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畫梅:改古人梅花遺意,繪時代剛健精神
1973年10月關山月在北京創作《俏不爭春》。(資料圖片)
關山月《報春圖》,1975年 關山月藝術基金會藏
采寫 信息時報記者 馮鈺
炎炎夏日,有這樣一場以梅花為主題的展覽讓觀眾心曠神怡。
8月9日,2018年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大地回春——關山月梅花專題展」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行。展覽分為「傳統與時變」「俏不爭春」「三友新樣」「時代關梅」四個部分,共展出著名畫家關山月梅花主題作品20件。
為了將關山月的梅花題材作品置於20世紀中國畫現代轉型語境中加以考察,展覽從廣州藝術博物院借展了虛谷、吳昌碩、高劍父、徐悲鴻等名家畫梅作品,佳作件件,揭示了在新的時代觀念下,花鳥畫傳統寓意的表達如何實現其現代轉型。
展覽開幕次日,關山月美術館召集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上海博物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舉辦「20世紀梅花與花鳥畫研究」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分為「名家梅花專論」「寓意與圖式」「題材與時變」「花鳥畫個案研究」四場討論會,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研究員陳履生擔任學術主持。
作為關山月美術館年度大展,此次展覽在展陳設計上也是頗見心思。負責此次展覽展示設計的關山月美術館展覽部副主任程平在為記者導覽時介紹說,本次展覽採取了框架式的敘述結構,以「冰梅」作為主題元素,呈現在展廳的各個角落裡。四個單元各有特色,除了畫作之外,還精心選取了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珍貴的視頻,將觀眾帶入到關山月當年創作的現場。
為什麼會在大夏天做這麼一個關於梅花的展覽呢?展覽總策劃、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介紹說,梅花是中國畫家喜愛的傳統題材之一,因其獨佔春色第一枝的植物季節特性,而被視為春天到來的徵兆。今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選擇「大地回春:關山月梅花專題展」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既是對關山月的梅花主題與20世紀中國畫改革創新的學術考量,也是為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對梅花報春與改革開放春風的雙重寓意的選取。
「此次展覽我要特別介紹的是關山月先生20世紀60年代初以毛澤東《詠梅》詩意為主題的《報春圖》,此作現藏廣州藝術博物院。在這件作品中,關山月以奇峭險絕的百丈懸崖冰雪作為畫面主題的背景鋪墊,襯托出梅花的『俏』和『笑』,而梅花在這裡只是作為點題之筆,由於突出了冰封雪凍、峰岳崢嶸的自然環境,梅花作為一個現代革命英雄的品格與氣度,獲得了卓有成效的強調。而另一幅創作於1973年的《俏不爭春》,此作現藏中國美術館。它以枝幹如鐵,繁花似火的形象,一洗前人疏枝瘦萼、孤高絕世的格調,為梅花樹立了一種體現新時代要求的新形象,成為當時花鳥畫創作的樣榜,也使關山月先生贏得了家喻戶曉的巨大聲譽。」陳湘波介紹說。
欣賞:「關梅」怎麼看?
對傳統畫梅藝術的一種新詮釋
提到關山月,人們自然都會想到他的山水畫或者是梅花。因為畫梅的精湛技法使得關山月在近現代的美術大家之中脫穎而出。此次展覽通過「傳統與時變」「俏不爭春」「三友新樣」「時代關梅」四個部分給觀眾呈現了關山月筆下梅花的藝術風格和演變過程。
歷代中國文人與畫家,對「四君子」之首的梅都情有獨鍾,清幽、高潔是傳統文化譜系中梅花意象的固有品味。自宋代以來,畫史就不乏以畫梅而揚名的畫家,如釋仲仁(華光和尚)、揚補之、王冕、陳洪綬、金農,直至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高劍父、陳樹人、何香凝、徐悲鴻等等,他們創造了不同風格特徵和筆墨趣味的梅花形象,並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表現梅花的圖式語言。在此次展覽的序章——「傳統與時變」中,策展人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畫與關山月繪畫的關係。關山月在畫梅的獨特創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這種文人畫傳統的滋養。
然而,「關梅」之所以是「關梅」,就是因為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能夠有所創新。關山月曾在文章《關於梅花》這樣寫道:我認為今天的中國文人畫不應只限於「孤芳自賞」的「自我表現」,我也不主張純客觀的自然主義描繪,但必須承認,只有對描繪的對象有了鮮明而正確的主見後才寫得出個人風格來。我試圖借梅抒情或借梅達意,使作品能對人們產生藝術的感染力量。梅花是客觀的對象,而情意卻是作者此時此地對梅產生的主觀的思想感情,至於我,和別人所作,或處於彼時彼地,對梅的反應和表現都應該是不一樣的,即使同是自己之所作,畫出來也不可能老是一個口面。如果畫梅的技法程式不變,那冷冰冰的千幅一律的口面,證明就不是自己有感而發的作品。
藝術評論家、廣州美術學院研究員李偉銘教授指出,作為一個山水畫家,關山月充分地發揮了善於營造整體氛圍的藝術語言技巧。如《報春圖》所示,由於突出了冰封雪凍、峰岳崢嶸的特殊環境,「梅花」作為一個現代革命英雄的品格與風度,才獲得了卓有成效的強調。其美學品格,既源於毛澤東梅花詩意的啟發,也來自關山月作為一個經歷過20世紀時代變革且極富現實關懷的畫家的內心傳統人文情懷。
他以其霸悍雄健的筆墨語言,一改古人梅花遺意,創造出奇崛崢嶸、勃勃生機的梅花形象,為中國畫梅花譜系增添了新樣式,體現了中國畫傳統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性。他充分發揮了善於營造整體氛圍的藝術語言技巧。奇險的構圖,雄健的筆力,所有這一切都傾向於在整體上追求咄咄逼人的氣勢和疾速運動的節奏,構成了關山月畫梅的風格特徵。
啟迪:花鳥畫如何展現時代精神
在研究者眼中,「關梅」可以說是探求20世紀中國花鳥畫的詩畫模式、筆墨語言和現代轉型的一個極佳範例。李偉銘認為,70年代的關氏梅花,固然為作者贏得了家喻戶曉的巨大聲譽,他認為,最能夠體現關氏畫梅的創造性的作品並非完成於七十年代,關氏畫梅的創造性獲得真正充分的釋放,還是在80年代開始以後。在展覽中,這部分的作品以「時代關梅」為題展出。
在這一時期,關山月的梅花作品進入一個更高境界,畫中那些挺拔向上的嫩條變為披鱗帶甲的古乾和奇崛剛健的老枝。他將個人筆墨氣質和作為山水畫家的視野,融入梅花的創作之中。其以迅雷奔驟的取勢和獰厲恣肆的筆法,畫出了一個飽經蒼桑的中國藝術家胸中的鬱勃之氣。
他樂於選擇墨梅,但不再拘於硃砂為花、焦墨作干那種在視覺上兩極反差強烈的形式;而更強調用筆、用墨的力度和層次,使其畫梅在視覺和節奏感上出現了更為豐富的變化。尤其是,正像他特別擅於駕馭巨幅山水畫創作一樣,其最為引人注目的畫梅之作經常是一些尋丈巨制,而這些在傳統梅花圖裡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