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破例提出喪葬從簡,死後布下72座疑冢,是為了提防誰

曹操破例提出喪葬從簡,死後布下72座疑冢,是為了提防誰

原標題:曹操破例提出喪葬從簡,死後布下72座疑冢,是為了提防誰


曹操破例提出喪葬從簡,死後布下72座疑冢,是為了提防誰 | 文 三隻眼讀史


三國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比帝王低,作為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一生提倡節儉,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曹操所用之人,都是清正廉潔之士,即使有人負有盛名,如果言行不一,曹操也不會使用。由於曹操做出了勤儉的榜樣,於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哪怕是受到寵信的大臣,所乘車架、所穿服飾,也絕對不敢逾越規矩。那個時期,天下災荒,財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



在喪葬方面,曹操也有別於其他君王、權貴,首次提出「薄葬」的主張,即喪葬從簡。曹操臨終前,留下遺令說:我不需要用人殉葬,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很辛苦,就好好安置他們住在銅雀台,如果無事可做,可以學著製作帶子、鞋子。自古以來厚葬是主流,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孝莫重乎喪」,以孝治天下的統治者都重視喪葬,許多朝代的統治者都不惜財力來經營喪葬,據說,後世的慈禧太后下葬,陪葬品的價值就相當於當年大清政府收入的一半。在厚葬為主的氛圍中,薄葬者是不被理解和支持的,這跟對物質的佔有慾的大小,關係並不是很大。


當然,關於曹操提倡喪葬從簡,在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曹操需要大量的軍隊,去南征北戰,實現他統一全國的目的,但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到處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四海土地荒蕪,難以籌措起軍隊所需要的龐大開支,曹操就進行了大規模盜墓。為保證盜墓有組織、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軍中成立了類似「盜墓辦公室」這樣的機構,這是中國盜墓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軍方盜墓機構。設有專門的職位,如「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挖了不少大墓。曹操盜挖梁孝王墓地時,感到梁孝王的陵墓極其龐大,墓葬的金銀器物數不勝數,與其浪費在墓穴中,倒不如挖了出來壯大一下軍事實力,盜挖的結果是得到了可供軍隊三年的開支。



雖說曹操盜就是為了養軍隊,征戰天下,然而,當曹操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的場面——屍骨縱橫、什物狼藉,他就暗自地推己及人,擔心自己死後也是這般結局,加上三國時期的物質生活本來貧乏,所以曹操堅定地提出喪葬從簡的要求。自己盜挖了別人的墓,為了防止別人盜挖自己的墓,曹操在力主和實踐喪葬從簡的同時,還採取了「疑冢」的措施,這也符合曹操生性多疑的特點。據說,在曹操死後下葬的那天,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各個城門,在彼此想個遙遠的地方,埋下了72座疑冢。



這72座疑冢中,哪座裡面才真正地埋著曹操呢?一直以來都是考古專家們爭論的一個話題。有人根據一句詩「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推斷,曹操的真墓在漳河河底;有人根據《彰德府志》的記載,判斷曹操墓在銅雀台正南5公里的靈芝村;還有人查證的《亳州志》,提出曹操墓因該在曹操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總之,曹操墓的究竟在哪裡,至今仍是個謎,還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不過,從曹操所設的72座疑冢中,已發現了的所有疑冢里,挖出來的東西,除了土陶、瓦罐一類外,都一無所獲,完全符合曹操喪葬從簡的要求。

用生動的故事,講述枯燥的歷史,請關注「三隻眼讀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讀史 的精彩文章:

一身正氣影響了三個皇帝、絕不垂簾聽政擾亂朝綱的千古一後
皇帝對公主說:如果你公爹想做皇帝,天下就是他的了,所以快回家孝敬公婆吧

TAG:三隻眼讀史 |