫻妃純妃、傅恆,將《延禧攻略》原班人馬砸進來再拍一部新電影,甚至就是《延禧攻略》電影版,也免不了失敗的命運。片方此舉,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慰藉、自娛自樂。
首先,電影受眾與電視劇受眾,根本不是一個群體。電影票房是能實實在在體現出市場購買力的,無論是9.9元,39.9元,抑或99.9元(IMAX),甭管票價高低,影迷都需要真金白銀地掏腰包為那一張小小的熱敏紙付費的。要不2017年558億元的年度總票房,是片方吹噓出來的嗎?觀影門檻要遠遠比觀劇門檻高,大部分電視台播出來的劇集定位都是「合家歡」,而不同電影類型將觀影群體垂直分化,極少有觀眾能青睞所有電影類型。而大部分電視劇觀眾也不願意掏一筆餐錢去買2張電影票,畢竟看電視又不需要多大成本,況且電視上也會放電影啊!
其次,回到質量方面,前期看似會撲街的電影,一般真的會撲街,觀眾不是傻子,好壞還是可以判斷的。不是每一匹馬,都叫黑馬。拍電視劇掙錢很容易,只要拍好了,能賣給平台(優酷騰訊愛奇藝)或者電視台,片方就回本了。至於平台,也不會通過電視劇直接掙錢,而是通過收視率提高影響力,掙平台的會員費或者廣告費。收視率本身是不盈利的。電影掙錢不容易,成本高,是真正的風險行業,要不您看,動輒投資上億的豪華大片,最終撲街落得幾百萬票房,這不就是典型的虧本買賣么?
若是哪部電影成功了,那可是真掙錢,譬如迪士尼寶寶,如今年年穩坐好萊塢電影收入冠軍。《道高一丈》《吻隱者》《說走就走之不說再見》這三部影片,明面上看起來都不具備爆款潛質,不客氣地說,根本沒有真材實料拿得出,故而片方才會蹭《延禧攻略》的熱度。這一大類影片結局都不會太好。
第三點,電視咖演電影,影迷根本不買賬。別聽多了媒體嚷嚷「影視行業」,就以為電影和電視是一個行業了,電影與電視行業中間可隔著一條黃河吶!電影明星有名兒了,偶爾也接拍一些電視劇,這叫水陸兩棲,不單單是為了掙錢,是為了圈不同領域的粉兒。電視明星要演電影,那可就難了。一是片酬不對等,突然火起來的一線電視明星,演一集電視劇,往死里封頂可能也就百萬一集(楊冪等除外),一線電影明星拍頂級大片,一來就是千萬片酬甚至加票房分成。再牛掰的電視咖要演A級製作電影的主角,根本不可能拿那麼多片酬,所以收入決定層次——只能從配角演起來。要不幹脆演小破片。二是轉型難,電視有熟臉,電影也有熟臉,片方熱衷找尋大眾熟識的影星拍片,饒是你在電視界名氣再大,要拿下電影主角並且博得觀眾認可還能推動高票房的,基本就沒了。
舉個極其明顯的栗子——胡歌。胡歌自《仙劍奇俠傳》出道,十多年過去早已是一線大咖,但為何止步於電視圈,拍了一部又一部的《神話》《偽裝者》《琅琊榜》,遲遲不進軍電影圈呢?你以為他不想嗎?殘酷的真相是:沒人要。
「是胡不是霍,是霍躲不過。」咱們再來聊聊霍建華。霍建華也是拍電視劇出道,靠電視劇成名,拿資源能力比胡歌好一點,近些年也拍了不少電影,但結果都不太好。和秦海璐(又一位電視咖)主演的《捉迷藏》,票房僅7000萬出頭。後面不屈不撓又和楊冪拍了《逆時營救》,片方2億但根本沒掙到錢,2018年也沒有新的片子出現。一旦在電視群體中穩固形象,拍電影就像轉行,很難扭動觀眾根深蒂固的認知。
王凱其實也是比較類似的,參演《嫌疑人X的獻身》,最終票房4億,算是賺了,所以又有片方讓他演《英雄本色2018》,結果撲得一塌糊塗。以後接片子又有難度了。
歸根結底,拍電影選演員,看的還是票房號召力,不是收視率,比起電視劇的廣泛注水,大部分電影還是真正奔著靠票房掙錢去的。只有在票房上證明了自己,才能被大投資電影選作主演。如果只看顏值,或者說微博人氣,這種快餐式的消費根本禁受不住電影產業所嚴格要求的高質高量。片方也學聰明了,這一年流量鮮肉擔任主角的電影數量急速減少,片方看清了鮮肉們的帶貨能力。中國電影市場在高歌猛進的同時又緩步前行,逐漸踏實。
許許多多《說走就走之不說再見》之類的小電影蹭點熱度圈點錢,倒也無可厚非。就怕出現一些《愛情公墓》,頂著大投資、大宣發的光環,妄想榨乾最後一絲情懷,最後卻因掛羊頭賣狗肉惹惱全體影迷謾罵,還讓所有無私為其「洗白」的堅貞劇迷們跟著中槍,得罪了整個影視行業,遺臭萬年。
※《一出好戲》連續四天蟬聯單日票房冠軍 邱炯炯為電影創作「肖像版」手繪海報
※《海王》全球首款預告盡顯霸氣,王者初現號令群鯊
TAG:淘票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